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郭进拴|读李春雷报告文学有感

郭进拴|读李春雷报告文学有感

时间:2023-01-17 08:58:33

相关推荐

郭进拴|读李春雷报告文学有感

【郭进拴原创】读李春雷报告文学有感

李春雷是以《钢铁是这样炼成的》(2001年3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

到二十世纪末,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将近二十年,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国有大企业,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而“囊括着国民经济全部主导产业的国有企业的盛衰,直接关乎国家主体的盛衰。就像人体的动脉血管,大动脉失血将是最直接的生命威胁。而恰恰正是在这个大动脉上,中国出现了大面积失血……”(《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国有企业何去何从,关系着民生国运。这是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序幕,就是当时在全国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全国学邯钢”活动!

“国企脱困学邯钢”,作为关乎国家盛衰的事件,是当时中国企业界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对此,报告文学作家决不能等闲视之,应该像利沙加勒关注巴黎公社、约翰·里德关注十月革命那样,关注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这场“战争”。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强烈关注这场“战争”的不是哪位大家巨匠,而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家李春雷。“他那不时显现的诗化的叙述格调,出色的想象力,开阔的眼界,使我不由得搜索记忆,试图想起这位叫李春雷的作者还写过别的作品没有,然而却想不起来。看来这又是一位我们尚不熟悉却又生气勃勃的文坛新锐——往往是他们能写出挟带着生活风雷的好作品。”(著名评论家雷达语)

在此之前,李春雷一直从事新闻工作,获得过“中国新闻奖”,并长期坚持纯文学创作,出版过散文集,但对于报告文学,他并未涉猎。作家们都知道,枯燥乏味的工业题材难写,而冷硬黑沉的钢铁工业就更加难写。然而李春雷出手就选择了这么一个浩大艰难的题材,的确让人惊叹。我知道,做出这个选择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并且还必须有足够深厚的文学功力来支持自己的勇气才行。事实证明,李春雷不仅勇敢地选择了邯钢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重大工业题材,而且也把这个枯燥沉重的工业题材写得大气磅礴,神采飞扬,读之时而让人荡气回肠,时而让人潸然落泪。“这真是一部深沉雄浑、铿锵行进、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钢铁交响诗!”(著名评论家曾镇南语)

一部《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已经足够让文坛对李春雷刮目相看了,但是,在一年之后,李春雷又一头扎进宝钢,出版了一部描写钢铁大工业题材的报告文学力作——《宝山》。

宝钢,这是一个比邯钢大了不知多少倍的钢铁大企业啊!它是我国举全国之力建造的“钢铁航母”。“宝钢建设的前前后后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大的特殊事件,它的孕育和诞生的全过程都与国家的命运直接联系在一起,它曲折的风雨历程是常人难以想像的。”(《宝山·序言》)对于李春雷来说,写宝钢比写邯钢更难。宝钢建成的时间虽比邯钢短,但建设的过程却远比邯钢坎坷曲折。“从来没有一家企业能像她的经历这样聚讼纷纭,雷霆雨电!从来没有一家企业能像她的诞生这样惊天动地、世界瞩目!”(《宝山》)——这是一难。宝钢,牵涉了毛泽东之后历届中共中央最高决策者超乎寻常的关注。“各种心态、各种语气、各种表情……或支持、或指责、或震怒、或无奈、或悔恨、或兴奋……不同寻常的突然下马、人民大会堂里气势汹汹的质询、数万次激烈的对外谈判、软土地基的惊人位移……”(《宝山》)仅仅想把宝钢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仅仅想把最主要的决策者台前幕后的定夺弄明白,仅仅把握住宝钢繁复纷呈的真实性,就已经如攀蜀道,更别说进行艺术性的创作了——这是二难。钢铁大工业,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它的李春雷来说仍然陌生。虽然有过写邯钢的经历,但邯钢毕竟位于故乡,纵然有些故事情节是道听途说来的,终究还是有点感性认识,而宝钢却远在千里之外,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存在,没有丁点儿感知——这是三难。但是,这些困难对于李春雷心中那份大山般重量的历史使命来说,就算不上什么了。请听他的心声:

“我翻阅了宝钢的志书和有关记载,还没有一部能整体、系统地反映这一惊心动魄过程的作品。发生在长江边的那些奇异无比的故事散落在海滩上,正在发霉、萎缩……而这对于我们的时代,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尤其是WTO以后的中国。

这真是文学的悲哀了。

文学远遁于激烈的现实之外,尤其是炽热的工业生活,是长期以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殊不知,现代工业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粮草库和油料站,是现代文明的孵化器!是人类历史的主河床!是我们生存与享受的总依赖!是这个时代最大最大的主旋律!任何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应该关注这场工业化之战,凭着我们的良知,悉心尽力为其忧虑,为其讴咏,为其疗伤……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一个长期从事纯文学创作的文学作者,一个刚刚对工业生活感兴趣的热血青年,我想去尝试它。

于是,我只身走上了陌生的上海滩,走进了静卧于江海拥吻处的神秘的宝钢……”(《宝山》)

这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应有的良知,这是蕴涵在作家心头的日月之光,只有把这份良知吸进笔管,只有把这片光华映在心头,才能自觉自动地为祖国、为民族、为百姓写作,他的笔下才会响起鼓舞大地走出寒冷、萌发新绿的春雷声,才能写出对社会的进步有推动作用的传世佳作。李春雷1968年生于河北邯郸,开始写小说和散文,后来又当记者,写报告文学。在和他的交谈中,你时刻都会感受到一种创作的激情,感受到一种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浑厚、深刻,感受到一种温婉而又灵动的文人气质,感受到一个有责任感作家的那种敬业和执着。

2002年10月,《宝山》出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李炳银称赞《宝山》是“历史风云的立体画卷”,是“当代纪实文学的一部史诗性佳作”。《宝山》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李春雷成为“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

李春雷的《县委书记》是继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之后,又一部聚焦县级党员干部典型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李春雷通过细腻的描摹、精妙的艺术表达,刻画出新时代党员干部廖俊波有勇有谋、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形象。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书写,报告文学的题材把握是其文体优势。《县委书记》描绘新时代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的精神图谱。廖俊波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实干家,他凭借实干和实绩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他对党、对国家、对父老乡亲及家庭充满真情,所以时时有梦想、有激情、有干劲;他善于学习、科学决策,具备厚实的专业素养,是一位学者型干部;他真正做到廉洁自律、清正无私、勤勉担当,是一位让党放心的好干部。惟其如此,他在各个岗位上雷厉风行,带领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用短短几年时间使一个经济位于全省之末的贫困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这样的题材和人物,如何创作?如何文学地讲好一个“中国故事”,塑造一个“当代英雄”?作家李春雷交出的这份答卷,彰显其驾驭报告文学这一特殊文体的深厚娴熟的艺术功力。

长期以来,在报告文学创作中,面对众多英模人物题材,很难写出新意。有些作品有经验事迹列陈,而无文学精彩表现,少真实生动人性,致使人物概念化、脸谱化、同质化。李春雷在《县委书记》中进行一些可贵探索,并有所突破,凸显了作品的思想高度。

廖俊波是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这部作品把廖俊波身上最大闪光点聚焦在“县委书记”这个重要岗位上。作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政和县的任职是他生命最成熟、最精彩的绽放。因此,虽然廖俊波先后有多个身份、多个职务,最高职务是市委常委、副市长,但作者还是把目光聚焦于县委书记这个重点。

在主题上精准和明确重点后,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廖俊波身上的亮点:“敢于担当”与“人情味”。敢于担当,廖俊波可谓表现突出。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在岗位上无私无畏、敢于负责,踏石有印、抓铁有痕。在拿口镇、邵武市、浦城县、武夷新区、南平市,他都留下实实在在的政绩,至今被老百姓称道。尤其是在全省经济最落后的政和县工作期间,更是如此。短短四年时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财政收入从1.6亿元跃升到4.9亿元。这些都是他攻坚克难和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敢于担当正是这个时代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必备的工作作风。

如果笔触只限于廖俊波一路辉煌工作业绩,只见崇高无视平凡,就很有可能陷入旧有窠臼,使人物形象不接地气、缺乏人气。于是,作者选择直接进入他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世界,表现他的“人情味”,着力塑造一个接地气的立体的县委书记形象。作者专门设计一条线索,讲述他的家庭、他的熨斗,还有那条“端庄优雅,超然不群,像一个稚嫩却又精灵的乡土小儿”的金龙鱼。这些小故事,温馨可人,真实可信,摇曳着特殊的魅力、美感和意蕴。

正是敏锐地发现、发掘以上关键要点,作家紧紧抓住人物灵魂讲述故事,以寄寓在具体化、形象化叙事之中的情与理代替说教,实现作品在思想意义上的突破。一部成功的文学精品,其深刻思想性必须依靠强大艺术性去实现,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在艺术性方面,作家多有创新。《县委书记》追求一种介于散文、小说和新闻之间的叙事风格,在完全真实的故事基础上,主辅线推进、板块式组合,架构立体,增添了纪实类文学的叙事美。本书另一个重要创新是语言。多年来,读者对一些报告文学作品的微词是“报告多,文学少”。《县委书记》努力追求精短、简明、纯粹、传神,准确的语言富有张力与意味。作者善于用个性的语言营造浓郁的气场,时时有感应,处处有新奇,使读者不知不觉融入故事情节发展之中。《夜宿棚花村》舒缓平静的文本之所以能给我带来震撼,是在它表面平静舒缓的文字下面隐藏着的生命血流的奔突、人性光辉的闪电,是那份“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灵体验。

“在村头一片刚刚收割的油菜田里,铺着一张帆布,上面堆满了蓬蓬松松的油菜棵子。一个年轻的村妇赤着双脚,两臂猛力地挥舞着连枷,上下翻飞,噼噼啪啪,虽是在捶打脱粒,却更像在冲着地球撒气。一串串油菜荚带着金属般的响声爆裂开来,黑黝黝的籽粒纷纷滚落——这就是几千年来为川人提供了生命能量的油料。 ”

这就是李春雷让我们第一眼看到的特大灾难后的棚花村。

初初看来,这不过是棚花村一个最普通的劳作场景——一个村妇在挥动连枷捶打油菜棵子。但是,让我们再仔细审视一下这些字句吧:“两臂猛力地挥舞”、“冲着地球撒气”、“金属般的响声爆裂开来”、“生命能量”。在这些文字的深处,难道你没有听出一个最普通的川妇从心底发出的对大自然的责问么?难道你没有看到她对特大地震灾害的顽强抗争的身影么?难道你没有感受着她那颗刚刚与死亡擦肩而过但却不惧不怕的魂魄么?难道你没有触摸到一棵小草被巨石砸压后依然顽强地伸枝展叶的强大生命力么?这是比金戈铁马、拔剑抗争毫不逊色的英雄气概。事实上,汶川人民在特大地震面前已经一次次地向世界展示了这种倔强不屈的品格:汶川不哭!李春雷以一个优秀作家的敏锐眼光和对灾区人民的至深情缘捕捉到了这种品格,并把她溶化进了自己的作品,他只不过是用了一种温婉的叙述罢了。

只是,《夜宿棚花村》的这种在特大灾难面前的文本语言,不同于我们惯常看到的甚或我们习惯期待的那种文本语言,但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和发现平静舒缓中隐藏着的这种与面对大灾难时的人们的坚韧品格相通的宝贵之处,不能对这种与特大地震貌似有些游离的文本语言进行明察细读并品味出个中三昧,那将是一份遗憾。令人欣慰的是,李春雷的这篇领异标新的抗震文学力作,已经为文坛瞩目,并引起了广泛的认同和好评。

文学就是人学。一个作家不论写什么,不论怎么写,只有把笔端伸进人性的深处,才能写出让人感动的文字。《夜宿棚花村》正是以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才照亮了我们阅读的眼睛,并和我们心底的那份最原初的冲动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地震带给人们的是恐怖、鲜血、废墟、死亡。但是,作为生命,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必须埋葬尸体,擦干眼泪,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在泪水滴落处继续生活。这是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人性里最耀眼的灵光所在。李春雷在《夜宿棚花村》里给我们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图画:

“天渐渐暗下来了,在滚滚黄尘中奔波了一天的太阳已经困倦了,西侧的蔡家山、鹿堂山、跑马岭像一个个巨大的枕头,静静地横卧在那里。耕牛们也饿极了,纷纷叫嚷着“回家、回家”,“吃饭、吃饭”,急切切地向着小村跑去。还有水田里那些刚刚定居的秧苗们,在晚风中欢快地唱歌、跳舞,像幼儿园里顽皮无忧的娃娃仔。它们哪里晓得小村的痛楚呢。但,生活恒定是要前行的,就像树一样,总往高处长,就像水一样,毕竟东流去。不错的,你看,四外的帐篷里,渐次亮起了蜡烛,烛光幢幢中,妇人们在准备着各自的晚餐。男人们呢?坐在帐篷外,抽着烟,似乎又恢复了原来的本性,开始吹嘘各自的传奇和历险。稠稠的暮色中,不时有笑声弥散开来。一簇簇炉火燃起来了,一缕缕炊烟飘起来了,小村的黄昏在慢慢地浑厚和丰富起来。”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李春雷又第一时间奔赴湖北武汉进行采访,用深情的笔触创作出《哭笑天使》《铁人张定宇》《三月正青春》《深夜提灯人》《男护士》《感谢纸尿裤》等一系列报告文学作品,真实记录了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的感人故事。

李春雷创作的抗疫题材系列报告文学作品,以凝重、精练的笔墨,从“猫眼”般的小角度,书写了一批有性格、有品质、有精神的典型人物,弘扬了昂扬向上的抗疫精神,讴歌了无惧无畏“逆行者”的壮举。

报告文学内容都是真材实料,虽然强调真实性,但优秀的作品必须兼具艺术性。于是,寻找独特的文本结构,彰显谋篇布局艺术,便成了作家创作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处理作品结构时,李春雷打破惯有模式,对文本结构不断进行探索,拓展了作品的思维空间。比如,面对同一个事实材料,李春雷采用不同的结构方式,精心设计安排材料,写出了《感谢纸尿裤》《深夜提灯人》《男护士》《长大》四篇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开放式的结构态势,让单一的题材变得具有弹性和韧力。小说的悬念式开头、蒙太奇的运用,抑或戏剧的矛盾冲突,相似却又不尽相同。作者通过简约的方式营造出强烈的代入感,把更大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

叙事节奏是体现叙事之美的重要环节。李春雷善于把控叙事的节奏,其作品充满律动之美。阅读抗疫系列作品,如同欣赏美妙的组曲。比如《铁人张定宇》中有两句描写格外醒目:“心底,一道闪电掠过;心头,一阵惊雷震响。”简短有力的话语衔接,既让作品有了短暂的叙事停顿,又增强了节奏感,读来振奋人心。再比如其中的一个细节,张定宇和爱人的视频对话:“咱俩相差五岁,正好可以一起退休,到时候,我给你一个人当护士,你给我一个人当院长。”按理说,这些抓人的细节完全可以多用些笔墨,但是作者把核心的东西点到即收,隐匿在文字背后的情感,留给读者自己品味。如果可以做一个比喻的话,《逆行赛跑》如同进行曲,雄壮有力、刚健豪迈;《三月正青春》和《感谢纸尿裤》就像圆舞曲,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铁人张定宇》则是交响乐,情感丰富,意蕴深广。

报告文学创作,即使是短篇作品,也需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素材。如何在保证素材完整性的同时又符合篇幅要求,这就需要作者有明晰的判断力和消化素材的能力。李春雷善于从大量原始素材中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抓住人物的一言一行精心描绘,让人物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身在武汉疫区,李春雷每天都接收到大量来自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如何专业科学地写出紧迫、风险、个性和情感的复杂性,需要作者明晰确立能够统摄全局又观照个体的价值观。李春雷没有单纯就事论事,他把更多的关键性信息化成了作品的“枝叶”,化成了散落在作品中的“星星之火”,以点题式、跳跃式的方法,顺其自然、合情合理地把信息容纳进去,实现了素材信息合理充分地运用,让作品明快、简洁而不失厚重。比如《铁人张定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1月1日早晨8时,检测人员紧急采集环境样本515份;1月3日,4家权威科研单位对病例样本进行实验室平行检测,初步评估判定为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原体;1月10日,紧急研发的PCR核酸检测试剂运抵武汉,用于现有患者的检测确诊;12日,这种全新疾病被正式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四句话,四个小段,蕴涵了大量细节性信息,还原了事态发展的过程,观照了主题又拓展了宽度。如果写一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历作品的话,四个小段展开,便可以组成一个短篇。

李春雷说:《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是创作的一篇作品。10月,河北文学馆改陈布展,偶然发现习近平同志于1998年在“当代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悼文《忆大山》,情真意切,十分感人。河北省作协党组书记魏平是一位“老宣传”,马上意识到其独特的现实意义,便请文章的责任编辑康志刚贴发在其博客上。果然,该文引起《光明日报》关注,于1月13日转载,立时引起社会关注。但是,受限于篇幅和角度,该文并没有展开。我和很多读者一样,感觉意犹未尽。这时候,魏平找到我,希望深入采访,创作一篇纪实文学。于是,春节之前,我赶到正定开始全面采访。通过采访,我进一步受到触动。从习近平到正定上任后的第一次登门拜访,到贾大山人生最后时刻的最后一次登门探望,这个故事真实、感人且完整,是任何天才作家也虚构不出来的。而且,它拥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和永久的历史价值。于是,我决心打破传统,用纯正的文学笔法去书写。写完后以新华社的名义刊发后,全国一千多家报纸进行了转载,引起了很大反响。写作时,我一直抱着客观冷静的态度,写出一个本色的领导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我试图通过总书记与贾大山的“正定之交”给社会特别是官场提供一些思考。无论从尊重文化、尊重人才的角度,从勤于读书、善于学习的角度,还是从勤政廉政、干事创业的角度,抑或从端正友谊、完善人格的角度。当然,如果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角度,则更具现实意义。

《金银滩》一书以精准的个案为切入点,选取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徐海成一家作为模板和缩影,语言清新利落,叙事丰富灵动,写活了精准扶贫带给贫困户生活的真切变化,生动地讲述了张北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建美好小康生活的精彩故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