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为什么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做人要不迁怒 为何又要强调要不腻过?

为什么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做人要不迁怒 为何又要强调要不腻过?

时间:2021-01-28 09:47:33

相关推荐

为什么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做人要不迁怒 为何又要强调要不腻过?

本文由作者爱情是果实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不迁怒”是指不迁怒于人,不拿别人出气,不贰过”,是指有过则改,不犯同样的错误。这一主张源于《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对其学生颜回好学、有了缺点错误能及时改正的赞扬。孔子认为,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没有缺点的人,有缺点、有过失、有不足之处是很正常的,对人而言,这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也不是可怕的事,关键是有了过错后,如何对待过错,这才是做人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孔子

小人有了过错后,只知道顾及自己的脸面,不敢承认错误,不去改正错误,想方设法要掩饰错误。孔子认为这才是最大的过错。做一个真正的人,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过,敢于正视、改正错误,并做到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才是一个值得赞扬的人。孔子本人就是这样做的,当他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时非常高兴,他欢迎别人对他的过错进行批评。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倡人要经常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过错。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有了过错却又不能主动地检查、自责,就太可悲了。

论语

孔子“不贰过”的思想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知识爆炸、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随时随地都有犯错误的可能,如果有了错误不敢正视、更不去改正它,就个人而言,将会被时代所抛弃,淘汰。就人际交往而言,谁又愿意跟一个屡犯错误、又屡教不改的人做朋友呢?就社会而言,花钱交学费买来的教训不去重视、不引以为戒,岂不影响社会进步和发展。“见贤思齐”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命题。《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孔子 的修养论,体现着平凡和务实的精神“见贤”、“见不贤”都要联系自己想一想。道德修养上要求深切和自觉,以便收到应有的效果。应该说,孔子这一关于个人道德修养方式的命题,在当代仍有实践意义。孔子强调“见贤思齐”,主要是从道德修养角度来考虑的。“贤”即贤明、贤德之人,泛指有极高道德情操之人,也可以泛化为高尚的道德行为以及其他一些良好的品质。孔子是一个好学之人。在他的言论中,与学习有关的命题非常之多,如“三人行必有吾师”、“学而时习之”、“就有道而正焉”、“温故而知新”、“吾日三省吾身”等等,这些学习的命题,同时又都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有关。

孔子

因此,考察他的“见贤思齐”的命题,若将其放到这一思想背景中去,可见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见贤思齐”对现代人的道德修养仍有借鉴价值。一个人只有积极自觉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在看见不好的行为时认真反省自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进步。“刚毅木讷近仁”是孔子关于仁的品格特征的命题,语出《论语·子路》。“刚”是刚强不屈;“毅”是敢;“木”是质朴;“讷”是语言迟钝,儒家把讷于言而敏于行看作是一种美德。

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这四种品格近于仁,而“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容,这样的人,仁就少了。可见孔子是不喜欢那些能说会道、言行不一的人。他曾说过,“过去我听其言而信其行,现在我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正说明孔子对言行一致、刚毅木讷的推崇。刚毅是一个人的人格和品行,其特点是勇敢、刚直、顽强、忍耐、有强烈的自尊心和毅力。它与怯懦、温驯、优柔寡断相对立,同时也与鲁莽、独断有本质区别。

孔子雕像

具有这种道德品质的人,在危险和复杂的场合能够勇猛果断地行动,必要时甚至会自我牺牲。在当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刚毅品质和性格。质朴:是心性、品性的自然表达和 流露,具体表现为坦诚、不过多地加以修饰和装潢。质朴与朴素、自然意义接近。平易近人、感情纯真、廉洁奉公都是质朴的体现。至于少说话,讲口德,多反省自己,少议论人非,当然这是“讷”的具体表现了。笔者认为“刚毅木讷近仁”即正直、顽强、质朴、坦诚,作为对人的评价标准仍有实际意义。

参考资料

·《论语》

·《论语·里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