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华为总裁任正非的创业故事

华为总裁任正非的创业故事

时间:2022-03-19 18:24:35

相关推荐

华为总裁任正非的创业故事

任正非,1944年10月25日出生于贵州省镇宁(县),

1963年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事建筑工程。

1974年为建设从法国引进的辽阳化纤总厂,

应征入伍加入承担这项工程建设任务的基建工程兵;

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所长,无军衔名称。

1987年,任正非集资21000元人民币创立华为公司,

1988年任华为公司总裁。

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一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

,任正非以11亿美元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

排名全球第1153名,中国第92名。

福布斯华人富豪榜排名350,全球富豪榜:1741名。

主要作品:

《华为的冬天》,《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我的父亲母亲》,《北国之春》。

价值观点:

对于一生而言,贫穷是老师,它教会人生存。

贫穷有压力,使人的脊梁比一般人都硬,坦然吃苦、不屈不挠。

在我国许许多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都可以找到贫穷之影。

而他们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

往往就是创业时期的“精神爆点”,把聚力凝成。

因此,有人把贫穷称作成功者“财富”的别名。

1987年创办华为时,任正非已经43岁。

毫无疑问,这个年龄的人性格和价值观都已固化,

具备了成熟的理解、判断能力。

这是大多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共同特征。

那么,这个时候的任正非已经拥有了什么样的性格和价值观呢?

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调,因而身世异常神秘。

关于他的个人经历流传着很多种版本。

童年时期。

任正非祖籍浙江浦江县。

据《我的父亲母亲》记载:

任正非的爷爷是一个做火腿的大师傅,

任正非父亲的兄弟姊妹都是没有读过书的人。

由于爷爷的良心发现,也由于爸爸的执着要求,

爸爸才进学堂、捧书本。

任正非的母亲虽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

但是受丈夫影响,通过自修,也有了中学教员的身份。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小山村;

出生在农村知识分子家庭。

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和追求知识,往往有“贫贱不能移”的个性。

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任正非的父母亲仍然坚持从牙缝里挤出粮食,

让孩子读书,更健康长大成人。

任正非凭借其才智和能力,可以成为一个能工巧匠,

也完全可以在养猪行业获得成功,

但对知识的追求,使他进入了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人生迥然不同。

大学生涯。

19岁时,任正非带着父母的重望,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还差一年毕业的时候,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父亲被关进了牛棚。

任正非回到老家看望父母,父亲则让他快回学校,读书要紧。

临走,父亲叮咛:

“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据任正非回忆,回到重庆,已经是“枪林弹雨的环境”。

但是他硬是不为所动,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学进心。

他的家人也开玩笑说,

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

由于结交了一些西安交大的老师,

这些老师经常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学得津津有味、非常入神。

他另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

接着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等等;

他自学了三门外语,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的课本。

任正非的知识渊博,见解独到;他的讲话,一针见血、旁征博引。

部队时期。

在进入部队之后,他所学实用。

当时贵州安顺地区有一个飞机制造厂,属军工。

身为通讯兵的他被抽调过去,参与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通讯系统工程。

当时中央军委提出要重视高科技的作用。

任正非上进好学,有多项技术属创造发明,

两次填补国家空白,圆满“填空”。

因技术方面的多次突破,被选为军方代表,

时年33岁的他,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非常幸运。

创办华为。

任正非从部队转业后,选择一家电子公司;

在创办华为时,选择了高科技含量的“电信”。

1992年任正非孤注一掷投入C&C08机的研发;

当时身处房地产热和股票热的核心地带,任正非不为所动。

其实在他内心,更多的是对知识、技术和真才实学的尊重。

他要求“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

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比例”;

并成为了《华为基本法》中的规定。

民营企业的资本积累过程非常缓慢,

当时既无资金,也无资源,也无技术;

积累手段的缺乏是其原因。

起始资本都非常小,不足以迅速滚大。

因此,只有依靠冒险前进、机会才会“擦边”光临。

任正非总结华为的资本积累说:

“华为在创业时期,没有资本,只有知本,

华为的资本是靠知本积累起来的。”

即使从现在来看,对民营企业来说,

进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冒险的成功。

创立初期,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

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

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

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

在研制C&C08机的动员大会上,

任正非站在5楼会议室的窗边对全体干部说:

“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

言语间,充满了悲壮,令人同情。

此次孤注一掷,没有让任正非失望。

华为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

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又有类似功能,

使C&C08交换机的市场有十分可观的前景。

成立之初确立的这个自主研制技术的策略,

让华为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使华为技术适度领先,

成为华为日后傲视同业的一大资本。

但是,当时,国际电信巨头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

盘踞在各个省市多年,资本雄厚、技术先进。

与这些百年老店直接交火,未免是以卵击石。玩火自焚。

最严峻的是,由于国内市场迅速进入恶性竞争阶段,

国际电信巨头依仗雄厚财力,也开始大幅降价,

妄图将华为等国内新兴电信制造企业,扼杀在摇篮中。

熟读毛泽东著作的任正非,

选择了一条后来被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

华为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广大农村,步步为营,

最后占领了城市,“红旗漫卷西风”。

访问美国。

创办基金青年时代的任正非,非常推崇科学精神。

1997年访问美国公司时,在IBM任正非表现出更多的敬畏,

而在贝尔实验室,则是“十分高兴”。

“我年青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心超越爱情。”

他参观了大厅中的贝尔实验室名人成就展。

在巴丁的纪念栏下照了像(留影)。

并特意怀着崇敬心情

去巴丁50年前发明晶体三极管的工作台前站了一会。

当看到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的实验室密如蛛网,混乱不堪,

不由得对这些勇士,肃然起敬。华为不知是否会产生这样的勇士。”

2002年前后,华为开始成立预研部,为科研打拼。

1997年,我国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开始向学生收费,

而配套的助学贷款又没跟上,

华为集团向教育部捐献了2500万元寒门学子基金。

对知识的尊重,是中国知识阶层的教育传统,

也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一代知识分子,

对被扭曲了的文化观念的修正,

对于身受贫穷压榨的发展中国家和人民,

更能感受到尊重知识的重要性。

从这个角度说,华为的寒门学子基金,意义等同于“希望工程”。

当时,有人提出来,基金的名字是否叫“优秀XX基金”;

任正非不以为然:

贫穷和出身并不可耻,高贵而没有知识也不光荣。

名人评价。

著名财经作家、《华为真相》作者程东升对任正非和华为这样评论:

大凡真正的大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个思想家,

对企业的宏观战略有清晰的认识,

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影响和指导企业的发展(前行)。

华为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

不仅仅因为它用时间将资产扩张了1000倍,

不仅仅因为它在技术上从模仿到跟进又到领先(带领),

而是因为华为(有)独特的企业文化;

这种文化的背后,则是总裁任正非穿透企业纷繁复杂表象的深邃的思想力。

从产品营销到技术营销再到文化营销,华为做得有条不紊。

任正非对企业目标的界定,对企业管理的创新,对智力价值的承认,

都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之先河。

任正非因为思想而杰出,是华为、任正非成功的原因。

中国从来就不缺企业家,但从来都缺真正的商业思想家;

在当代中国,任正非应该算是一个(算在其中)。

思考和感想:

对知识技术的渴望与执着追求,对科学技术发展判断的精准,

敢于冒险创新的精神,任正非个人的凝聚力,科学的决断与管理,

都是任正非和华为成功的重要原因。

要想成功,思想先行;登高望远,知穷后勇;

与狼共舞,善打软肋;勇敢自信,一样成功!

作者:追梦1979

1月4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