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百家争鸣:霸道还是王道

百家争鸣:霸道还是王道

时间:2023-03-19 08:38:12

相关推荐

百家争鸣:霸道还是王道

霸道还是王道 来自闻古知新 00:00 08:57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春秋时代,孔子周游列国,几乎走遍了中原所有的国家,却唯独没有去秦国。到了战国时代,秦国一家独大,屡屡侵犯关东六国,以“仁”为本的儒家弟子更是对秦国心怀不满。因此,“西不入秦”就成了儒家一条不成文的戒律。

离开了齐国后,荀子也在考虑,华夏历经五百年战乱,百姓急切盼望天下一统,社会安定。假如能够让强大的秦国接受儒家的主张,那么天下推行仁政就事半功倍了。

再说秦国,自从范雎(jū)担任了秦国宰相之后,改弦更张,在中原各国是广纳贤才。说起这位范雎那也是大大的有名,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就出自于他。

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人才荟萃,尤其以荀子最为有名。所以在范雎担任丞相的第二年,就派人专程来到齐国邀请荀子。

范雎的邀请与荀子是不谋而合,所以荀子接到邀请后,便立即动身前往秦国。到了秦国后,荀子和范雎进行了礼节性地会面,并没有深谈,而是走遍了秦国的每一个角落,观察社会民生,人情风俗,直到第二年才回到咸阳,再次与范雎会面。

范雎好奇荀子这一年究竟在秦国看到了什么,于是迫切地开口问道:“夫子,这一年遍览秦国山水,不知对秦国有多少了解啊?”

荀子说道:“秦国关塞险峻,资源丰富;百姓质朴,顺从国君。秦国的官员作风节俭,办事认真;而士大夫们也是廉洁奉公,秦国朝廷从善如流,真是古代盛贤之风啊!看来秦国历经四代而愈发强盛,实非侥幸,而是必然的结果啊!”

荀子的这番话,是赞扬秦国的政治化繁为简,简约却不乏周详,实在是治国的最高境界。这番话绝非客套,而是荀子发自内心的感叹。因此范雎听了也是很受用的。

顿了一顿,荀子又接着说道:“虽然如此,秦国却仍然需要警惕啊!”

范雎不解地问道:“先生何出此言呢?”

荀子解释道:“秦国没有儒士,所以只有霸道而没有王道。一旦国家遭遇重大的变故,人心很容易就会涣散。”

之前我们曾经多次提到过“王道”和“霸道”这两个词,那么在这呢,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孟子曾经说过:“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霸道就是用武力征服别人,而王道则是以仁德使别人心悦诚服。用暴力换取的和平或是尊重,那都是暂时的,说白了,人家是因为打不过你而暂时的屈服罢了,为什么春秋战国社会会动荡,以下犯上之事随处可见?就是因为大家都在谈论霸道,绝对的实力,而忽略了王道对人心的统治。

随后范雎把荀子的这番话转告给了秦昭王。秦昭王听后召见了荀子,并开口问道:“我看儒士对国家没有什么用处吧!”

见秦昭王态度如此的生硬,荀子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解释道:“所谓儒者,得君主任用,就在朝廷尽心办事;君主不任用,就退归百姓,诚实恭顺地做人。即便穷困潦倒,也不会以邪道而谋求财富;即便无立身之地,也会维护社稷大义。即便隐于穷巷漏屋,却没有人会不尊重他,因此天下的大道就在这了。”

听了荀子的论述,秦昭王冰冷的脸色并没有改变,而是更加不屑地问道:“如果君王遵习儒道,有什么好处呢?”

荀子说道:“君王学习儒道,能够用礼义整饬朝廷,用法规约束官府,取信于民,通达四海,近者欢乐歌之颂之,远者不辞辛劳而前来投奔,所到之处没有不归附的,这才是圣贤的君王啊!《诗经》上说:‘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请问大王,您说,儒士怎么会没有用呢?”

荀子苦口婆心的劝导并没有改变秦昭王根深蒂固的印象,听了荀子的话,秦昭王只是淡淡地回答道:“好了,你说得有道理,那就当他有用吧!”

其实秦昭王对荀子的冷漠不是毫无来由的。秦国历代实行的都是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的治国方略。凡立有军功者,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获得爵位,享受俸禄。这与儒家倡导的宗法血亲制度是大相径庭的。而且,由于经常与西部的戎狄部族杂居,因此老一批的秦国人只认剽悍狂野,只认血性义气,从来不知“规矩律法”为何物。在当时的华夏大地上,没有一个邦国的民风像秦国这样粗犷,所以秦国历代的君王都厌烦儒学,秦昭王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西不入秦”的原因了。

荀子的秦国之行,虽然没有得到秦王的认可,却让他彻底认识到了当下儒学所面临的严重危机,难道儒学真的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后继无人了吗?

—— 明天再见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