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壮观!年产3万余吨大黄鱼 舟山这里曾吸引多地渔民聚集…

壮观!年产3万余吨大黄鱼 舟山这里曾吸引多地渔民聚集…

时间:2021-12-04 15:31:43

相关推荐

壮观!年产3万余吨大黄鱼 舟山这里曾吸引多地渔民聚集…

舟山广电微信“老舟山道古”专栏

(原“王教授的课”专栏)

为大家讲述

舟山的文化、记忆和故事……

本期《老舟山道古》

由周苗为大家讲述

曾经的嵊泗洋山等地

捕捞大黄鱼的盛况

“黄鱼渊薮”话洋山

千万年来,浩浩荡荡的长江奔腾而下,与钱塘江相会于东海之滨。以千亿吨计的巨量径流调节了近海的水温、盐分,同时裹挟而来的大量泥沙中,也蕴含了丰富的营养物质。这些,为各类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地处江海交汇处的嵊泗列岛,最先享受了这一来源于大自然的馈赠。嵊泗境内海域辽阔,岛屿众多,大大小小数百座岛屿如海上长城绵延上百公里。嵊泗傍海而生,因渔而兴,自远古起便有先民在此渔猎繁衍,并由此孕育了灿烂的海洋文化。

(网络配图)

据统计,嵊泗海域生长有鱼类210种,虾蟹甲壳类75种,头足类11种,藻类118种。

与大陆仅一水之隔的洋山区域,最早被先民们开发利用,境内的大黄鱼资源有2500年的捕捞历史。公元前505年,吴越两国在杭州湾口至洋山一带发生海战,吴军因军粮匮乏,一度以捕捞大黄鱼充饥。据后来的史书记载,“属时风涛,粮不得度。王焚香祷天,言讫东风大震,水上见金鱼逼海而来,绕吴王沙洲百匝。所司捞漉,得鱼食之美,三军踊跃。”

如果说,吴军捕捞大黄鱼只是属于偶发事件,用于临时性救急,那么两宋时期在洋山形成大黄鱼渔场,并由此产生“洋山鱼”“洋山汛”等历史名词,则是中国渔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了。

(网络配图)

宋代,浙江、福建、江苏等地的渔民抓住大黄鱼的洄游规律,进行针对性的捕捞,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每年农历三四月的渔汛期间,北至大戢洋,南接岱衢洋,西起王盘洋、东连徐公山的广阔海域内,万船云集,煞是热闹。宋《宝庆四明志》记载了当时的情形:“三、四月,业海人每以潮汛竞往采之,曰洋山鱼。舟人连七郡,出洋取之者,多至百万艘。”

当然,这里的百万艘可能存在着水分,但于此亦可见当时捕捞大黄鱼的盛况。南宋建炎年间,在大洋山设立三姑巡检寨,并驻扎大量士兵,应该有着维护渔业捕捞秩序和渔场治安的考虑。

(敲罟作业示意图)

元代时,洋山渔场得到进一步开发,清乾隆《金山县志》称,元时洋山“居民稠密,烟炊相望”。来自东南沿海的渔民们在附近岛屿搭棚建厂,作为渔汛期间的暂住地,并用来加工大黄鱼,晒制鱼鲞等。有些则干脆在洋山定居。总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鱼类资源,洋山被认为是舟山群岛最早开发利用的岛屿之一。

明代大宗捕捞的海洋鱼类仍然是大黄鱼,洋山大黄鱼一直维持着旺发的态势。在现存的一些典籍中,将洋山描述成大黄鱼的渊薮,仿佛是取之不竭、捞之不尽的东海鱼库。“盖淡水门(洋山一带)者,产黄鱼之渊薮,每岁孟夏,潮大势急,则推鱼至涂,渔船于此时出海捞取,计宁、台、温大小船以万计,苏松船以数万计,小满前后凡三度,浃旬之间,获利不知几万金。”

每年的大黄鱼汛,浙江的宁波、台州、温州等地的渔民聚集于洋山,“每岁一大鱼汛,在五月石首发时,即今之所称鲞者。宁、台、温人相率以巨舰捕之。其鱼发于苏州之洋山,以下子故浮水面。每岁三水,每水有期,每期鱼如山排列而至,皆有声。”随着数量众多的渔船涌入,洋山成为渔民们首选的聚居地和渔获加工地,每到渔汛季节,繁盛异常,“羊山在金山东南,大七(戢)小七(戢)之外,今渔船出海,皆在松江崇阙口、盂夏鱼时,繁盛如巨镇。”

尽管明朝初期曾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但每逢渔汛,大规模的出海捕捞大黄鱼活动仍无法禁绝,“每遇黄鱼之月,巨艘数千,俱属犯禁。议者每欲绝之而势有难行,情亦不忍也。”

与宋元时期相比,明代的大黄鱼捕捞规模更大,捕捞技术也更为先进。浙东的渔民们已经非常熟悉大黄鱼的生活习性和洄游路线,并利用大黄鱼在生殖期鱼鳔能发声的特性,捕捞时先用竹筒探测鱼群的活动方向,然后再下网张捕。“渔师则以篙筒下水听之,鱼声向上则下网,下则不,是鱼命司之也”。在洋山海域捕捞的渔民,也使用这种比较先进的方法探测鱼群,“一名洋山鱼,盖洋山鱼所出处也。鱼能鸣,网师以长竹筒插水中以听之,闻其鸣则下网,每获至千余。”这种利用大黄鱼发声探索鱼群的方法,为沿海渔民们所熟用,直至近代仍沿用不绝。

清顺治时期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商舟渔舟一舠下海”,严重地破坏了海洋渔业的发展。随着康熙年间朝廷开放海禁,沿海的渔业生产迅速恢复。康熙四十九年,舟山地方官员在向上级的汇报中,对岱衢、嵊泗海域大黄鱼捕捞及加工生产情形作了描述:“羊山之东南,马迹山之正南,普陀之东北,三面皆隔大洋。东南则汪洋无际,直接日本矣。自沿海开禁以来,每岁四五月间,黄瓜鱼(即大黄鱼)熟,江南、浙江、福建渔船鳞次挨集,不止数千余只,众十数万。因而搭寮盖厂,就山晒鲞……。”

洋山在清代初期仍然是大黄鱼的主要产地,每到渔汛季节,以洋山为中心,包括渔山、蛇山在内的广阔海域到处是捕捞的渔船。“洋山屹立大海……温、台、宁三府于汛期之际,渔船到此,而后分䑸采捕,南极渔山,北极茶蛇二山,渺茫千里,处处皆船。”

直至民国时期,大黄鱼仍然是嵊泗最主要的渔产品。1936年,嵊泗海域包括洋山、马迹山的大黄鱼年产量高达3万余吨。

解放后,随着捕捞技术和捕捞强度的提升,大黄鱼一直维持着较高的产量。那时,“一网装两船”“万担船”的神话会被不断复制、上演。在“勇夺高产”指令的号召下,人们不知道他们正在进行着一场涸泽而渔的围猎。

六七十年代后,来自海洋的报复如期而至,大黄鱼的产量呈断崖式下降,甚至捕上一条两条都能成为坊间热议。曾经蔚为壮观的大黄鱼渔汛凄然落幕,而“洋山鱼”的繁盛也只能从古书中领略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