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淇县家训家规家风故事:耕读传家(周鸣祥)

淇县家训家规家风故事:耕读传家(周鸣祥)

时间:2019-06-11 15:38:23

相关推荐

淇县家训家规家风故事:耕读传家(周鸣祥)

编者按:

作家马伯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家风家规家训,传承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

从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形式不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教、家规家训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不论时事更替,家国情怀永远占据着我们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淇县悠久的历史,铸就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底蕴。以来,我县积极开展了一次家风家训家规征集活动,收到家训家规及家风故事百余篇,内容涉及敬祖、孝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神文化的多个领域,以及治学交友、待人接物、婚姻家庭等社会人生的多个层面。这些家训家规凝结着朝歌大地古圣今贤的智慧之光和丰富的教子经验,研究、筛选、汲取、传播这些家训,对于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地继承朝歌传统文化,重筑中华儿女精神家园都能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耕读传家

作者/周鸣祥

接到家风故事征文的消息后,我思忖良久没有动笔,因为这方面的内容很宽泛,定不下来写哪个好。打开征稿邮箱看了看,已有很多朋友写了,征稿时间也快截止了,我便有点坐不住了,便集中精力想写什么。想来想去,我还是写写耕读传家吧!尽管话题有点老,但这个话题厚重。

对于“耕”、“读”两个字的解释,我的理解是劳动和读书,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宽泛点讲,“耕”,就是不管哪个岗位都要勤奋敬业,尽力而为,就像农民种田、耕牛犁田一样,酣畅淋漓,不惜力。“读”,就是时刻不能忘记学习,要用学习来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耕读传家,就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家庭,要有勤劳动、爱学习的家风,要成为社会上的健康细胞,家族或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要把这个传家宝代代相传。

对于我家来说,“耕读传家”是一个不能忘的家训。父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到我这里有了传承,孩子身上有了延续。回顾一家三代走过的路,“耕读传家”功不可没。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童年的记忆里没有彩色,大多灰暗。当时家里只有破旧的三件小平房,屋内摆设只有两张床、一张桌、一个面罐、一个小煤火台。晚上点的是煤油灯。衣服都是黑色的粗布,也不合体,穿上去像个小大孩。三岁的时候,跟母亲到地里拾玉米疙瘩,帮补家里烧火用。后来渐渐长大,看到有的人家光景好,而我家的生活却是这样,便问起父亲,父亲一声叹息,若有所思讲起过去。原来,我的家境并不差,爷爷曾在城里开过饭铺,卖过油条,土地曾经拥有50多亩,家里还盖起了楼房,院落也很大。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被划为富农,家境便拮据起来,爷爷在疾病中去世,奶奶还要给村里扫大街,父亲领着几个叔叔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祖辈不必细谈,我对那个时期不了解。“耕读传家”应该从我的父辈开始。

父亲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有境界的人,虽然家里贫困,但他始终用一双黑色的眼睛在黑夜里寻找光明。我记事起,他白天劳动,每到晚上,便在门前的小桌子上读书学习,写写画画,后来才知道他是准备参加十年浩劫后的高考,听说后来去教育局报名时,年龄偏大,并且已婚,不符合报考条件,这件事才遗憾而终。再后来,他开始学木工,学瓦工,带领村里的手艺人外出盖房修屋。村里有一个剧团,叫五调腔剧团,现在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父亲一直是剧团的编导、主演,扮演过刘秀、杨子荣、栓宝等几十个主要角色,由于父亲的引导,这个剧团现在还活跃在村里。

父亲骨子里喜欢的是文学,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平心而论,他的很多文学作品我是佩服的,上世纪80年代,县文化局提出文学作品要“南过黄河北进京”,他是淇县第一个将文学作品南过黄河的人。在市、县媒体发表的通讯、新闻、散文就数不过来了。父亲喜欢看杂志报纸,家里再穷,也要订上几份,他对我的熏陶,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过去在生产队,夏天的中午酷暑难熬,中午歇晌时父亲就拿起床头的《十月》、《奔流》、《解放军文艺》看起来,我想,书里一定有宝贝,不然父亲怎么看的那么痴迷呢?我就学着父亲的样子看起来。《陈奂生上城》、《人生》、《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等都是那个时候我翻过的书籍。从那时起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至今未改。

父亲不但读,还坚持写,更没有放弃对我的“改造”。我上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我们写一篇关于中秋月的诗歌,晚上我讨教父亲,煤油灯的星星灯光下,父亲就问我想怎样写?我说我想这样写:夜空太蓝了,月亮太圆了,庄稼丰收了,生活像蜜一样甜了。父亲认真地看了几眼,又沉思了一会,感觉不太理想,他让我站在桌子旁边,给我讲解着中秋的含义,又给我讲解着诗歌的技巧,最后改成了:明月悬空过,银光照山河;手捧丰收饼,万家同欢乐。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魅力。

从1984年开始,父亲相继在云梦山、灵山、摘星台、桃园等景区工作过,他一边耕耘着自己的事业,一边挖掘景区文化。太阳洞、月亮洞、桃园、青龙背、女娲峰等景点都是他给命的名,整理的解说词。诗歌《太阳和月亮》、《三条水缸》、散文《力的较量》、《奥妙化不尽》等都是他亲手创作,丰富了景区内涵。散文《力的较量》还被改编成电视散文,荣获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父亲退休后,仍然不忘耕读。在身体力行地做些农活之外,晚上还要写些回忆录之类的东西,神话剧《鬼谷子出世》五易其稿,最终被搬上舞台,并在河北河南乡村舞台演出。现代戏《戏魂》,将郝街村五调腔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用艺术的形式进行表现,既有乡村剧团生存的不易,又有传承稀有剧种的艰辛。三年前,郝街村五调腔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可是他心上的活,忙前忙后,跑东跑西,整剧本,写材料,申报成功的那一天,他和剧团的人像小孩子一样乐呵呵地激动着、兴奋着。近两年,淇县的《鬼谷子传说》申报国家级非遗,他把以前整理的关于鬼谷子故事全部奉献,只为淇县能够申报成功。

一天晚上,父亲整理剧本到凌晨1时,突感身体不适,阵阵头晕。第二天住进了医院,经检查是严重的脑梗塞。一个月后,父亲的身体有了好转出了院,但右臂却永远不听使唤了,再无法拿笔写字了。我们姊妹几个埋怨他用脑过度,不知道休息,他说:“人天天歇着没什么意思,做些什么充实啊!耕读传家,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啊!”。现在,他有个什么心得体会,还让我或我的孩子代他整理,一天也不歇息。

在我人生的40多年里,“耕读”两个字始终烙在灵魂深处。从学生时期到参加工作,不管在哪个岗位,都没有忘记父亲的以身践行和言传身教,当然也养成了读书、买书、藏书的习惯。小学、初中时代,家里买不起书柜,我就把书放在窗台上,书桌旁,床头边。高中时代,家里做家具,我没其他要求,只求给我做了一张写字台,一个书柜。第一次能把书放进书柜了,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好像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后来几次搬迁,装修房间时,都要装修上一个书架,看着书架里满满腾腾的书,闻着书柜上散发出来的书香气,感觉人生非常充实。像父亲一样,自己也有创作的习惯,通过努力,现在是鹤壁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淇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多篇诗歌散文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获奖。对待孩子,我像父亲要求我一样要求她,让她多实践、勤学习,少攀比,不虚荣。

女儿周东歌凭着“耕读传家”的家训,爱学习,肯吃苦,胜不骄,败不馁,最终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期间,她通过努力,任学工会主席,求是思源成员,在国内国外不断参加社会实践,受到老师和同学好评。秋季,鉴于多方面成绩优秀,保研攻读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专业。耕读传家在女儿身上有了延续,也有了成果。

清明节,父亲为我奶奶上坟,奶奶的坟头有一块墓碑,墓碑上镌刻着父亲写的《祭母文》。那天,父亲一字一句地念着、解释着,并让我们把碑文抄录下来,作为家训来规范自己。我和孩子认真地抄录着,一字一句重如千斤:

父母恩 重于山

情似地 德如天

勤耕积 种庄田

持家务 多勤俭

待邻里 多和善

恕忍让 心底宽

教子孙 慈贤严

贫不欺 恶不沾

多读书 重实践

走正道 路长远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