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孔子家书心得体会报告 《孔子的故事》读书心得(3篇)

孔子家书心得体会报告 《孔子的故事》读书心得(3篇)

时间:2024-02-27 01:10:39

相关推荐

孔子家书心得体会报告 《孔子的故事》读书心得(3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孔子家书心得体会报告一

辛苦了!别来无恙?

你自上初中离开爸妈和铜矿,至今已有8年,书信联系是我们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自从上高三之后就没有再给你写过信,因为你学习越来越忙,有了自己的同学和朋友,生活和学习环境更加适应,爸妈也比较放心了。今天来信,主要是想与你聊聊交友。

成长阶段主要任务是利用一切时间增长有益的知识、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情操、锻炼健康的身体。所谓成长,就是身心全方位的成长。你已经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有各种社会活动,必然会有各种社会交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人是需要交朋友的,作为党员干部,老妈一贯信奉“简单为人”,追求淡泊简朴,保持自己的身心轻松。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为政之道清似茶”。你说呢?是不是和老妈的价值观一致,高度认同呢?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于丹的“益者三友”》。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因讲论语心得而名声大噪,她曾在多种场合提及过三个朋友,即孔子《论语》中教导学生要结交益友,“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于丹就因有这么三个朋友而使人生充满光彩。友直,即朋友具有“正直、正义、勇敢、坚强”的个性;友谅,即朋友对你“诚恳、支持、理解”;友多闻即朋友“阅历丰富、见闻广博”。

于丹曾因为工作太多而抱怨何时才能熬到头。她那位阅历丰富的朋友听后,给她讲了一段故事:“我下乡当知青那会儿割麦子,一人一天要割六垄(这有多辛苦我也不清楚,你有空问问阿公就知道了)。我从不想六垄的事,只管低着头一镰刀一镰刀往前割,要是旁边有自己特别能聊得来的同事,还能帮她割两垄。最后这一天下来,我也许割七垄,甚至八垄。如果我一开始就想,哎哟,有六垄呢!那第一镰刀就难割下去了,觉得永远看不到头。你现在就一镰刀一镰刀地割吧。”于丹听后豁然开朗,心头的重担顿时卸去,她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又可以挥着镰刀轻松上阵了。”后来,于丹成了名人,更加繁忙,马不停蹄地奔往各地。

老妈看后很有感触,特别是朋友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上,启发很大,不知你有何感想?正常、健康的交友很受益,不但可以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开阔视野、丰富思想,还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那种虛于应酬、空耗时日的泛泛之交,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的庸俗之交,互相利用、投桃报李的势利之交,既耗时、费力、伤神,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带来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有百害而无一利。

朋友可以很多,但益友很少,真正对自己人生有帮助能有几个,现在谁都说不清楚。但是,我们只要端正交友动机,慎重选择交往对象,端正交友态度和交往方式,一定会遇到人生益友。人生的路还很长,机会也很多,不管怎么样,老妈永远是你最好的朋友。

想念你的老妈王华琴

孔子家书心得体会报告二

尊敬的孔子先生:

您好!

我是来自21世纪的少年,久仰您的大名,借这次时光邮件的契机,与您共同探讨对2500年前的知识的汲取发扬。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这些都无疑最有力地高度赞扬了您的智慧和人格。

远在2500多年前由于身处乱世,您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您的才能,足见您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您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您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您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而《论语》更是您诸多文化宝石中的最璀璨的一颗,它将永远闪烁在中华民族永不泯灭的火光中!

《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您和您的弟子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语言简洁精炼,含蓄,字字珠玑,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您的教诲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这些文化珍宝,让您在我心中有了一个形象:身材高大,气势非凡,透露着一种仁爱、智慧。《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您许多弟子的形象:颜回的沉默聪慧,子贡的聪颖善辩,子路的豪爽鲁莽,都栩栩如生,您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人,您考虑了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优缺点、不同的长处,给予了不同的教导,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更是那些至理名句,千古流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这些名言,实在不能用语言说出它的精妙,好似重山,走进一座,更有一座,令人深思,回味,拍手称快。

您,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伟人、毋庸质疑的成功的教育家,为历史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人们将永远铭记您,时刻谨记您的教诲,这2500年前的文化,是最绚丽的文化。

愿这封信,带着我的敬佩和想望,穿越现在,送给长眠与地的您。

写信人:

日期:

孔子家书心得体会报告三

今天教学《孔子和学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问了一个问题:“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个问题,因为课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但学生回答却五花八门。惊讶之余总结了一下有几个原因:

1、学生对课文信息的提炼能力不高。

一直以来,我很少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主要内容的处理上实行“模糊了解”。导致学生总结能力偏差。

2、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联系文本来解决问题。思想上信马由缰,节外生枝现象突出,“以文本为本”的意识不强。

3、学生对课文虽然进行了预习,但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并没有弄懂,不知道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了弥补这种现状,我决定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加强学生总结、提炼主要内容的训练。要使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有所提高。

教育学生围绕文本学习,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

教学中我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从孔子之前的“学在官府”“官在官府”的现状,到私塾的建立,到今天的校园。从古至今,由私塾到学校。学生总算明白了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影响。看着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如何在“课之外”下功夫?如何提升“课本身”?仍值得深思。

从新课标理念来看我“讲”的内容大多——压抑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我同时又感觉正是因为自己较详细的介绍和阐述,使学生对孔子的认识得以加深,对文本的体会加以升华。我想在学生不知道的情况下,教师是否能把自己阅读的感受说给学生听?在学生没有可能谈出自己的感受的情况下,老师的有感可说,是否对孩子更有教育、启发意义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