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村庄治理的路径基石:调和式民主

村庄治理的路径基石:调和式民主

时间:2020-11-16 12:46:46

相关推荐

村庄治理的路径基石:调和式民主

此文和去年的随笔《乡村治理的路径逻辑:从以德治村到依法治村》是一贯的,不同的是去年的随笔侧重于遐想,今年的随笔侧重于基于实践的思考。德治和法治是村庄治理的两个极端,也是村庄治理历史演进中的两种典型方式,就像网友“安好”留言说的,“法律手段太硬,说服教育太软。”德治是以道德伦理文化为基础,以血缘宗族关系为纽带,以村民普遍接受的朴素的情理为制约,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均衡的治理体系,在这样的传统治理体系中,核心是可以施加影响的人,他们可能是宗族族长,也可能是村庄的知识分子,抑或是能人大户,总之是村庄里威望比较高的人。德治的格局中,人是外显型的因子,德是内隐性的因子,德兼具工具理性,人发挥价值理性。那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就必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都制约不了的只能希冀神灵,人世间伸张不了的正义神灵不会不看,在现实的村庄里,我们也会经常听到类似“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 善恶终将有报”、“不信抬头看 苍天绕过谁”,这些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村民普遍接受的正义和真理。神明存在吗?苍天存在吗?它们不是正义的化身,如果是,又要什么替天行道、又要什么江湖侠客呢,在历史的长河中,替天行道的最终都未能真正匡扶正义。法治是以制度规矩为基础,辅以对治理组织的约束,确保规章制度有效的实施,彰显公平正义。在村庄治理实践中,法治的缺陷显而易见,第一,制度规矩本身脱离基层社会实践,政策制定往往是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和微观层面的具体实际相差甚远;第二,推进制度规矩落地的人不能确保公平,这既有受传统情理法思维逻辑的潜在影响,又有个人私利夹杂其中的干扰,这两个原因综合起来,法治有时候就会走向人治。站在村民的立场上考虑,人不能治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换人,但换人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走了商纣王,来了周幽王,历史会没完没了的重复,不在折腾中前进就在折腾中覆灭。目前的村庄治理模式也有新的困局,比如说村民自治。村民自治不是完全的自治,也不能彻底理解为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这涉及到自由的命题。自治是有边界的,是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而不是简单地认自己能干什么;自治是有约束的,不是脱离政府服务的独立自治,而是和政府服务融为一体的自治;自治是有话语条件的,什么样的人来践行自治,是村民代表还是村民全体。再比如能人治村的困境,能人代表谁的利益,是家族的利益还是小群体的利益,是弱势人群的利益还是个人的利益,是村民的利益还是政府的利益。能人在社会变革进程中之所以能成为能人,与其他村民相比不仅是多了一份勤奋,能人地位的取得更多的是靠智慧,靠对社会变革进程中机遇的把握,也有可能靠的是投机倒把,靠的是损公肥私、假公济私、以公谋私发展起来的。成为能人之后,就会拥有更多的资源,包括社会文化资本,如何让壮大起来的能人尽可能地代表和实现全体村民的意愿,第一要靠制度的约束监督,第二要靠利益的补偿与刺激,第三要靠理想信念的指引。人终究是价值的共同体,法与德则是兼具工具理性的标尺,主体与客体之间没有绝对的平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利益均衡条件下的相对平衡。那么,如果想让主体与客体无限的接近理论上的平衡,就必须引申出第三方,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第三方机构或组织。比如说跷跷板,两者之间总有高低,必然存在斗争与较量、妥协与退让。如果把第三方加进来,就会保持一种相对的均衡,在村庄的治理体系中,这样的第三方组织就是群众。如何在村庄治理中体现群众的意愿和想法,理论层面是全民共建共享。如何体现全体村民的意识,这是村庄治理的难点。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每个人的诉求和想法都不相同,决策执行过程中也不可能兼顾所有人的利益,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都必然触动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同理,在村庄的治理中只要是比较大的创新改革,必然导致产生新的矛盾与问题。这样来看,村庄治理寻求的均衡只能是调和式民主,调和式民主不是和稀泥,而是必须有鲜明的立场,必须代表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必须最大可能地彰显公平正义。调和式民主的推行也受人、物、文化条件的影响,人的问题包括村民的观念、信仰、爱好、习惯、道德、知识、偏好,等等;物的问题指乡村治理推行的物质基础,包括地理条件、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经济水平等等;社会文化的问题主要是传统的观念影响下被大多数村民所能接受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内化为民风民俗的一些习惯。“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平均主义也不能解决问题,这样的历史经验我们是很丰富的,一大二公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反倒是激活个体积极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吃饭问题,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即在一个多大规模的组织中适合搞平均主义,反过来说什么样的组织规模才能激发所有人的积极性,如果把农业生产组织搞成企业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效果,显然这样的考虑完全脱离实际,这也属于经济中的激励问题。激励问题解决不了,势必导致一些人浑水摸鱼,就算绝对的按劳分配,但人与人之间工作的质量也不是均衡的。发展的平衡问题不仅体现在村庄内部,也体现在乡村之间和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流动永远遵循市场化的选择,政府只能在资源配置中起调节作用。在村庄内部,户与户之间因土地多寡、知识结构、劳动力强弱、认知水平上差距,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平衡永远是个伪命题,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也不可相提并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反哺。城市化是历史发展大势,可以预见在未来,一些农村将回归自然,留下的历史残存也可能成为景观;但一些农村必将发展的更美,成为人们心灵所向往之地。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看,当前城市化率接近60%,未来会达到70%,向80-90%迈进,但不会接近100%,当出现临界点的时候,就会发生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当递减曲线开始出现负值的时候,农村会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呢,我想这个是必然的。农村要发展,最关键的是要留住人,“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从发展生产到产业兴旺,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核心的考量没有变,都是生活富裕。只有生活富裕了,农村才能留住人,才能稳妥地推进集体产业,这也是未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