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利维坦读后感精选

利维坦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2-10-10 10:48:10

相关推荐

利维坦读后感精选

《利维坦》是一本由[美] 埃里克·杰·多林(Eric Jay Dolin)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5.00元,页数:6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利维坦》读后感(一):“船只往来航行,你所造的海兽戏游其中”

美国的捕鲸行业几经兴衰,尤其是在独立战争、18第二次独立战争、南北战争期间,均遭遇不同程度的打击。全书写的波澜壮阔,是一部优秀的非虚构类作品。可以说,一部捕鲸史,在17~19世纪差不多300年的时间里,也就是一个侧面的美国史,很多细节也很有意思。

北美的捕鲸事业从17世纪就已经拉开帷幕,18世纪初, “鱼钩”马尔福德为代表的长岛居民,抗议总督亨特针对捕鲸的许可制度和税费规定。在他们身上,已经看出后来会促使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那种精神——“无代表,不纳税”。这段时期,英国人也一直想成为捕鲸事业的霸主(这种努力持续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但由于缺乏有经验的水手,再加上采用了根本无法调动积极性的固定收入制,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荷兰和美国在捕鲸事业上风生水起。

在美国的捕鲸大业中,走在最前列的是楠塔基特岛,这个岛上的居民大多是贵格会信徒,是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但捕鲸事业充满血腥和杀戮,理应与信仰格格不入。可见,巨大利益的诱惑是可以打消任何道德或宗教上的顾虑。

18世纪末,在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后,黑人在捕鲸船上的存在感越来越强,没过多久,马萨诸塞和楠塔基特岛都废除了奴隶制。黑人劳动者(奴隶)最先在捕鲸行业实现了平等甚至拥有较高的经济地位。捕鲸行业也为穷人——美国人或移民——提供了一份有报酬的工作,这也反映了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

对于黄金时期的捕鲸活动,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项激动人心,甚至具有浪漫色彩的事业,但更多的恶亲历者则认为这充满了压迫、危险和沮丧。恶劣的生存环境,收入分配的巨大不公,都让普通船员很少会再次出海,甚至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弃船逃跑的现象。再加上,南北战争本身给捕鲸行业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它完全陷入了困境,这一行业的瓦解还会因为另一种替代能源的发展而进一步加速——石油。

总之,在19世纪中期,捕鲸还是一个令人骄傲并充满活力的行业,但到了70年代末,它已经沦为了往日辉煌剩下的一点痕迹,只能供人们怀旧和回忆了。石油行业的飞速发展,南方邦联巡逻船的攻击,石头舰队毫无意义的沉没,在北极遭受的灾难,造成了美国捕鲸行业严重衰退。

这一行业曾经是北美崛起的助推剂,但最终还是被时代逐步抛弃。人类可以控制船只,但不能完全左右海兽的命运,甚至于不能完全左右自己的命运。

《利维坦》读后感(二):鲸的“一般”和“不一般”

很小的时候,就得到了一个常识,说鲸虽然生活在海中,长得像鱼,却并不是鱼,而是一种哺乳动物。事实上,虽然从解剖学的观点看来,鲸类的许多特质都显现了对于海洋中生活的高度适应;但是从生化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鲸类与有蹄类动物关系较近,现存的化石记录也证明了这一点。

自从5000万年前鲸的祖先由原先在在浅水区生活,逐渐转变为水陆两栖直至完全适应了水中生活以来,鲸与人类的生活本来都有着各自的轨道,不能说毫不相干,但至少也没有那么突出或者特别。直到人类起初由对食物的索求开始盯上了鲸,到后来因为鲸须、鲸油,直到人类手中武器,船只以及弓箭、捕鲸叉,以及现代化的捕鲸船直到加工设备,海洋就变成了可怕的杀戮场,一如美国纪录片《海豚湾》里所展示的那样血淋淋……

如果说,人类一开始与鲸的相爱相杀,是不得已或者可以理解的话;如果说,对鲸的利用从一开始就能够有一个合理界限而不是肆意妄为的话;如果说,人类在认识到自己曾经的错误而及时改正的话……那么,鲸又何至于面临今日的困境呢?

在曾任美国环保署项目经理的埃里克·杰·多林所写的《利维坦:美国捕鲸史》一书中,客观地纪录了从16代开始逐渐兴起的美国捕鲸史,直到19代初期逐渐没落的历史。这是一段历史,它是客观存在的,不必讳言。

曾经,与鲸搏斗、凭借勇气、智慧和力量战胜如露脊鲸、小须鲸那样的庞然大物,那意味着是勇士般的人物与经历,一如美国作家、记者海明威在他的《老人与海》中所讲到的那个故事,或者如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人赫尔曼·麦尔维尔在他的代表作《白鲸》中所提到的那头凶残而聪明的白鲸莫比-迪克……

当人类知道了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而且科学也一再证明了鲸对于自然生态圈的重要性——事实上,也是因为人类确实找到了鲸油的工业替代品——鲸开始受到保护,譬如国际捕鲸委员会所做的这样。但总有一些扎眼的例外,比如日本曾经鼓吹的所谓他的传统的鲸文化,以及很长一段时间的所谓“科研性捕鲸”,直到最近刚刚悍然“退群”!个中真正原由,其实人人都懂。

鲸是一个、一种生命,生命当然不是可有可无的。海洋中鲸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因为所谓的“鲸落”。事实上,一条鲸鱼的死去,却是无数生灵生活的开端。鲸鱼在自然死亡之后,它巨大的身体会慢慢地下沉,直到沉进几千米的深海之中。在营养成分缺乏的深海之中,死去的鲸它的身体滋养着很多生物,建立起了一套可以在深海里维持长达几十甚至上百年的生态系统……

所以,到底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其实已经很明白了。

《利维坦》读后感(三):生存重于利维坦

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古代上海的展厅入口赫然放着一块鲸鱼骨,它被视作是上海早期地形的物证。而在美国环境学者埃里克·杰·多林笔下,鲸鱼更可充当美国历史多维度的见证者。《利维坦:美国捕鲸史》一书带我们了解这庞然大物如何走进人类的生活。

虽然有人以为,以巧劲降服“海洋之王”是件激动人心,甚至富有浪漫色彩的事,但也不难想见,捕鲸不是件容易的事。在17世纪早期,发现鲸鱼价值的人们选择了以逸待劳,寻找鲸鱼容易搁浅、会自动漂上岸的定居点。这不是天方夜谭,在美洲的某些海边,这完全是大概率事件,人们以此为生。不过,沿海“拾”鲸变数颇多,猎物的归属也总有争议,捕鲸人开始主动出击。出海捕猎者从相对温和的露脊鲸和弓头鲸着手,其后人们开始降服“鲸鱼中的鲸鱼”抹香鲸。多林猜测,抹香鲸恐怕就是梅尔维尔《白鲸》中的主角:灵活而凶猛,食道宽得能吞下人,头尾都可以攻击,发怒时可轻易撞碎小艇,捕鲸人称其为“上帝之手”。人们甘冒风险去深海追逐,因为“一次成功的捕杀就可拯救一个收获微薄的年份”。

捕鲸固然是一种谋生手段,但它看起来并非最理想的选择。占据地利之便、掌握新技术的也往往是处于边缘的人。譬如,一逢战争就左右为难的楠塔基特岛、不让捕鲸便失去退路的原住民。即便如此,捕鲸人的世界却是利维坦的投影,见证且随历史沉浮。

17世纪,在楠塔基特岛上抗议不公的法律、据理力争的萨缪尔·马尔福德展现了“促使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那种精神”;18世纪中期的两次技术进步——随船鲸鱼油加工设备和以鲸脑油制作蜡烛——推动了捕鲸业的发展,也让人联想起外部世界的工业文明;随着鲸脑油价格水涨船高,殖民地最早的行业垄断组织之一诞生:鲸脑油托拉斯约定,万一脑物质价格超过他们接受的上限,他们便将自己出资组建捕鲸队;战争会深刻撼动捕鲸业,有趣的是,英国既需大量鲸油,又缺乏捕鲸技术,独立战争时,他们给美国战俘两条路:要么跟母国交战,要么为英国捕鲸;19世纪初,美国捕鲸业爆炸式发展,用人需求极大,对奴隶(黑人)来说,有的借此大赚一笔脱离奴役,有的却被囚禁船底悄然贩卖;捕杀无度造成鲸鱼数量变少时,捕鲸人也不得不越走越远,平均每次捕鲸要走4年;捕鲸船像个“迷你君主国”,专制的船长肆意妄为,归来分利又极端不公,与阶层分化无异;船上人员也会揭竿而起,屡屡成为船长的威胁;南北战争时,捕鲸船又成炮灰,“石头舰队”沉船堵塞水路,也是富有象征意味的心理攻势;至19世纪70年代,在多重打击下,美国捕鲸业的衰落势不可逆……

利维坦确乎是利维坦,实至名归。涉身其中的普通人只是本着极寻常的生存欲望去选择、去支撑,从海岛上别无所长的村民,到被俘后无奈的捕鲸者,抑或黄金时代那些能力不济、即使收入低微也觉聊胜于无的船员们,他们不是在一个封闭的行业里从事单调的工作,而是经历了历史的重大转变,看到了政治利维坦如何与他们的利维坦合二为一。

捕鲸时代的衰落不是终点,作者亦无意探讨这一行业的对错(尤其是在环保主义者热烈的声讨中)。还会有其他的利维坦,它可能以寻常面目出现,与我们的生存之路息息相关,而留给历史的,会不会也只是一块其貌不扬的骨头?

——己亥年读埃里克·杰·多林《利维坦》

《利维坦》读后感(四):《利维坦》:海中巨兽、商业捕捞与现代化进程

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杰作《白鲸》,很多读者想必都不陌生,甚至对莫比·迪克与亚哈船长之间的对决记忆犹新。有趣的是,这部小说文本在麦尔维尔有生之年却被视为其最差的作品,因为它既没有对捕鲸生活的浪漫想象,甚至还掺杂了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怀疑,乃至失落的情绪。尽管如此,相比真实世界的捕鲸生活,无论是其匮乏与无聊,还是偶尔会出现的高度刺激,麦尔维尔的描述恐怕远远不及那段历史生动。

而与《白鲸》的境遇形成对照的,是捕鲸业在美国的今昔对比状况。曾几何时,捕鲸业几乎成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以及后来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支柱产业,它之于美国经济的重要性,恐怕只有后来的棉花产业可以相提并论;可是如今,兴许很少会有美国人知晓,原来自己的国家曾经有一段波澜壮阔、当然也无比血腥的捕鲸史。在这种情况下,埃里克·杰·多林的《利维坦:美国捕鲸史》无疑是很好的起点。

同很多历史相似,如今,我们无法确切地得知北美人初次邂逅鲸鱼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前者首次捕杀后者的情况亦复如是,然而,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早在英国清教徒抵达北美大陆时,北美大陆的原住民就懂得鲸鱼的价值,不仅会切割搁浅而亡的鲸鱼尸体,而且还会主动利用工具捕杀鲸鱼。定居的清教徒、随后出生在殖民地的子女,相继参与到捕鲸活动中去,其中先后尤以塔楠基特岛、新贝德福德为最。

在捕鲸人看来,鲸鱼的价值主要集中在鲸脂、鲸油、鲸须,而鲸肉除却战争时期因食物匮乏而被迫摄入之外常常遭到丢弃。后来,随着制蜡行业的进步,鲸脂制成的蜡烛,点亮了近代早期的夜空和城市。工业革命初期,蒸汽船的发明、铁路交通的发展使捕鲸行业的效率有了显著提高。然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石油的出现,作为一种照明能源的鲸脂蜡烛,逐渐销声匿迹。

捕鲸还与民族国家的建构息息相关。作为北美殖民地的支柱产业,捕鲸为殖民地人民挣得了不少英国货币,招致英国人的效仿,尽管最后没能成功;而英国加诸捕鲸业的重税,和其他方面的重税一道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情绪,最终促成了独立战争的到来。后来,在美国、荷兰捕鲸业蒸蒸日上时,英国再次试图建立本民族的捕鲸业,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开出优惠各种条件吸引美国捕鲸业能手前来英国,与之隔海相望的法国也不甘落后。

与小说、诗歌对捕鲸生活的大肆歌颂不同,真实的捕鲸生活,除了在捕鲸时的紧张刺激之外,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平淡无奇的、任务繁重,船员们不仅需要时刻注意着海水、风向、风力,是否有鲸鱼出没的迹象,还得负责船上的清洁、卫生、膳食。船上生活,还会要求他们克服种种不利条件:拥挤而狭窄的居住空间、恶劣的卫生环境、不时出现的思家情绪和孤独感,患上坏血病等病的风险,以及性生活的匮乏;某种程度上船上生活与监狱无异。

与捕鲸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则是谁人得益。尽管曾经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但真正享受捕鲸业带来的高额利润的,往往是少数人——捕鲸活动的投资者、船只所有者、船长、高级船员等,普通船员往往收入微薄(尽管是他们承担着船上各项费时费力的工作),而且这种收入差距还有愈发扩大的趋势,导致普通船员近乎入不敷出,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必须臣服于船只的命令,不得违抗,其地位近乎奴隶。

盛极一时后,捕鲸业几乎消失在了美国历史之中,太平洋西岸的日本迎头赶上,其商业捕鲸的密集程度可以说是令人惊骇,其打着“科学捕鲸”的旗号行商业捕鲸更是招致了国际声讨。当然,这一时期的捕鲸活动也有着负面的生态影响,不仅沿岸甚少出现鲸鱼,即便是深海,轻易难寻鲸鱼的痕迹;北极圈地区的大肆捕鲸,也给该地区的生态多样性造成了一定破坏,其后果我们今天依旧在承受。

《利维坦》读后感(五):美国捕鲸史:曾经改变了美国走向,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鲸鱼的命运

今年7月1日,日本捕鲸船队从多座港口起航,时隔31年重启商业捕鲸。这样明目张胆地逆势而为激起了其他国家的广泛谴责,全球舆论登时一片哗然。

日本早在去年12月份就宣布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IWC),并于今年6月30日正式退出。针对此举,日本给出的理由可谓冠冕堂皇:一是保护水产资源,从鲸鱼嘴里抢救宝贵的鱼类;二是出于科学调查的目的;三是捍卫传统饮食文化。

日本的重启商业捕鲸,使得人们关注鲸鱼命运的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人类捕鲸史。这其中,美国捕鲸史无疑是最浓墨重彩而又波澜壮阔的一段过往。

美国作家埃里克·杰·多林的《利维坦:美国捕鲸史》,给读者展示了从十七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长达三百年的商业捕鲸史,书中充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既有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也有绝处逢生的奇迹,更多的是捕鲸人与不利因素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本书如同《皮毛、财富和帝国》一样精彩并引人入胜。

如果说鲸鱼偶然被冲上岸,如同守株待兔一样给原住民和殖民者带来了惊喜和利益。主动捕鲸则开启了美国恢宏捕鲸史的序幕。从最初的鲸鱼偶然搁浅、不劳而获,到有目的的划着捕鲸小艇在沿海追逐鲸鱼,发展到深海捕鲸,再到远渡重洋,美国人在捕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做越大。期间几度兴衰,起起伏伏。美国捕鲸史支撑起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捕鲸行业,拉动了众多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影响了美国经济的走向。盛时成为继制鞋业、棉花种植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

鲸鱼油作为一种绝佳的照明材料而广受欢迎,除此之外,鲸鱼油还可用于工业用润滑剂以及工业制革等多种用途,鲸脑油制作蜡烛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鲸须是制作妇女胸衣的首选材料,同时应用于医学器械、伞骨、刷子、工艺品等。最初美国捕鲸人把鲸鱼油和鲸须主要销往英国,并由此获得丰厚的回报。

美国人捕鲸的目的也随时代所需而有所变化。有时候追求鲸鱼油而弃鲸须于不顾,有时舍鲸鱼油而追逐鲸须,但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兼顾。因为捕鲸的收益巨大,英国也迫切地想要加入捕鲸的队伍,并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先是制定一定年限的免税措施,旋而给捕鲸人以一定数额的补贴,有时候补贴的金额还被迫增加,却总是无功而返。

美国捕鲸业由楠塔基特岛起步、发展、壮大,一座孤悬海外的小岛独力支撑起美国捕鲸业的辉煌。多林以精彩纷呈的故事讲述了楠塔基特人是如何从事这项风险与收益并存的捕鲸事业的,它的捕鲸史就是美国捕鲸史的缩影。

美国两次独立战争对捕鲸业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深远影响,英国人的分化瓦解,法国人的横插一脚,都没能扼制美国捕鲸业的前进步伐,并屡屡在苦难中浴火重生,于19世纪中期迎来黄金时期。然而随着内战的爆发,以及替代品的问世,捕鲸业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

多林不仅把一部美国捕鲸史呈现给读者,也把视角投向捕鲸人这个群体。捕鲸人这个特殊的群体最初是清一色的男子,毕竟捕鲸是一项辛苦异常的工作,女子并不适合这项风险巨大而又极具勇气的行业。然而也不尽然,多林就讲述了一名女子冒充男子作为船员随船队出海捕鲸的神奇故事,在长达七个月内没有被人识破女儿身,并表现卓著。随着时间的流逝,女子和儿童甚至也加入了捕鲸的队伍,虽然大多是船长的家属。

捕鲸人的旅途中,除了捕鲸时的惊险,还有平时漫长的孤独旅程陪伴。他们的食宿条件随地位降低而变差,伙食也往往不如人意。捕鲸有着巨大风险,而遭遇私掠船、战时敌船,捕鲸人的命运也常常变得扑朔迷离。在危险之外,他们中个别人也曾经给捕鲸船及捕鲸人带来危险甚至灾难,由于受不了艰苦的处境而逃跑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杀掉船长等高级船员并控制船只,虽然这样的事件百不一见,却成为捕鲸人命运不可预知的一环。被激怒的鲸鱼加以报复更是家常便饭,此外尚有恶劣天气、环境的致使影响。有时候,捕鲸中途补充用品时还遇到充满恶意的原住民。这些还不是捕鲸人遭遇的全部。那些地位低的捕鲸人捕鲸归来甚至是负债的。

多林在讲述美国捕鲸史之外,也简略介绍了后起之秀,挪威、日本、俄国等继起加入捕鲸的队伍。美国捕鲸史不仅改变了美国的走向,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鲸鱼的命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类在饕餮自然之后,总有醒悟的时候。而这在这时,逆势而为的日本无疑已成了众矢之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