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0-10-29 15:44:04

相关推荐

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助力自行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为了保持好的线条感,一般都是采用钢弓支撑的方式,质地硬几乎没有弹性,只能依靠坐垫上的填充物来提供微弱的弹性,而填充物在多次反复使用后弹性逐渐减弱,容易给人带来不适感,长期骑行使骑行者臀部产生酸痛感。

目前常用的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不仅不具有抵靠作用,不能减轻疲劳,而且不能为骑行者提供舒适的骑行体验,因此,我们提出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常用的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不仅不具有抵靠作用,不能减轻疲劳,而且不能为骑行者提供舒适的骑行体验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包括车身,所述车身的顶部贯穿安装有竖杆,且竖杆的顶部焊接安装有固定块,所述车身的顶部内部安装有第一齿轮,且第一齿轮的右侧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固定块的顶部贯穿安装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顶端贯穿在支撑块的内部,所述连接杆嵌套安装在弹簧的内部,所述连接杆和支撑块的左右两端均贯穿安装有螺杆,且螺杆的右端安装有螺母,所述支撑块的顶部安装有座体,且座体的上方贴合有挡板,所述座体的上表面右端位置固定安装有限位块,且限位块的右表面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第一齿轮的中间位置贯穿安装有转杆,且转杆的前端贯穿安装有插销。

优选的,所述竖杆在车身的顶部构成升降结构,且竖杆的内壁为锯齿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与固定块的连接方式为卡合连接,且连接杆的竖截面呈“t”字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支撑块通过螺杆和螺母与连接杆之间构成拆卸结构,且支撑块与座体为一体化结构。

优选的,所述座体的上表面和挡板的下底面形状相吻合,且挡板与限位块的连接方式为铰接。

优选的,所述挡板的转动角度大于90°,且挡板与支撑板的连接方式为搭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不仅具有抵靠作用,减轻疲劳,而且为骑行者提供舒适的骑行体验;

1.使用时转动挡板,使得挡板搭接在支撑板上,通过在座体上设置挡板,能够在需要时将挡板扶起,起到抵靠作用,减轻疲劳;

2.通过在连接杆外套设弹簧,连接杆与固定块滑动连接保证依靠弹簧为座体提供减震的效果,为骑行者提供舒适的骑行体验;

3.通过支撑块与连接杆之间的卡合连接,并通过螺杆和螺母对连接杆和支撑块进行固定,从而便于对座体进行固定,同时便于对座体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身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车身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身;2、竖杆;3、固定块;4、第一齿轮;5、第二齿轮;6、连接杆;7、支撑块;8、弹簧;9、螺杆;10、螺母;11、座体;12、挡板;13、限位块;14、支撑板;15、转杆;16、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包括车身1、竖杆2、固定块3、第一齿轮4、第二齿轮5、连接杆6、支撑块7、弹簧8、螺杆9、螺母10、座体11、挡板12、限位块13、支撑板14、转杆15和插销16,车身1的顶部贯穿安装有竖杆2,且竖杆2的顶部焊接安装有固定块3,竖杆2在车身1的顶部构成升降结构,且竖杆2的内壁为锯齿状结构,便于调整该车座的竖直高度,车身1的顶部内部安装有第一齿轮4,且第一齿轮4的右侧连接有第二齿轮5,固定块3的顶部贯穿安装有连接杆6,且连接杆6的顶端贯穿在支撑块7的内部,连接杆6与固定块3的连接方式为卡合连接,且连接杆6的竖截面呈“t”字形结构,便于连接杆6在固定块3的内部滑动,支撑块7通过螺杆9和螺母10与连接杆6之间构成拆卸结构,且支撑块7与座体11为一体化结构,便于对座体11进行拆卸,连接杆6嵌套安装在弹簧8的内部,连接杆6和支撑块7的左右两端均贯穿安装有螺杆9,且螺杆9的右端安装有螺母10,支撑块7的顶部安装有座体11,且座体11的上方贴合有挡板12,座体11的上表面右端位置固定安装有限位块13,且限位块13的右表面固定安装有支撑板14,第一齿轮4的中间位置贯穿安装有转杆15,且转杆15的前端贯穿安装有插销16。

如图1中座体11的上表面和挡板12的下底面形状相吻合,且挡板12与限位块13的连接方式为铰接,通过挡板12能够便于使用者进行倚靠。

如图1中挡板12的转动角度大于90°,且挡板12与支撑板14的连接方式为搭接,通过支撑板14能够对转动后的挡板12进行支撑。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时,首先将座体11底部焊接的支撑块7卡合安装在连接杆6的顶部位置,并将螺杆9贯穿在连接杆6和支撑块7的左右两端,紧接着拧动螺母10,从而便于对座体11进行固定,同时按照上述步骤便于对座体11进行更换,通过在连接杆6外套设弹簧8,并且连接杆6与固定块3滑动连接保证依靠弹簧8为座体11提供减震的效果,并且连接杆6能够保证弹簧8的稳定性,防止发生偏移,为骑行者提供舒适的骑行体验,用手转动转杆15,转杆15带动第一齿轮4转动,由于竖杆2的内壁为锯齿状结构,且通过第一齿轮4和第二齿轮5之间的啮合连接,使得竖杆2从车身1中抽出,并将插销16插入到转杆15上,从而对转动中的转杆15进行固定,进而提高了座体11的高度,便于对该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的高度进行调节,使用时转动挡板12,使得挡板12搭接在支撑板14上,通过在座体11上设置挡板12,能够在需要时将挡板12扶起,起到抵靠作用,减轻疲劳,这就是该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的整个工作过程,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包括车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1)的顶部贯穿安装有竖杆(2),且竖杆(2)的顶部焊接安装有固定块(3),所述车身(1)的顶部内部安装有第一齿轮(4),且第一齿轮(4)的右侧连接有第二齿轮(5),所述固定块(3)的顶部贯穿安装有连接杆(6),且连接杆(6)的顶端贯穿在支撑块(7)的内部,所述连接杆(6)嵌套安装在弹簧(8)的内部,所述连接杆(6)和支撑块(7)的左右两端均贯穿安装有螺杆(9),且螺杆(9)的右端安装有螺母(10),所述支撑块(7)的顶部安装有座体(11),且座体(11)的上方贴合有挡板(12),所述座体(11)的上表面右端位置固定安装有限位块(13),且限位块(13)的右表面固定安装有支撑板(14),所述第一齿轮(4)的中间位置贯穿安装有转杆(15),且转杆(15)的前端贯穿安装有插销(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杆(2)在车身(1)的顶部构成升降结构,且竖杆(2)的内壁为锯齿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6)与固定块(3)的连接方式为卡合连接,且连接杆(6)的竖截面呈“t”字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7)通过螺杆(9)和螺母(10)与连接杆(6)之间构成拆卸结构,且支撑块(7)与座体(11)为一体化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11)的上表面和挡板(12)的下底面形状相吻合,且挡板(12)与限位块(13)的连接方式为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2)的转动角度大于90°,且挡板(12)与支撑板(14)的连接方式为搭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包括车身,所述车身的顶部贯穿安装有竖杆,所述车身的顶部内部安装有第一齿轮,所述固定块的顶部贯穿安装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顶端贯穿在支撑块的内部,所述连接杆嵌套安装在弹簧的内部,所述连接杆和支撑块的左右两端均贯穿安装有螺杆,且螺杆的右端安装有螺母,所述支撑块的顶部安装有座体,且座体的上方贴合有挡板,所述座体的上表面右端位置固定安装有限位块,且限位块的右表面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第一齿轮的中间位置贯穿安装有转杆,且转杆的前端贯穿安装有插销。该电动助力自行车车座减振装置不仅具有抵靠作用,减轻疲劳,而且为骑行者提供舒适的骑行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范晓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范特瑞德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04.10

技术公布日:.01.10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