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淇县家训家规家风故事:爷爷的老规矩(马俊岭)

淇县家训家规家风故事:爷爷的老规矩(马俊岭)

时间:2021-01-30 21:57:13

相关推荐

淇县家训家规家风故事:爷爷的老规矩(马俊岭)

编者按:

作家马伯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家风家规家训,传承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

从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形式不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教、家规家训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不论时事更替,家国情怀永远占据着我们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淇县悠久的历史,铸就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底蕴。以来,我县积极开展了一次家风家训家规征集活动,收到家训家规及家风故事百余篇,内容涉及敬祖、孝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神文化的多个领域,以及治学交友、待人接物、婚姻家庭等社会人生的多个层面。这些家训家规凝结着朝歌大地古圣今贤的智慧之光和丰富的教子经验,研究、筛选、汲取、传播这些家训,对于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地继承朝歌传统文化,重筑中华儿女精神家园都能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爷爷的老规矩

作者/马俊岭

我家并非名门,也无传世家训,能与家风有关的,印象中也只有爷爷的那些老规矩了。这些“老古董”有时被人称赞,有时又会被人嘲讽。

过年磕头

“始祖福禄于明洪武三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新蔡县。迄今已历十五世。”爷爷家堂屋挂着一张红纸黑字的族谱,蝇头小楷,清秀工整。族谱正前方放着一个长条尖头的纸板,板上写着“昔故马公之堂位”。两侧摆放着烛台,每个烛台配一个碗,碗里盛着香灰。在我老家,有年初一请祖先过年的习俗。那天,无论多么天寒地冻,无论有什么理由,都不能缺席,否则会被长辈指责。早上五点左右,奶奶、母亲她们在厨房下饺子,男丁们则在堂屋烧纸、磕头祭祖。磕头是必不可少的仪式,即使小孩也不例外。有一年,小侄子见别人家都不磕头,也不想磕,于是想“抗争”一回,结果遭到了他父母的“混合双打”,这几年再也不“抗争”了。有人问爷爷:“亏你还是老知识分子,你搞那一套有啥用?你儿子、孙子以后住城市了,满屋子沙发,看你搁哪烧纸?”。爷爷反驳道:“不敬天地、不敬祖先、不敬圣贤,那还是人吗?”。我知道,爷爷并非迷信,而是让他和子孙心存敬畏,不忘根本。这大概就是方孝孺所说的“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吧。

坐桌子

小时候特别想“坐桌子”,家里来了客人一般都会“坐桌子”。印象中爷爷家有一张大方桌,是太爷爷留下来的,特别重、特别高,我那时踮起脚也看不到桌面上的菜。太爷爷在世时候,面南最中间的那张椅子是他的“专座”,爷爷的“专座”则是面北右侧那张,从那里上菜方便,父亲一般都是“服务生”。若有贵客来,吃饭时候小孩不让入座,但我总会找理由进屋站在爷爷身后,这时就能蹭一些桌上的菜,运气好还能蹭到亲友给的“小玩意”,但也要有眼色,听到咳嗽或看到摆手后,就要“功成身退”,否则大人们会“秋后算账”。再后来,等我能够“服侍”的时候,喜欢用这张桌子的人大多已不在了,现如今它已成了摆设。

自家人“坐桌子”比较随意,但每家孩子的妈妈都会负责看管自家孩子,不能让他们没规矩。够不到的菜可以站起来,但长辈不到绝不可以先吃,绝不可以敲碗,绝不可以将筷子插在碗里。有位堂弟给爷爷端饭时候也许是怕筷子掉了,顺手将筷子插在碗里。爷爷狠狠的说“这要等我死了才能吃。”在旁的大伯顺手给了堂弟一个耳光,又踢了几脚。此事过后,那位堂弟得了个外号“两炷香”。去年一起吃饭时,他给我盛饭,筷子整齐的平放在碗上,这也许是之前的“两炷香”起了作用吧。

读书

爷爷在“反右”中被批斗,索性归家种地。按照他的说法,那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奶奶则反驳他:“现在天下太平,你不还是农民?人各有命。”也许是为了守住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爷爷家门口贴一副篆书对联,歪歪扭扭像几条虫,长大后才知道那是“入室许清风,对饮惟明月”。爷爷家自然也少不了书,应该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才开始注意到这些书,第一次读文言文的书,每个字都认得,但组成一句话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经爷爷讲解,第二天便拿到学校向同学吹嘘一番,为了掩盖这个秘密,我不得不多背几本这样的书。不曾想到初中竟然发挥了作用,课本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原来我已经背过。

“看书之前先洗手,看完一本再看另一本”。这是家里看书时的规矩。可我现在一条也没遵循,一方面是现在不像小时候,手总是脏兮兮的了;另一方面就是,觉得几本同类的书,比较着看更有收获。但有一条,爱读书的习惯却一直遵循着。这个习惯给我带来了荣誉,也使我在求学路上一直能轻松应对。我的兄弟姐妹们也相继考入大学,村里人称呼我爷爷为“培养大学生专业户”,这些老规矩应该功不可没。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有些老规矩,终将会逝去。在破与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留给后人更好的。如今,小侄子经常去翻我的书,也许他还不知,我早已期待这一刻,当然,也要先他立个规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