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通识核心课:通识教育的分水岭

通识核心课:通识教育的分水岭

时间:2022-12-02 09:08:34

相关推荐

通识核心课:通识教育的分水岭

文/廖姝云 采访记者/刘姝媛 杜婧君 邵秋明

,学校吸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通识课程建设经验,对15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通识核心课,作为我校通识教育模块中新近开发的课程,亦是通识教育的一道分水岭。

“通识核心课是什么课?”去年期末选课时,某学院14级的群里有人问道。让大家不解的是,这门课是通识课程的一种,但不同于只需要上半学期的通识选修课,它需要上一个学期,学分更是以往通识选修课的两倍。再看一下授课的老师,有80%以上是教授级别的,其他的则大部分为副教授。

这些大二的学生对着通识核心课为难时,大一的学生已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弄清了情况。15级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必须修读8个学分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学校吸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通识课程建设经验,对15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通识核心课,作为我校通识教育模块中新近开发的课程,亦是通识教育的一道分水岭。

变革,发展亟需

多年来,我校秉持着博学、博雅、博爱的“三博”文化育人理念。我校最初做通识选修课,正是希望拓宽学生知识面。“华师的学生应该有较为宽厚的知识。作为师范大学,尤其是师范生,作为未来的老师更应该注意这点。”教务处副处长曹阳说。

在通识核心课推出之前,通识选修课,又称公共选修课,已经统治了我校通识教育长达十余年之久。在旧版的人才培养方案里,要求学生必须修读12个通识选修学分。

原来的通识选修课中,有一批优质课程,老师教授得好,课堂也是场场爆满。新闻传播学院12级覃宏吉就认为,他通过上通识选修课有很多收获。作为文科生,理科课程拓宽了他的知识面,而一些较为出名的课也“蛮有意思”。比如,性科学概论、果蔬花卉营养与保鲜等课,“既普及一些科学和生活常识,还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但是,也有一部分课程,其内容和质量并不是很好,也不怎么受学生欢迎。“觉得通选没啥意义,就是了解点课外知识,当时上课基本都是为了混学分。”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12级的许必迅说,通选课的考试基本都是论文形式,他都是随便写写就交了。

时隔多年,最初制定的教学体系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发展。“现在学生对通识教育要求更高了,所以我们对课程体系要求也高了。”曹阳说,教务处在对学院进行调研后,发现学生对通识课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作为大学生,要想拓宽专业基础,必须加强通识教育。“而不是说,要在本科期间,把专业做得多么‘专’。”

从15级开始,学校将逐步从原来的“专业教育为主”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转变。除强化通识核心课程外,15级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个性发展课程”的概念,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不同发展方向,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所选的其他专业的课程亦可算作通识课程学分。

建设,循序渐进

我校从开始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全校首批申报了70多门通识核心课,经过专家评选,共遴选出52门课。学校希望这些课程可以成为我校最优质的通识课程,达到增加学生知识深广度的目的。

今年,我校将继续建设50门左右的通识核心课程,最终目标是在全校建成100~150门 。“经过测算,150门通识核心课是可以满足学生今后需求的。”曹阳说,要逐步用通识核心课,取代原来的通识选修课。一些被学生认为是“混学分”的课程,就慢慢淘汰掉。而一部分较为优质的通识选修课则改为通识核心课。

美术学院高细媛老师的《中外经典美术作品赏析》开了十几年,去年从通识选修课变成了通识核心课。高老师很喜欢上这门课。从八周课变成十七周课,有些老师觉得是个负担。但是她觉得很好,因为八周课容量太小,想讲的讲不了。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选鉴赏类的课程,相对于选其他专业性强的课程要更好“过”一些。“鉴赏是不难的,但是我到最后要知道你们有没有收获。”高老师说,老师要是会教的话,有收获的同学会很不错。

对于通识课程的师资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长期以来,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校内自建、特邀名师开课、购买网络课程等三种途径。其中,最困难的是对名家名师的邀请。“因为这些老师通常都很忙,时间紧。”曹阳说。目前,学校主要邀请港澳台的老师,以在线学习为主,辅以部分的面授。

和师资的引进一样,通识核心课本身也具有引进和退出的机制。这些课程不会是恒定不变的。学校将持续引进好的课程,而对较差的课程,就会做进一步调研,甚至淘汰。

为了上好通识核心课,一些老师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生命科学的《奇迹与感悟》是生命科学学院的四名老师共同开设的。授课老师王玉凤说,老师们也很清楚这是一门通识课。“知道课堂上有很多文科生,为了使他们听得懂,会结合生活中的日常现象,尽量将专业知识讲得通俗易懂。”

“老师讲的内容对我们文科生来说是有些困惑的。”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15级的邢明洁说,尽管如此,这门课还是挺有意思的,会带大家去参观生科院的标本馆。

教育学院的五名老师开了一门《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的通识核心课。孙玉梅老师介绍,特殊教育系的五位专任老师分别讲授自己最擅长的专业领域。他们会要求学生去读一些关于特殊教育的书,去写一些感想,从而更系统地了解特殊儿童,将来遇到这些孩子时能对他们多些接纳与关照。

“这堂课让我改变了对特殊儿童的看法。”文学院15级的汪玉是一名师范生。她原来对特殊儿童只是同情、关怀,认为他们就该特殊对待。但现在,她对于差异不再那么看重,“他们其实也可以和普通孩子一起上课。”

实践,探索求新

为了解大家对于通识教育的看法,华大在线在全校抽取大一、大二的学生共85名进行了调查。76%的同学认为学校有开设通识核心课的必要,还有24%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对于通识核心课和通识选修课的区别,65%的人认为“没什么区别,都是扩大知识面的。”

这说明大多数同学对于开设通识核心课是认可的,但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通识核心课的意义。一位城市环境与科学学院的大一同学告诉记者:“我知道有些同学是觉得通识核心课学分比通识选修课多,才选这个课的。”

法学院副院长常健教授和陈志英、武小川老师组成教学团队,在今年开了通识核心课 《探寻法治文明的印记》。在他看来,现在老师都会在通识教育上花不少时间,但学生的心态还没有转变过来。在选课的时候,很多同学常常会倾向于选择“好过”的课,而不是思考自己究竟能学到什么。“教师的责任心要强,这非常重要。”他说。

常健希望通过这门课,让同学们养成一种习惯,用规则来思考问题。在第一节课时,他就订了规则,如果两次点名缺席被抓住,将直接丧失参加期末考试的机会。后来真有这样的同学被他抓住了,他就给了这同学两个选择:退课或者旁听。“因为我们是讲法制课,如果我都可以随意践踏规则,那么这门课有什么意义?”他说。

“常健老师上课很有意思。”新闻传播学院14级段晨说,老师主要是通过讲故事来传达法律知识,这让她觉得很不一样。而这正是常健希望看到的效果。“这门课最重要的就是好玩。”他从头到尾讲法律小案例,就是希望所讲的东西能够吸引到大家。

课堂的云平台里有很多法律相关的电影和书籍,同学们看完后也经常会在论坛上讨论。常健看到有些评语写得很漂亮,他还记得一位文学院的同学写了一篇很长的感想。“我觉得这就很好。一门通识课程,能够让同学们喜欢,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哪怕是看一部电影,然后反思写出自己的心得,这门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说。

常健在上课时也发现“有些同学的知识面很窄”。他在提问一些关于历史的常识性问题时,都有很多同学不知道,他也很无奈。“所以我觉得学校开通识核心课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开课时师资上要求高标准外,内容上还要具有一定的广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要发展好通识教育,“师生双方都需要思考,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更需要有人能够沉下心来。”常健说。

通识核心课改变了过去建设通识课程的固有模式,使得通识教育再次进入探索阶段。而如今,在去年选课时感到疑惑的大二学生,有很多跟着大一的同学一起在上通识核心课。三年后,第一批上通识核心课的学生也将毕业,步入社会的他们,终有一天会明白学校实行通识教育的意义。一切将留待时间检验。

在这里读懂华师------------------------

【新闻采编中心】

距离新闻理想更近

【视觉摄影中心】

用镜头将记忆锁住

【新媒体编辑中心】

Always Online

【活动运营中心】

”在线“在手,华师我有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