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胜利日回忆:抗战时的日军到底有多强?

胜利日回忆:抗战时的日军到底有多强?

时间:2021-06-04 05:13:09

相关推荐

胜利日回忆:抗战时的日军到底有多强?

原标题:胜利日回忆:抗战时的日军到底有多强?

硬件:火力优势悬殊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对比差距悬殊,当年日本年工业总产值约60亿美元,中国只有13.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中国只有4万吨;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这些武器装备中国根本没有生产能力,中国当时的军事工业只能生产步枪、机枪、迫击炮。这样的国力对比,也就注定了两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上的差距。

中国海军总共有66艘舰艇,总吨位57608吨。日本海军共有舰艇285艘,总吨位超过115万吨,日本海军1937年开工的“大和”号战列舰标准排水量就

有63000吨,中国海军全部舰艇加在一起都不及一艘“大和”号!

中国空军仅有作战飞机305架,全部都靠进口,不仅没有整机生产能力,就连主要零部件都造不出。而日本日本陆军、海军航空兵共有2700架作战飞机,1937年全年飞机产量为1580架,全面动员后飞机年产量超过了1万架。

相比之下,只有陆军的差距还小一些。在轻武器方面,中央军和一些装备较好的杂牌军,如东北军、晋军、滇军的轻武器和日军相差无几,甚至在轻重机枪方面还略有优势。但是在炮兵装备方面就完全落在了下风,中国军队营团级别部队大都只配备迫击炮,基本没有身管火炮。师一级单位除了极少数精锐的嫡系部队,装备8门75毫米山炮和6门37毫米战防炮外,一般也很少有身管火炮。

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了陆军整理处,将大口径火炮统一整编为预备炮兵部队,总共只有567门,其中110门已经太过老旧基本是废铁,能用的也就只有456门。全面抗战爆发时,中国军队最先进的火炮也就只有从德国刚刚采购的48门150毫米榴弹炮和40门105毫米榴弹炮,不仅数量寥寥,就是炮弹也全部依赖进口,只能严格限制使用。

日军每个步兵小队(相当于步兵排)就配备2具掷弹筒,可不要小看了日军的掷弹筒,等于是轻迫击炮,轻便灵活射击精准,在作战中熟练的掷弹筒手第一发概略瞄准,第二发修正误差就能准确命中,因此中国军队的轻重机枪常常才打了一梭子就被日军掷弹筒干掉了。每个步兵大队(相当于加强营)配属2门70毫米九二式步兵炮,每个步兵联队(相当于步兵团)配属6门70毫米步兵炮和6门37毫米反坦克炮。

日军的师团(相当于加强的步兵师)编制有好几种,最常见的三三制师团仅仅下属的步兵单位就配属40门步兵炮、16门山炮和24门反坦克炮,再加上师团编制下的炮兵联队还装备36门75毫米山炮,这些炮兵在和同级别中国军队相比,具有压倒性优势。此外,日军还有装备12门100毫米以上大口径榴弹炮的野战重炮兵旅团,作为战区直属的炮兵部队,在作战中临时加强给主要方向的部队。而四五个这样的重炮兵旅团就抵得上中国陆军的全部大口径火炮了。

在抗战初期忻口会战中,晋绥军集中了8个炮兵团,在21天里发射了4万发炮弹,这已经是中国在整个抗战期间(不算在缅甸战场的驻印军)最大的炮火密度了,但这种程度的炮火密度,对日军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步兵师团在一次战斗中的平均水平。

1939年的南昌会战中,日军虽然只投入2个步兵师团,但临时加强的炮兵就有4个野战重炮兵联队,总共72门150毫米榴弹炮和16门105毫米加农炮,再加上步兵部队自身的队属炮兵,还有4门加农炮、44门山炮和66门野炮,总共202门火炮。对阵的中国虽然投入了28个师,但炮兵火力基本只相当于日军的零头,完全处在绝对劣势。

1941年的上高会战中,中国军队投入4个军,包括头号王牌74军,整个会战中却总共只发射了450发山炮炮弹,甚至都不如日军1个师团的一次炮火准备。再加上日军还有坦克、飞机的支援,火力相差的悬殊程度,已经不是可以用文字来形容的了。抗战中,中国军队就是这样以血肉之躯来和日军的炮火拼杀,这就是当时战场的最真实的描述。

软件:人员素质差距更大

日本历来重视教育,明治维新之后更是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所以日军的兵员都接受过基础教育,在此基础上,新兵再要经过一年的军事训练,才能编入作战部队。所以抗战初期日军的普通士兵单兵作战技能相当高。经过基础教育再加严格训练,日军士兵对武器的操作、保养水平远远超过了中国士兵。战后很多日军普通士兵的回忆录中经常可以看到手绘的战场示意图,其准确度一般中国军队师团级指挥机关的参谋人员都很难企及。而中国军队的士兵90%以上是文盲,不论是对于武器的运用还是对于战术的理解和协同,和日军士兵相比,根本就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再讲训练,就拿最基本的单兵射击来说,当时一发子弹的价值在中国相当于七斤半大米,所以平时训练基本都是打空枪,就是条件最好的中央军,每个新兵也只有15发子弹进行实弹射击。而日军《步兵操典》规定,新兵入伍后,每月用于实弹射击的子弹,步枪不得少于150发,机枪不得少于300发。因此日军每个步兵中队计划三分之一的步枪手可以达到优秀射手的水平,因此在中国军人的回忆录中就经常会提到日军射击非常准确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军队只能更多依赖新兵更容易掌握的手榴弹。

在军官培养上,日军普通军官都必须经过陆军小学、陆军士官军校的系统培养,如果要晋阶将军还要经过陆军大学的学习,总共近十年的专业军事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加上日本当时军人地位崇高,因此能够吸引到很多优秀人才报考军校,陆军士官学校、海军兵学校就是和东京大学并列为日本最著名的三所高等学府,所以日军的军官队伍素质非常高。

而中国军队即便是最著名的黄埔军校,早期也不过只是为期半年的军官速成培训班,后来虽然逐渐正规化,学制也延长至四年,但和日军的士官学校相比,还是有距离。中国军队中,很多基层军官连对着花名册点名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掌握战术,打仗时就全靠血气之勇。全军受过高等教育以上文化程度的军官还不到1000人。

日本的兵员动员体制也相当完备,1937年日本的总人口约为9000万人,常备军兵力不过38万人,但是却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动员体制,受过基本军事训练,可以迅速补入部队形成战斗力的兵员包括74万后备役、88万预备役、158万第一补充兵和90万第二补充兵,合计可以动员兵力448万,约占总人口的5%。而中国虽然总人口超过4亿,抗战爆发时常备军有170万人,后备役却只有150万,但是根本没有像样的动员体制,只能采取最简单粗暴的抽壮丁,这些壮丁在前往作战部队的途中就有惊人的逃亡率和死亡率,即便补入了作战部队,由于没有受过什么军事训练,上了战场基本就是炮灰,损失很大。而兵力损失越大,补充新兵就越快越多,形成了恶性循环。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连中国最大的人力资源也逐渐枯竭,到了1944年9月,不得不提出了“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开始号召知识青年从军,所谓知识青年就是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当时中国90%文盲,小学生就可以算是知识分子的环境下,高中生和大学生就是名副其实的精英了,之前一直都可以免服兵役,为的就是保存民族的知识血脉,而到了号召知识青年从军的时候,就可以想见中国的兵员紧张已经到了何等困难的程度。

综合战力:最少十个打一个

结合硬件、软件两方面的对比,中日两军综合战斗力的差距就可以用悬殊来形容了。

在整个抗战期间,正常的野战情况下,日军一个大队约500人基本上至少需要中国军队一个师约5000人来应战,而日军的参谋机关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基本也都是按照1:10的比例来部署部队,这并不是日军对中国军队的藐视轻视,而确实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即便是在10:1的兵力对比下,中国军队的伤亡还是要三四倍于日军。

在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第一阶段,中国军队投入了3个最精锐的德械师围攻上海市区的约5000名日军海军陆战队,苦战十日依然无法肃清日军。在整个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总共投入了约80万人,日军投入约25万人,兵力对比3.2:1,中国军队伤亡约25万人,日军伤亡约4万人,伤亡交换比约6.25:1。这样的兵力对比和伤亡交换比,在整个抗战期间还算是比较正常的水平。

八路军115师的平型关伏击战中,直接用于伏击的是3个团约8000人,在地形非常适于伏击的乔沟,伏击了日军相向而行的两支运输队共约1500人,最后消灭日军约1000人,八路军的伤亡也在一千人左右,伤亡交换比几乎是一比一。要知道这是在八路军占有兵力、地形、突然性等多种优势条件的情况下,当时八路军参战部队还都是刚刚从红军改编过来的,官兵基本上都是经过长征的百战老兵,日军却主要是辎重兵、汽车兵之类的后勤部队,真正的战斗不过只有200人左右,在集中了如此众多的有利条件下,居然还能打成这样的伤亡比,可见当时日军战斗力的强悍。

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第2集团军共4个师又1个旅,总兵力约3万多人坚守台儿庄,苦战五天伤亡惨重,大半个台儿庄失守,几乎就快要撑不住了。而日军用来直接进攻台儿庄的兵力,才只有3个步兵大队和2个炮兵大队,总共还不到3000人!

从这些战例可以充分说明日军的战斗力极其强悍,特别是在抗战初期,更是如此,战争后期由于在战争中的不断消耗,日军补充兵员的素质才有所下降,即便如此中国军队也很难一对一的交手。因此,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完全是以巨大的牺牲才换来了最后的胜利。

(特约撰稿人:周明 编辑:陈佳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