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 苗族文化 服饰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 苗族文化 服饰的发展

时间:2023-06-11 21:51:37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苗族文化 服饰的发展

本文乃作者琴雪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苗族在迁徙过程中,尤其是迁移到与其他民族杂居的地区。在服饰上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湖南湘西地区的苗族女装,还是延续清代晚期的汉、满等族妇女的装束;贵州榕江、从江及广西融水等县的部分苗族女装,在款式、风格上,已和当地的侗族女装大同小异,均是大领对襟衣,戴菱形胸衬,胸衬上端之精美花纹恰露于敞胸部位,在整个服饰中起了特殊的装饰效果。

又如部分苗族女装与水族女装相近似,均为大襟右衽衣,衣之环肩、襟边、袖口等处都镶花边及图案;贵州镇宁安顺、紫云等县及望谟县的麻山、乐旺,罗甸县的粟木、薹王等部分苗族,因与布依族杂居,女装已同当地的布依族妇女服饰大体相同。其上衣为深色右偏襟短衣,腰窄摆宽,下着多褶蜡染长裙,系黑围裙,后垂花腰带。发式是束髻包帕,年轻姑娘则集发于前顶编成独辫,弯成弓形,用--条韧质树皮弯成钩形的发架板覆在发辫上,并以30公分长的银簪将发架板与发辩固牢,银簪于前顶露出10 公分左右,再将包在弓形发式上的挑花巾与包在额上的绣花巾联结成完整的头饰。

迁徙到海南的苗族,至今苗族男子仍和黎族男子一样,穿枇杷襟短衣(女装亦有)。苗族与瑶族的服饰基本上近似或相同。瑶族的服饰,早在《后汉书》中就记载瑶族祖先“好五色衣服”,以后的书籍都记载有“椎发跣足、衣斑裥布”,直至现在还保存其服饰的特色,他们穿着高领、右衽、对襟、枇杷襟、偏襟及贯头衣等,下着百褶裙,也有为裤的。苗族、瑶族的服装款式为什么大体近似及相同,这也是有待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苗族的服饰可能还受到胡服的影响。胡是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如匈奴等族的泛称。对他们的服装则称为胡服。《梦溪笔谈》载:“中国之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穿用胡服,远在战国时期即开始,汉至北朝,胡服已列为朝服、常服之制,隋唐时,已忘其式为胡服了。

唐代的胡服,具有衣长至膝及衣袖瘦窄的特点。腰间系革带,戴毛毡或皮帽,脚着靴。领式为圆领、翻折领。对襟开领等,下着竖条小口裤。这种胡服,在唐代土俑、三彩人物中和唐朝李贤太子墓壁画等处都可找到它的踪迹。胡服在唐中期更为流行,男女均穿之,因胡服便于骑马,当时骑马出游风气盛行,作为一般生活常服也很方便舒适,所以为人们所喜爱。此时,胡服对汉族及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是深的。上面分析到服装款式如交领、圆领、大襟右衽、对襟、枇杷襟等,从中可知,汉族在隋唐以前各代多为交领右衽衣,隋唐开始才有圆领右衽大襟衣的问世,这不能不说其中有胡服的影响。

而苗族有关圆领右衽或圆领右衽大襟衣的起源是否亦可从中得到启示。当然其他民族服饰在不同程度上亦受到苗族服饰的影响。比如,彝族所穿的大襟右衽衣,其袖沿、襟边、环肩均镶边和有花饰,这近似苗族的大襟右衽衣,说具体一点,即贵州盘县及广西隆林等地彝族服饰与湖南湘西苗族服饰几乎差不多,仅在花饰上各有取舍而已。四川喜德越西、冕宁等县及云南红河、思茅、楚雄等地的彝族,其坎肩与苗族相同。

总的来说,汉族服饰对苗族的影响更深。从清代的汉族服装来分析,其服装款式多沿袭明代,袄衫多为圆领、右衽大襟、对襟、枇杷襟等。但清初至清末,在服饰结构上亦有变化,顺治以后袄衫的袖管比明代窄小,镶绣只在襟和袖口处,“到嘉庆年间,衣绣镶边越来越多,袖口也越宽起来,至威丰、同治年间,北方京都妇女服饰以镶边越多越时髦,到光绪、宣统年间,衣袖变得细小而短,常露出里面的衬衣,上衣也尚短,袖口镶边的形式多是第一道较宽,第二道、第三道逐窄的双重镶边,衣袖细而短,衣领加高达二寸以上,有的已掩至颔下位置。”

裙是清代汉族妇女下裳的主要服式之一。其式样较多。清初,苏州妇女崇尚“百褶裙”,整幅打一百个褶,也有更甚者,多达三百个褶的裙也并不罕见。清代女子着裙,大多还在裙里穿肥阔的绣花长裤。未成年女子,已不似宋、明时代那样以裙为下裳的主要衣式,而以袍、袄、裤为主要服装套式。女裤比男裤色彩鲜艳,花纹丰富,在裤脚处饰有各色镶边。光绪年间,裤口多做几重镶边,第一道最宽,第二道、第三道较窄;宣统年间,不仅裤管细,而且镶边也少了。

上述汉族服装款式对苗族服装式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湖南湘西苗族来说,其影响更深。这里的男子均改汉装,女好亦仿汉族女装,上身穿大襟、枇杷襟右衽衣,戴云肩,系围裙,下身着裤。袖口的镶边也多为第一道宽,第二、三道的多重镶边,一般习于卷袖,露出白色挑花套袖。裤脚处亦有一至三道镶边,其镶边图案多为折枝花鸟。该地妇女不穿对襟衣,不着交领衣。头缠花格布帕、丝帕,层层环绕呈圆筒形,以高大为美;另一种为青帕或白帕,其帕折叠平整,盘绕讲究,额前上方呈梯形,而头后上方呈螺旋式的头饰。

盛装时还佩戴银饰,如龙凤冠、银簪、项圈、银链。耳环、戒指、手镯、银披肩等。从史料中得知,苗族的坎肩或背心,据说并非本民族原有的服饰款式,亦是来源于汉族。汉族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男女穿两裆,如同“马甲”.类似“坎肩”或“背心”的一种服饰。

《释名●释衣服》载:“两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

宋代时对于无袖的半臂称作“背心”。清代的背心,是女子在春秋季穿在衫袄之外的无袖长衣。苗族的云肩和披肩与汉族的关系又怎么样呢?

元朝时,汉族妇女在衫襦之外肩。上饰云肩。云肩金代已有,元代沿用。由于形式如花似云朵,故谓之:“云肩”。它主要起服饰的装饰作用,当然也有其实用性。杨子器《元官词》:“金绣云肩翠玉缨”及《元氏掖庭记》载:“带云肩迎风之组”,可见元代对云肩的制作已非常华丽精美了。如今湖南湘西苗族、贵州松桃苗族的云肩,其做法是选用各种色布剪成多种图样,再加以刺绣、销边拼连而成,形似云朵,称为云肩,与元代的云肩相似。

到了清代使用披肩。披肩是皇帝、皇后、文武官员缀在礼服外的肩饰。形似金、元时期的云肩装饰。张瑶的《文姬汉图》中的蔡文姬形象:头戴貂皮冠,身着窄袖服,足穿高统靴,肩。上披一件装饰华丽的云肩。清代的披肩类似这种云肩,它有冬夏两种,冬天用紫貂或石青色而镶海龙缘,夏天用石青加片金缘边。湖南湘西,贵州威宁、毕节、赫章、松桃等县市,云南昭通、文山、彝良、武定等地的苗族披肩及云肩,大致和清代的披肩,以及元代的云肩相似。

汉族的云肩及披肩,如与苗族的云肩、披肩对比其先后,到底是汉族等民族吸收苗族的呢?还是苗族影响其他民族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很难说清楚,因苗族的云肩、披肩的来历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只有其传说作参考,如云南、贵州等地的披肩花纹图案是记载南迁时原住地的概貌,披肩花饰中的方块形图案表示田圆,其长形的红条水纹表示黄河。仅此而论。苗族的云肩或披肩的问世,要先于其他民族。这一推断是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资料《中国服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