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历史与解释——《<左传>的书写与解读》读后感

历史与解释——《<左传>的书写与解读》读后感

时间:2019-12-03 03:47:02

相关推荐

历史与解释——《<左传>的书写与解读》读后感

这本书我很早就买了,拖了很久才读完,又拖到现在才写读后感。一看这本书的题目就知道,这是一本后现代史学的研究着作。后现代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历史书写”的关注。简而言之,后现代史学认为,没有绝对客观的历史记载,只要是历史记载,多多少少都掺入了记录者的主观因素。就像《左传》这部书,我们以前总是习以为常地将其中的记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实际上,其中包含了很多编撰者的主观意图。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的话,那就是:从《左传》的文本中可以看出,《左传》的编撰者常常试图对历史进行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未必真的合理。这样说比较抽象,我们可以举一个书中谈到的例子。《左传》中有一个着名的故事,叫“卫懿公好鹤”。原文如下: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石祁子玦,与甯庄子矢,使守,曰:“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曰:“听于二子。”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曰:“我,大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乃先之。至,则告守曰:“不可待也。”夜与国人出。狄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卫懿公亡国的记载,明显分为两个部分(用“//”分开):前一部分是关注点是“好鹤”,而后一部分的关注点是战场上的策略。其实,假如我们把前一部分删去,仍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只能看到,卫懿公是由于军事指挥失误而亡国的。然而加上这样一段关于“好鹤”插叙,整个故事的因果关系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左传》的编撰者在暗示我们:军事失误只是表面原因,深层原因是国君的失德。同时,我们可以还可以感受到,《左传》的编撰者在试图向读者传达一种带有普适性的道德训诫:作为君主,不能玩物丧志,否则就会亡国。上述这些,就是一种对历史的“解释”。然而,这种解释真的合理吗?卫懿公真的是因为“好鹤”才亡国的吗?换句话说,玩物丧志就一定会导致亡国吗?我看未必。首先,从逻辑上讲,卫懿公亡国这件事,完全可以用单纯的军事原因来解释,甚至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其次,从历史上看,玩物丧志的君主也未必都会亡国。例如在明朝,天启皇帝整天就喜欢做木工,这也算玩物丧志了吧,但是却没有亡国;相反,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却逃不过亡国的命运。总而言之,《左传》中这种对于历史的“解释”,未必是绝对合理的。通过这个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看似客观的历史记载,实际上蕴含着书写者对于历史的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是有主观的成分在里面的。当然,我觉得作者并无意于消解历史,而只是像我们揭示出文本中存在的这种微妙的现象。除了关于《左传》的具体分析外,这本书还带给我一些关于后现代史学的新感受。根据我的观察,很多研究者基本上将后现代史学,或者说“历史书写”理论与历史虚无主义划上等号。由此产生了两种人,一种是打着后现代史学的旗号对历史进行解构,不讲证据、不讲逻辑。这种人当然是肤浅的。不过说实话,我目前还没怎么和这类人接触过。我见过更多的反倒是另一类人,一提到后现代史学就如临大敌,仿佛只要一提“历史书写”就是不学无术的表现。我觉得,这两种态度都过于极端了。我觉得,《<左传>的书写与解读》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来审视后现代史学究竟能带给我们哪些不一样的、深刻的思考。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喜欢就请关注一下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