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原始传奇道士攻略手游 原始传奇复古1.85道士攻略

原始传奇道士攻略手游 原始传奇复古1.85道士攻略

时间:2024-01-11 09:18:03

相关推荐

原始传奇道士攻略手游 原始传奇复古1.85道士攻略

看着手中那单管猎枪,超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可眼下这已经是他们能有的最好装备了,查文斌还拿着原始武器呢。“行了,别废话了,等会儿要有什么动静,你跟在我后面摸上去干他娘的一枪,我就不信了,还有不怕枪子的!”——《最后一个道士(全七册)》

那位老前辈告诉师父,上古时期有两位先帝大家都知道,炎帝和黄帝,于是我们被称为是炎黄子孙。我们常常把“炎帝”当作是一个人,其实并不是这样,炎帝是部落首领,就好像蒙古的大汗一样。而历代炎帝里,最有名的就是神农氏。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里本是一片原始森林,在唐朝的时候,中宗李显因为被武则天贬出长安,先后被软禁在湖北当时的均州和房州两个地方,算得上是藩王,分界线就是现在的神农架。但是李显也因此和武则天交恶,于是他在公元691年在当时的荆州请了一个老道,老道自称诸葛传人,帮助李显在现在的神农架以祭拜神农氏为由,修建了一道法术屏障。意思是如有冲着他而来的越境唐兵,将会被“神将灭之、猛鬼袭之”。那个年代,为求自保,李显也只能这么做。谁知699年的时候,武则天又收回成命,重新把李显召回长安,于是当初在神农架所立下的那道屏障也就就此作废,后来那个自称诸葛后人的道士,再度来到这里,重新做法,为保西疆太平,万古不变。这个道人后来自创门派,开课授徒,而多年以后他的道法已经广传神州,几百年后到了宋朝的时候,这个道士这一脉又分化成无数小分支,其中一个徒弟,就是赫赫有名的、开创武当的张三丰老前辈。——《十四年猎诡人(全五册)》

百年前道士的真实模样:道骨仙风,看起来武功高深莫测!

从春秋战国开始,道教就逐渐走向发展,到了汉代,道教已经成立的太平道、天师道等多个民间团体,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以及科戒仪范逐渐完备,正统的宗教就这样被发展了起来。

尽管道教和佛教一样,都是需要修行,可道教的修行远比佛教要来得更为洒脱一些。从今天我们能看到的照片可知,道士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典籍教义,更需要不断精进医术和武术,甚至还要在琴棋书画方面有所涉猎。用现代的话来说,想要成为一名修行得道的道士,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

同时,道教在修行的过程中会寻求延年益寿,羽化成仙的方法,使得他们会在日常的修炼和生活中努力钻研关于阴阳五行的学说,利用药理知识进行采药炼丹,以至于让古代武术帝王都沉迷于道家“仙丹”,企图用这种方法延长寿命,长生不老。

由于道教是在原始的神仙崇拜的基础上根据黄老道家思想发展而来,所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就成为修行的目标,道士们常常会利用辟谷或者性命双修的方法来达到飞升成仙的目的,而丹药就是一种养生的手段。

就像《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他的丹药就具有起死回生,增进功力的奇效。当然,起死回生是不可能的,要不然秦始皇、汉武帝、宋徽宗、嘉靖帝这些古代帝王就可以活到今天了。丹药既然不起作用,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修道的道士寿命会那么长呢?

这主要是因为在修道的过程中,道士们对于饮食的节制。除此之外,在修道的过程中,道士们还有所谓的“四不吃”之说,其中包括牛肉、乌鱼、鸿雁以及狗肉。至于为什么不吃这四种食物,在道教中有这样的几个原因和说法。

不吃牛肉,因其善。相传,太上老君的坐骑是一头青牛,他因骑着青牛出函谷关的时候被关令尹喜留下,这才撰写了《道德经》一书,因而在道经中写有:“牛羊食草,纯善之物也。”因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有普济众生,终生劳作的美德,一生太辛苦,道士们便不能吃善良的牛。

不吃乌鱼,因为乌鱼的孝。由于乌鱼到了产卵时期会身体虚弱,眼睛看不见,也捕捉不到食物,母乌鱼只能被活活饿死。而乌鱼崽因不想让母乌鱼饿死,便自愿游入母鱼口中,当作食物供养母鱼。这种舍身救母的方式在道教看来代表着孝顺,是人间最可贵的情感,所以在古时候,只要捉住了乌鱼,古人通常都会将他们放生。

不吃鸿雁,这在道教理论中更有着浪漫的说法。自古以来,鸿雁都是志向高远,矢志不渝的象征。它们一旦结为夫妇,便会一心一意,一生只跟一只在一起。如果雌雁产卵,雄雁便会寸步不离地守护。即便是遭遇天敌,成为了失偶的孤雁,也会终生独居,孤独终老。

至于不吃狗,则是道教提倡的忠。在道教中一直认为狗有着为主效劳,追随主人的赤胆忠心,所以在饮食上也禁止了狗肉。

所以,到现如今,如果偶然见到年逾古稀的道士,除了能感受到他们仙风道骨的修行气质外,也能看得出他们强健的筋骨,寿命通常也比较长。

乱世不见佛,盛世不见道

除了饮食之外,道教在修行的过程中还有如“三不言、三不问、三不起”这样的禁忌。

《道教仪范》中有记载:早不言梦寐,午不言杀伐,晚不言鬼神。由于庄子著有《南华真经》一书,被道教奉为南华真人,相传庄子在睡梦中发现自己幻化成了蝴蝶四处飞舞,待醒来时发现不过是一场梦。

于是,他开始思考,到底是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自己。这就是“庄生晓梦迷蝴蝶”的由来。于是,道教认为,梦是人修行的一种阻碍,只有“早不言梦寐”,才能够达到“至人无梦”的境界。

至于“午不言杀伐”,主要在于道教是崇拜鬼神的宗教,认为世间万物都应该被慈悲对待,因而对于古代时期午时处斩非常不赞同,便让其成为了道教禁忌。

与“午不言杀伐”相对,晚上是阴气最重的时间,因此在道教中晚间不能谈论鬼神,免得招来不必要的祸患。也处于这一点,现今的小说、影视剧总喜欢将鬼神跟道士连接到一起。

至于“三不问”指的是不问寿,不问俗事,不问籍贯。这都是针对道士本人来说的。道教是个“思想”较为开阔的宗教,在他们看来一个人修行的境界与年龄无关,主要在于静静无为的修行,所以俗世间的事情他们不会作过多交谈。

“三不起”更为直接,就是道士们的修行生活,吃斋、诵经和打坐时,他人不能来打扰。

尽管在道教中,修行的道士有着很多不可逾越的禁忌。但是从整体来看,道教仍然是具有开阔思想的宗教之一,最大的不同就是道教崇尚男女平等。老子的《道德经》就提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太平经》也有:“天地之道,乃一阴一阳,各出半力,合为一,乃后共成一。”都提到了女性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上善若水的理念代表,这在封建的男权社会是非常难得的先进思想。

也基于此,在道教发展的后期,修行的道士中逐渐有女性加入。男性道士被成为乾道,也可以称作黄冠,女性则被成为相对应的坤道,也可以称为女冠。而道士之间不论男女,皆可用道友、道兄来互称。至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则可以一律敬称他们为道长。

深色紫符是什么等级?林正英只敢用黄符,“师弟”陈友却只能用紫符

林正英师弟竟然敢用紫色符咒

谁给的资格

看过林正英僵尸片的小伙伴

应该都很熟悉

在他的电影里

经常会出现符咒这个道具

而且林正英还有一个很大一个特点

就是他一直以来

都只用过黄色符咒

其他颜色的符咒

在他的电影中基本上

从来没有出现过

但实际上符咒除了黄色之外

其实还有白色、红色等等

好几种颜色

为什么林正英只用黄色符咒

这和电影剧情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实际上在所有不同颜色的符咒中都有

黄色属于等级最低的一种

白色和红色以及紫色

都比黄色排名更靠前

符咒虽然和道士的级别划分不同

但是意义上是大同小异的

法王级别的就是银色符咒的实力

而菩萨级别的文士菩萨等三人

就是紫色符咒的境界

这么看来林正英很有可能是

觉得自己不配用紫色符咒

才选择用最低级别的黄色符咒吧

林正英虽然没有用过

其他颜色的符咒

但他的师弟陈友却在自己的电影中

用到过紫颜色的符咒

而且陈友也曾在采访中说过

符咒的颜色更深就说明它的等级越高

可见陈友明显知道

紫色符咒比黄色符咒更厉害

那么为什么陈友

还敢在师哥面前

妄自尊大用紫色符咒呢?

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先说两种符咒的不同作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

黄色符咒更多是用来驱邪避祸的

黄色能辟邪一般画符都采用黄符

黄符的作用很广

比如贴家辟邪的

贴家镇邪的

贴家挡煞的

还有人喜欢折叠

放入钱包做护身符的

可以说是所有符咒里面

虽然黄色符咒的地位最低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从古至今都是

被使用最多的也是

最频繁的佛咒类别

另外黄符属于茅山术的一部分

作为中国的传统道术之一

黄符可以驱魔降妖

初时又称“玉女喜神术”

说到茅山术大家肯定就懂了

林正英其实对茅山术最了解不过了

传闻林正英的母亲

和茅山正宗天英派的

信恒道长是远房亲戚

林正英还差点跟着他拜师学艺

虽然后来这个计划没有实现

但是林正英

肯定还是了解了不少茅山术的奥秘

所以制作黄符

这种事完全也就小菜一碟了

最重要的是

林正英并不是真的不想死

用其他颜色的符咒解决

主要是除了黄符之外

其他颜色的符咒制作方法大多失传

像林正英师弟使用的紫色符咒

不出意外

肯定是他们自己乱画出来的

林正英拍电影一向要求很高

茅山玉佩都是从道观中借来的真家伙

可想而知

在他电影里要长时间出镜的黄符

肯定就要做得更细致一些

追求最原始和真实的制作方法

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其实林正英师弟也不是故意越界

现在很多电影

已经不考虑这些身份问题了

更何况陈友

只是在僵尸先生中

扮演过林正英的小弟

现实生活中和林正英

没有半毛钱关系

倒是前段时间

重新复出的老演员钟发

确实是林正英的正派师弟

林正英在电影中

扮演道士不都穿的是黄色道服

但钟发新戏中的道服却是紫色的

和符咒一样

紫色道服的级别也比黄色道服要高

虽然这些在现在的剧组

看来都是小问题

毕竟是演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换作以前强调长幼尊卑的时代

不管是陈友还是钟发

那对林正英都是大不敬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八卦手册##林正英#

#符咒#

唉 可惜了国宝。一但被所谓的砖家骗走,就成了私人的家传珍宝了!

江南史话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1995年,一老者途径山西闻喜,遇一农家办白事,两个道士正做法事,突然,他发现法坛上元始天尊画像很特别,走近一看却大吃一惊!10月的一天,一位老者路过山西闻喜县南边一个村庄,突然听见村里传来敲锣打鼓的喧闹声。老者觉得奇怪,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一处农家。却见这户农家正搭着白布灵堂,正办着丧礼法事,堂屋中间则摆着一张桌子当作法坛,桌上有香烛黄纸,法印令牌等法器,一老一少两个道士正在法坛前和着锣鼓节奏唱经。农村如果有老人去世,一般会请道士上门做法事,又称作为“打蘸”。按民间习俗,这是为了超度亡灵,也是孝子贤孙跪拜亡者,表达孝道的方式。农户家门口围了许多看念经的老少,农村的红白喜事大都图个热闹,算是一种丧葬民俗,老者挤进人堆,也饶有兴致地欣赏起来。突然,法坛上挂起的一张硕大元始天尊画像,引起了老者的注意。这是一件道教黄箓斋图,黄箓斋图是指道家用来超度亡魂、引魂升天仪式时悬挂的神灵画像,与佛教的水陆画类似。这种科仪是由南朝道家一代宗师陆修静整合而成,唐宋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到明清时期都很流行。黄箓斋图内容是道教的神仙真人、圣贤祖师等人物,一般以三清、四御和三官大帝为多。眼前的天尊画像纸张暗黄,画功古朴厚重,不像是现代的东西。老者心扑通乱跳,走近一看顿时大惊:这神像搞不好是一件古物,要仔细看看才行!不过,此时两个道士正念着经,老者也只得耐心等待。好不容易等念经结束,老者寻了个空档,找到刚做完法事的老道士。当老者提出想看看先前挂起的天尊画像时,老道顿时脸色一变:“你这人好没道理,天尊像庄严神圣,怎能说看就看!”老道士是修道之人,对神明画像自然看得很重,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突然跑过来看画,他自然觉得有些生气。老者才知道自己看画心切,有点唐突冒失,于是赶紧亮出身份。原来,他是县文化站的一名文物专家,下乡搞文物普查,突然看到老道士挂着的黄箓斋图,觉得有些年头,于是想看一看。老道士见老者穿着周正,一副干部模样,口气便软了下来:“看画可以,这里人多,要看就到我们观里!”老者连忙点头答应,与这一老一少的道士走了10来里路,才到了一座偏僻老旧的道观。老道士将老者领进屋里,随后将画像卷轴拿出来,小心翼翼放在香案上,对着卷轴焚香叩拜。做完这些之后,才拿下画像与年轻小道士一人拿一头将画徐徐展开。这件元始天尊画像是一件绢本(就是画在绢布上)设色工笔重彩画,画长2米,宽约1.5米,如此大的三清像国内非常罕见。画像上的元始天尊雍容大度,神态安详,仿佛在俯视人间一般。头上的金色道冠上有精美云纹和火焰纹,还镶嵌着五种颜色的宝珠。黑色的胡须飘逸灵动,右手中指和拇指掐着白色大宝珠!老者越看越激动,天尊穿的道袍朱色、金色和蓝色纹饰相互点缀熠熠生辉,顶光部分左右两边,各有两个飞天相向飞行。画匠独具匠心,用退晕法画了天尊脸部、手和顶光,使得神像更加神圣庄严,所观之人无不生出敬畏和崇拜之情。元始天尊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最早出现在东晋葛洪的《枕中书》,南朝的陶宏景在梳理道教神仙体系时,将元始天尊排在第一位,老子则排在第四。到了唐代,李唐将老子尊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的地位开始超过元始天尊。到了宋代,热心道教的宋真宗下旨编撰道藏时,才明确了元始天尊为三清中主神,是天界最高的主宰者。所以一般的道教场所,三清像中元始天尊都居中间位置。老者仔细看了半晌,经过对画像材料、画风、人物形象和颜料等推断,这件天尊像应是明代中期画作。按这个规制和精致程度,一般只有名山大观才会有,为什么会在这破败的小道观里呢?老道则解释了原委,他年轻时在运城芮城万寿宫跟着一位师父学道,后来他学成之后,师父将三清殿常悬挂的三清画像送给了老道。师父并未告诉他画像来历,只是说这三幅画像一直师徒手手流传至今。老者喜不自胜,连忙又提出要看另外两幅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画像,于是老道又将另两幅画像请了出来,这两幅画与元始天尊像大小和画风基本一致。考虑到这些画像是文物,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老者建议老道将它们上交给国家。老道起初不愿意,老者开始苦口婆心劝说,直到老者提出为老道提供这三幅三清像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同时翻修道观作为奖励后,老道才应允。晋南的道教文化十分丰富,如芮城县有万寿宫道教壁画、北魏道教四面造像碑以及北魏、隋、唐等一批道教造像碑,永济市博物馆藏元始天尊像和一批道教神像。晋南历史上还出现过一批道释画家,如北宋著名壁画家王拙等。因此晋南地区道教珍藏不少,现运城博物馆便藏有大量的道教画像和塑像。这三幅三清胸像虽是民间画工所作,但其有汉官威仪,气魄宏大的时代风格,有如人间帝王。画风上继承了宋元风格并继往开来,集恢宏精致于一体。对了工笔重彩人物画推陈出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祖国传统艺术宝库十分难得的珍品,现珍藏在运城市博物馆。

[赞][赞][赞]

江南史话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1995年,一老者途径山西闻喜,遇一农家办白事,两个道士正做法事,突然,他发现法坛上元始天尊画像很特别,走近一看却大吃一惊!10月的一天,一位老者路过山西闻喜县南边一个村庄,突然听见村里传来敲锣打鼓的喧闹声。老者觉得奇怪,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一处农家。却见这户农家正搭着白布灵堂,正办着丧礼法事,堂屋中间则摆着一张桌子当作法坛,桌上有香烛黄纸,法印令牌等法器,一老一少两个道士正在法坛前和着锣鼓节奏唱经。农村如果有老人去世,一般会请道士上门做法事,又称作为“打蘸”。按民间习俗,这是为了超度亡灵,也是孝子贤孙跪拜亡者,表达孝道的方式。农户家门口围了许多看念经的老少,农村的红白喜事大都图个热闹,算是一种丧葬民俗,老者挤进人堆,也饶有兴致地欣赏起来。突然,法坛上挂起的一张硕大元始天尊画像,引起了老者的注意。这是一件道教黄箓斋图,黄箓斋图是指道家用来超度亡魂、引魂升天仪式时悬挂的神灵画像,与佛教的水陆画类似。这种科仪是由南朝道家一代宗师陆修静整合而成,唐宋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到明清时期都很流行。黄箓斋图内容是道教的神仙真人、圣贤祖师等人物,一般以三清、四御和三官大帝为多。眼前的天尊画像纸张暗黄,画功古朴厚重,不像是现代的东西。老者心扑通乱跳,走近一看顿时大惊:这神像搞不好是一件古物,要仔细看看才行!不过,此时两个道士正念着经,老者也只得耐心等待。好不容易等念经结束,老者寻了个空档,找到刚做完法事的老道士。当老者提出想看看先前挂起的天尊画像时,老道顿时脸色一变:“你这人好没道理,天尊像庄严神圣,怎能说看就看!”老道士是修道之人,对神明画像自然看得很重,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突然跑过来看画,他自然觉得有些生气。老者才知道自己看画心切,有点唐突冒失,于是赶紧亮出身份。原来,他是县文化站的一名文物专家,下乡搞文物普查,突然看到老道士挂着的黄箓斋图,觉得有些年头,于是想看一看。老道士见老者穿着周正,一副干部模样,口气便软了下来:“看画可以,这里人多,要看就到我们观里!”老者连忙点头答应,与这一老一少的道士走了10来里路,才到了一座偏僻老旧的道观。老道士将老者领进屋里,随后将画像卷轴拿出来,小心翼翼放在香案上,对着卷轴焚香叩拜。做完这些之后,才拿下画像与年轻小道士一人拿一头将画徐徐展开。这件元始天尊画像是一件绢本(就是画在绢布上)设色工笔重彩画,画长2米,宽约1.5米,如此大的三清像国内非常罕见。画像上的元始天尊雍容大度,神态安详,仿佛在俯视人间一般。头上的金色道冠上有精美云纹和火焰纹,还镶嵌着五种颜色的宝珠。黑色的胡须飘逸灵动,右手中指和拇指掐着白色大宝珠!老者越看越激动,天尊穿的道袍朱色、金色和蓝色纹饰相互点缀熠熠生辉,顶光部分左右两边,各有两个飞天相向飞行。画匠独具匠心,用退晕法画了天尊脸部、手和顶光,使得神像更加神圣庄严,所观之人无不生出敬畏和崇拜之情。元始天尊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最早出现在东晋葛洪的《枕中书》,南朝的陶宏景在梳理道教神仙体系时,将元始天尊排在第一位,老子则排在第四。到了唐代,李唐将老子尊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的地位开始超过元始天尊。到了宋代,热心道教的宋真宗下旨编撰道藏时,才明确了元始天尊为三清中主神,是天界最高的主宰者。所以一般的道教场所,三清像中元始天尊都居中间位置。老者仔细看了半晌,经过对画像材料、画风、人物形象和颜料等推断,这件天尊像应是明代中期画作。按这个规制和精致程度,一般只有名山大观才会有,为什么会在这破败的小道观里呢?老道则解释了原委,他年轻时在运城芮城万寿宫跟着一位师父学道,后来他学成之后,师父将三清殿常悬挂的三清画像送给了老道。师父并未告诉他画像来历,只是说这三幅画像一直师徒手手流传至今。老者喜不自胜,连忙又提出要看另外两幅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画像,于是老道又将另两幅画像请了出来,这两幅画与元始天尊像大小和画风基本一致。考虑到这些画像是文物,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老者建议老道将它们上交给国家。老道起初不愿意,老者开始苦口婆心劝说,直到老者提出为老道提供这三幅三清像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同时翻修道观作为奖励后,老道才应允。晋南的道教文化十分丰富,如芮城县有万寿宫道教壁画、北魏道教四面造像碑以及北魏、隋、唐等一批道教造像碑,永济市博物馆藏元始天尊像和一批道教神像。晋南历史上还出现过一批道释画家,如北宋著名壁画家王拙等。因此晋南地区道教珍藏不少,现运城博物馆便藏有大量的道教画像和塑像。这三幅三清胸像虽是民间画工所作,但其有汉官威仪,气魄宏大的时代风格,有如人间帝王。画风上继承了宋元风格并继往开来,集恢宏精致于一体。对了工笔重彩人物画推陈出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祖国传统艺术宝库十分难得的珍品,现珍藏在运城市博物馆。

师徒手手相传的,相当于祖传的,就这么上交了,这是断了传承,无法见祖师爷的[赞]

江南史话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1995年,一老者途径山西闻喜,遇一农家办白事,两个道士正做法事,突然,他发现法坛上元始天尊画像很特别,走近一看却大吃一惊!10月的一天,一位老者路过山西闻喜县南边一个村庄,突然听见村里传来敲锣打鼓的喧闹声。老者觉得奇怪,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一处农家。却见这户农家正搭着白布灵堂,正办着丧礼法事,堂屋中间则摆着一张桌子当作法坛,桌上有香烛黄纸,法印令牌等法器,一老一少两个道士正在法坛前和着锣鼓节奏唱经。农村如果有老人去世,一般会请道士上门做法事,又称作为“打蘸”。按民间习俗,这是为了超度亡灵,也是孝子贤孙跪拜亡者,表达孝道的方式。农户家门口围了许多看念经的老少,农村的红白喜事大都图个热闹,算是一种丧葬民俗,老者挤进人堆,也饶有兴致地欣赏起来。突然,法坛上挂起的一张硕大元始天尊画像,引起了老者的注意。这是一件道教黄箓斋图,黄箓斋图是指道家用来超度亡魂、引魂升天仪式时悬挂的神灵画像,与佛教的水陆画类似。这种科仪是由南朝道家一代宗师陆修静整合而成,唐宋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到明清时期都很流行。黄箓斋图内容是道教的神仙真人、圣贤祖师等人物,一般以三清、四御和三官大帝为多。眼前的天尊画像纸张暗黄,画功古朴厚重,不像是现代的东西。老者心扑通乱跳,走近一看顿时大惊:这神像搞不好是一件古物,要仔细看看才行!不过,此时两个道士正念着经,老者也只得耐心等待。好不容易等念经结束,老者寻了个空档,找到刚做完法事的老道士。当老者提出想看看先前挂起的天尊画像时,老道顿时脸色一变:“你这人好没道理,天尊像庄严神圣,怎能说看就看!”老道士是修道之人,对神明画像自然看得很重,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突然跑过来看画,他自然觉得有些生气。老者才知道自己看画心切,有点唐突冒失,于是赶紧亮出身份。原来,他是县文化站的一名文物专家,下乡搞文物普查,突然看到老道士挂着的黄箓斋图,觉得有些年头,于是想看一看。老道士见老者穿着周正,一副干部模样,口气便软了下来:“看画可以,这里人多,要看就到我们观里!”老者连忙点头答应,与这一老一少的道士走了10来里路,才到了一座偏僻老旧的道观。老道士将老者领进屋里,随后将画像卷轴拿出来,小心翼翼放在香案上,对着卷轴焚香叩拜。做完这些之后,才拿下画像与年轻小道士一人拿一头将画徐徐展开。这件元始天尊画像是一件绢本(就是画在绢布上)设色工笔重彩画,画长2米,宽约1.5米,如此大的三清像国内非常罕见。画像上的元始天尊雍容大度,神态安详,仿佛在俯视人间一般。头上的金色道冠上有精美云纹和火焰纹,还镶嵌着五种颜色的宝珠。黑色的胡须飘逸灵动,右手中指和拇指掐着白色大宝珠!老者越看越激动,天尊穿的道袍朱色、金色和蓝色纹饰相互点缀熠熠生辉,顶光部分左右两边,各有两个飞天相向飞行。画匠独具匠心,用退晕法画了天尊脸部、手和顶光,使得神像更加神圣庄严,所观之人无不生出敬畏和崇拜之情。元始天尊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最早出现在东晋葛洪的《枕中书》,南朝的陶宏景在梳理道教神仙体系时,将元始天尊排在第一位,老子则排在第四。到了唐代,李唐将老子尊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的地位开始超过元始天尊。到了宋代,热心道教的宋真宗下旨编撰道藏时,才明确了元始天尊为三清中主神,是天界最高的主宰者。所以一般的道教场所,三清像中元始天尊都居中间位置。老者仔细看了半晌,经过对画像材料、画风、人物形象和颜料等推断,这件天尊像应是明代中期画作。按这个规制和精致程度,一般只有名山大观才会有,为什么会在这破败的小道观里呢?老道则解释了原委,他年轻时在运城芮城万寿宫跟着一位师父学道,后来他学成之后,师父将三清殿常悬挂的三清画像送给了老道。师父并未告诉他画像来历,只是说这三幅画像一直师徒手手流传至今。老者喜不自胜,连忙又提出要看另外两幅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画像,于是老道又将另两幅画像请了出来,这两幅画与元始天尊像大小和画风基本一致。考虑到这些画像是文物,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老者建议老道将它们上交给国家。老道起初不愿意,老者开始苦口婆心劝说,直到老者提出为老道提供这三幅三清像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同时翻修道观作为奖励后,老道才应允。晋南的道教文化十分丰富,如芮城县有万寿宫道教壁画、北魏道教四面造像碑以及北魏、隋、唐等一批道教造像碑,永济市博物馆藏元始天尊像和一批道教神像。晋南历史上还出现过一批道释画家,如北宋著名壁画家王拙等。因此晋南地区道教珍藏不少,现运城博物馆便藏有大量的道教画像和塑像。这三幅三清胸像虽是民间画工所作,但其有汉官威仪,气魄宏大的时代风格,有如人间帝王。画风上继承了宋元风格并继往开来,集恢宏精致于一体。对了工笔重彩人物画推陈出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祖国传统艺术宝库十分难得的珍品,现珍藏在运城市博物馆。

福生无量天尊。

江南史话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1995年,一老者途径山西闻喜,遇一农家办白事,两个道士正做法事,突然,他发现法坛上元始天尊画像很特别,走近一看却大吃一惊!10月的一天,一位老者路过山西闻喜县南边一个村庄,突然听见村里传来敲锣打鼓的喧闹声。老者觉得奇怪,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一处农家。却见这户农家正搭着白布灵堂,正办着丧礼法事,堂屋中间则摆着一张桌子当作法坛,桌上有香烛黄纸,法印令牌等法器,一老一少两个道士正在法坛前和着锣鼓节奏唱经。农村如果有老人去世,一般会请道士上门做法事,又称作为“打蘸”。按民间习俗,这是为了超度亡灵,也是孝子贤孙跪拜亡者,表达孝道的方式。农户家门口围了许多看念经的老少,农村的红白喜事大都图个热闹,算是一种丧葬民俗,老者挤进人堆,也饶有兴致地欣赏起来。突然,法坛上挂起的一张硕大元始天尊画像,引起了老者的注意。这是一件道教黄箓斋图,黄箓斋图是指道家用来超度亡魂、引魂升天仪式时悬挂的神灵画像,与佛教的水陆画类似。这种科仪是由南朝道家一代宗师陆修静整合而成,唐宋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到明清时期都很流行。黄箓斋图内容是道教的神仙真人、圣贤祖师等人物,一般以三清、四御和三官大帝为多。眼前的天尊画像纸张暗黄,画功古朴厚重,不像是现代的东西。老者心扑通乱跳,走近一看顿时大惊:这神像搞不好是一件古物,要仔细看看才行!不过,此时两个道士正念着经,老者也只得耐心等待。好不容易等念经结束,老者寻了个空档,找到刚做完法事的老道士。当老者提出想看看先前挂起的天尊画像时,老道顿时脸色一变:“你这人好没道理,天尊像庄严神圣,怎能说看就看!”老道士是修道之人,对神明画像自然看得很重,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突然跑过来看画,他自然觉得有些生气。老者才知道自己看画心切,有点唐突冒失,于是赶紧亮出身份。原来,他是县文化站的一名文物专家,下乡搞文物普查,突然看到老道士挂着的黄箓斋图,觉得有些年头,于是想看一看。老道士见老者穿着周正,一副干部模样,口气便软了下来:“看画可以,这里人多,要看就到我们观里!”老者连忙点头答应,与这一老一少的道士走了10来里路,才到了一座偏僻老旧的道观。老道士将老者领进屋里,随后将画像卷轴拿出来,小心翼翼放在香案上,对着卷轴焚香叩拜。做完这些之后,才拿下画像与年轻小道士一人拿一头将画徐徐展开。这件元始天尊画像是一件绢本(就是画在绢布上)设色工笔重彩画,画长2米,宽约1.5米,如此大的三清像国内非常罕见。画像上的元始天尊雍容大度,神态安详,仿佛在俯视人间一般。头上的金色道冠上有精美云纹和火焰纹,还镶嵌着五种颜色的宝珠。黑色的胡须飘逸灵动,右手中指和拇指掐着白色大宝珠!老者越看越激动,天尊穿的道袍朱色、金色和蓝色纹饰相互点缀熠熠生辉,顶光部分左右两边,各有两个飞天相向飞行。画匠独具匠心,用退晕法画了天尊脸部、手和顶光,使得神像更加神圣庄严,所观之人无不生出敬畏和崇拜之情。元始天尊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最早出现在东晋葛洪的《枕中书》,南朝的陶宏景在梳理道教神仙体系时,将元始天尊排在第一位,老子则排在第四。到了唐代,李唐将老子尊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的地位开始超过元始天尊。到了宋代,热心道教的宋真宗下旨编撰道藏时,才明确了元始天尊为三清中主神,是天界最高的主宰者。所以一般的道教场所,三清像中元始天尊都居中间位置。老者仔细看了半晌,经过对画像材料、画风、人物形象和颜料等推断,这件天尊像应是明代中期画作。按这个规制和精致程度,一般只有名山大观才会有,为什么会在这破败的小道观里呢?老道则解释了原委,他年轻时在运城芮城万寿宫跟着一位师父学道,后来他学成之后,师父将三清殿常悬挂的三清画像送给了老道。师父并未告诉他画像来历,只是说这三幅画像一直师徒手手流传至今。老者喜不自胜,连忙又提出要看另外两幅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画像,于是老道又将另两幅画像请了出来,这两幅画与元始天尊像大小和画风基本一致。考虑到这些画像是文物,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老者建议老道将它们上交给国家。老道起初不愿意,老者开始苦口婆心劝说,直到老者提出为老道提供这三幅三清像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同时翻修道观作为奖励后,老道才应允。晋南的道教文化十分丰富,如芮城县有万寿宫道教壁画、北魏道教四面造像碑以及北魏、隋、唐等一批道教造像碑,永济市博物馆藏元始天尊像和一批道教神像。晋南历史上还出现过一批道释画家,如北宋著名壁画家王拙等。因此晋南地区道教珍藏不少,现运城博物馆便藏有大量的道教画像和塑像。这三幅三清胸像虽是民间画工所作,但其有汉官威仪,气魄宏大的时代风格,有如人间帝王。画风上继承了宋元风格并继往开来,集恢宏精致于一体。对了工笔重彩人物画推陈出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祖国传统艺术宝库十分难得的珍品,现珍藏在运城市博物馆。

国家能收回许多珍贵的文物,得多亏了这些善心的上缴者。

江南史话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1995年,一老者途径山西闻喜,遇一农家办白事,两个道士正做法事,突然,他发现法坛上元始天尊画像很特别,走近一看却大吃一惊!10月的一天,一位老者路过山西闻喜县南边一个村庄,突然听见村里传来敲锣打鼓的喧闹声。老者觉得奇怪,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一处农家。却见这户农家正搭着白布灵堂,正办着丧礼法事,堂屋中间则摆着一张桌子当作法坛,桌上有香烛黄纸,法印令牌等法器,一老一少两个道士正在法坛前和着锣鼓节奏唱经。农村如果有老人去世,一般会请道士上门做法事,又称作为“打蘸”。按民间习俗,这是为了超度亡灵,也是孝子贤孙跪拜亡者,表达孝道的方式。农户家门口围了许多看念经的老少,农村的红白喜事大都图个热闹,算是一种丧葬民俗,老者挤进人堆,也饶有兴致地欣赏起来。突然,法坛上挂起的一张硕大元始天尊画像,引起了老者的注意。这是一件道教黄箓斋图,黄箓斋图是指道家用来超度亡魂、引魂升天仪式时悬挂的神灵画像,与佛教的水陆画类似。这种科仪是由南朝道家一代宗师陆修静整合而成,唐宋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到明清时期都很流行。黄箓斋图内容是道教的神仙真人、圣贤祖师等人物,一般以三清、四御和三官大帝为多。眼前的天尊画像纸张暗黄,画功古朴厚重,不像是现代的东西。老者心扑通乱跳,走近一看顿时大惊:这神像搞不好是一件古物,要仔细看看才行!不过,此时两个道士正念着经,老者也只得耐心等待。好不容易等念经结束,老者寻了个空档,找到刚做完法事的老道士。当老者提出想看看先前挂起的天尊画像时,老道顿时脸色一变:“你这人好没道理,天尊像庄严神圣,怎能说看就看!”老道士是修道之人,对神明画像自然看得很重,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突然跑过来看画,他自然觉得有些生气。老者才知道自己看画心切,有点唐突冒失,于是赶紧亮出身份。原来,他是县文化站的一名文物专家,下乡搞文物普查,突然看到老道士挂着的黄箓斋图,觉得有些年头,于是想看一看。老道士见老者穿着周正,一副干部模样,口气便软了下来:“看画可以,这里人多,要看就到我们观里!”老者连忙点头答应,与这一老一少的道士走了10来里路,才到了一座偏僻老旧的道观。老道士将老者领进屋里,随后将画像卷轴拿出来,小心翼翼放在香案上,对着卷轴焚香叩拜。做完这些之后,才拿下画像与年轻小道士一人拿一头将画徐徐展开。这件元始天尊画像是一件绢本(就是画在绢布上)设色工笔重彩画,画长2米,宽约1.5米,如此大的三清像国内非常罕见。画像上的元始天尊雍容大度,神态安详,仿佛在俯视人间一般。头上的金色道冠上有精美云纹和火焰纹,还镶嵌着五种颜色的宝珠。黑色的胡须飘逸灵动,右手中指和拇指掐着白色大宝珠!老者越看越激动,天尊穿的道袍朱色、金色和蓝色纹饰相互点缀熠熠生辉,顶光部分左右两边,各有两个飞天相向飞行。画匠独具匠心,用退晕法画了天尊脸部、手和顶光,使得神像更加神圣庄严,所观之人无不生出敬畏和崇拜之情。元始天尊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最早出现在东晋葛洪的《枕中书》,南朝的陶宏景在梳理道教神仙体系时,将元始天尊排在第一位,老子则排在第四。到了唐代,李唐将老子尊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的地位开始超过元始天尊。到了宋代,热心道教的宋真宗下旨编撰道藏时,才明确了元始天尊为三清中主神,是天界最高的主宰者。所以一般的道教场所,三清像中元始天尊都居中间位置。老者仔细看了半晌,经过对画像材料、画风、人物形象和颜料等推断,这件天尊像应是明代中期画作。按这个规制和精致程度,一般只有名山大观才会有,为什么会在这破败的小道观里呢?老道则解释了原委,他年轻时在运城芮城万寿宫跟着一位师父学道,后来他学成之后,师父将三清殿常悬挂的三清画像送给了老道。师父并未告诉他画像来历,只是说这三幅画像一直师徒手手流传至今。老者喜不自胜,连忙又提出要看另外两幅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画像,于是老道又将另两幅画像请了出来,这两幅画与元始天尊像大小和画风基本一致。考虑到这些画像是文物,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老者建议老道将它们上交给国家。老道起初不愿意,老者开始苦口婆心劝说,直到老者提出为老道提供这三幅三清像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同时翻修道观作为奖励后,老道才应允。晋南的道教文化十分丰富,如芮城县有万寿宫道教壁画、北魏道教四面造像碑以及北魏、隋、唐等一批道教造像碑,永济市博物馆藏元始天尊像和一批道教神像。晋南历史上还出现过一批道释画家,如北宋著名壁画家王拙等。因此晋南地区道教珍藏不少,现运城博物馆便藏有大量的道教画像和塑像。这三幅三清胸像虽是民间画工所作,但其有汉官威仪,气魄宏大的时代风格,有如人间帝王。画风上继承了宋元风格并继往开来,集恢宏精致于一体。对了工笔重彩人物画推陈出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祖国传统艺术宝库十分难得的珍品,现珍藏在运城市博物馆。

堂堂道教道观真三清画像不让挂却挂三个赝品,怎么能灵?

江南史话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1995年,一老者途径山西闻喜,遇一农家办白事,两个道士正做法事,突然,他发现法坛上元始天尊画像很特别,走近一看却大吃一惊!10月的一天,一位老者路过山西闻喜县南边一个村庄,突然听见村里传来敲锣打鼓的喧闹声。老者觉得奇怪,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一处农家。却见这户农家正搭着白布灵堂,正办着丧礼法事,堂屋中间则摆着一张桌子当作法坛,桌上有香烛黄纸,法印令牌等法器,一老一少两个道士正在法坛前和着锣鼓节奏唱经。农村如果有老人去世,一般会请道士上门做法事,又称作为“打蘸”。按民间习俗,这是为了超度亡灵,也是孝子贤孙跪拜亡者,表达孝道的方式。农户家门口围了许多看念经的老少,农村的红白喜事大都图个热闹,算是一种丧葬民俗,老者挤进人堆,也饶有兴致地欣赏起来。突然,法坛上挂起的一张硕大元始天尊画像,引起了老者的注意。这是一件道教黄箓斋图,黄箓斋图是指道家用来超度亡魂、引魂升天仪式时悬挂的神灵画像,与佛教的水陆画类似。这种科仪是由南朝道家一代宗师陆修静整合而成,唐宋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到明清时期都很流行。黄箓斋图内容是道教的神仙真人、圣贤祖师等人物,一般以三清、四御和三官大帝为多。眼前的天尊画像纸张暗黄,画功古朴厚重,不像是现代的东西。老者心扑通乱跳,走近一看顿时大惊:这神像搞不好是一件古物,要仔细看看才行!不过,此时两个道士正念着经,老者也只得耐心等待。好不容易等念经结束,老者寻了个空档,找到刚做完法事的老道士。当老者提出想看看先前挂起的天尊画像时,老道顿时脸色一变:“你这人好没道理,天尊像庄严神圣,怎能说看就看!”老道士是修道之人,对神明画像自然看得很重,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突然跑过来看画,他自然觉得有些生气。老者才知道自己看画心切,有点唐突冒失,于是赶紧亮出身份。原来,他是县文化站的一名文物专家,下乡搞文物普查,突然看到老道士挂着的黄箓斋图,觉得有些年头,于是想看一看。老道士见老者穿着周正,一副干部模样,口气便软了下来:“看画可以,这里人多,要看就到我们观里!”老者连忙点头答应,与这一老一少的道士走了10来里路,才到了一座偏僻老旧的道观。老道士将老者领进屋里,随后将画像卷轴拿出来,小心翼翼放在香案上,对着卷轴焚香叩拜。做完这些之后,才拿下画像与年轻小道士一人拿一头将画徐徐展开。这件元始天尊画像是一件绢本(就是画在绢布上)设色工笔重彩画,画长2米,宽约1.5米,如此大的三清像国内非常罕见。画像上的元始天尊雍容大度,神态安详,仿佛在俯视人间一般。头上的金色道冠上有精美云纹和火焰纹,还镶嵌着五种颜色的宝珠。黑色的胡须飘逸灵动,右手中指和拇指掐着白色大宝珠!老者越看越激动,天尊穿的道袍朱色、金色和蓝色纹饰相互点缀熠熠生辉,顶光部分左右两边,各有两个飞天相向飞行。画匠独具匠心,用退晕法画了天尊脸部、手和顶光,使得神像更加神圣庄严,所观之人无不生出敬畏和崇拜之情。元始天尊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最早出现在东晋葛洪的《枕中书》,南朝的陶宏景在梳理道教神仙体系时,将元始天尊排在第一位,老子则排在第四。到了唐代,李唐将老子尊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的地位开始超过元始天尊。到了宋代,热心道教的宋真宗下旨编撰道藏时,才明确了元始天尊为三清中主神,是天界最高的主宰者。所以一般的道教场所,三清像中元始天尊都居中间位置。老者仔细看了半晌,经过对画像材料、画风、人物形象和颜料等推断,这件天尊像应是明代中期画作。按这个规制和精致程度,一般只有名山大观才会有,为什么会在这破败的小道观里呢?老道则解释了原委,他年轻时在运城芮城万寿宫跟着一位师父学道,后来他学成之后,师父将三清殿常悬挂的三清画像送给了老道。师父并未告诉他画像来历,只是说这三幅画像一直师徒手手流传至今。老者喜不自胜,连忙又提出要看另外两幅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画像,于是老道又将另两幅画像请了出来,这两幅画与元始天尊像大小和画风基本一致。考虑到这些画像是文物,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老者建议老道将它们上交给国家。老道起初不愿意,老者开始苦口婆心劝说,直到老者提出为老道提供这三幅三清像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同时翻修道观作为奖励后,老道才应允。晋南的道教文化十分丰富,如芮城县有万寿宫道教壁画、北魏道教四面造像碑以及北魏、隋、唐等一批道教造像碑,永济市博物馆藏元始天尊像和一批道教神像。晋南历史上还出现过一批道释画家,如北宋著名壁画家王拙等。因此晋南地区道教珍藏不少,现运城博物馆便藏有大量的道教画像和塑像。这三幅三清胸像虽是民间画工所作,但其有汉官威仪,气魄宏大的时代风格,有如人间帝王。画风上继承了宋元风格并继往开来,集恢宏精致于一体。对了工笔重彩人物画推陈出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是祖国传统艺术宝库十分难得的珍品,现珍藏在运城市博物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