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从李白的《猛虎行》看古人写诗用典到底有多难

从李白的《猛虎行》看古人写诗用典到底有多难

时间:2019-10-19 19:24:51

相关推荐

从李白的《猛虎行》看古人写诗用典到底有多难

中国是个诗歌大国,尤其是在盛唐时期,产生了李白这样的浪漫气息非常浓郁的诗人,那种扑面而来的浪漫气息,让人能够直接想到先秦时代的屈原。

李白的狂放与浪漫成就了他的一生,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他真实的写照,同时李白这一生也是低情商与非主流的一生。

李白终其一生都是一个大男孩,是个浪漫到不识时务不务正业的人,尤其是以他交友广泛,混迹江湖与官场六十载都没能看出来永王合法性的问题,足可见李白情商之低,但正是这样真挚的赤子之心,才能写出第一流的第一时间打动人心的诗。

同样是诗人,李白首先是诗人其次是社会人,但苏轼就不一样,苏轼首先是个社会人,其次才是个诗人,正是因为如此,苏轼虽然也是豪放之人,但与李白的诗比起来,苏轼的诗文读起来总有波澜不惊,深邃宁静的感觉。

本文从李白的《猛虎行》说起,具体分析一下李白在官场上到底有多幼稚,同时简要谈一下古人写诗引用典故到底有多难,稍有不慎甚至连命都丢了。

(1)巴蜀不与中原同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目前还有些争议,但毫无争议的是李白从小是在四川长大的,家中是富商巨贾,这两个特殊的因素加起来给李白的一生奠定了基本色调。

四川地区一直都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因为易守难攻,蜀道天险难于上青天,这种险要的地理位置造成了四川一直处在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地位,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物质层次上,诸如经济政权的相对独立,还表现在其思想风气上,李白成长的岁月四川地区的思想风气与中原是大不相同的。

李白的少年时期四川地区道家思想特别流行,道家思想可不止我们通常理解的问道修仙,更重要的道家思想是济世救民的纵横术,是张良是陈平一类的人物,其实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里的那个姚广孝,表面上看起来是个和尚,其实只不过是个没头发的道家人物,讲的就是纵横捭阖建功立业,然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李白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再加上自己家里又非常有钱,自然是非常向往这样挥斥方遒的人生,在李白的少年时代,巴蜀有一位奇人赵蕤隐居大匡山,埋头研究经济纵横之学,还留下一部奇书,叫做《长短经》。李白投在赵蕤门下,学了一年多,那些纵横捭阖的韬略一定让他心荡神驰。

从此李白的一生总是以胸怀天下的纵横家自居,期望着能成为帝王师,像姜太公管仲鲁仲连那样的人物才是李白的精神偶像,你要是穿越到古代见到李白的话,张口就夸他诗写的好,他一定给你一个阮籍式的大大的白眼。

你要是夸李白是个纵横家,他一定高兴地拉着你去城里最好的酒楼喝酒,然后跟你大谈他的理想和抱负,挥手之间就能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当然本质上李白的高谈阔论跟今天的愤青差不了多少,唯一的区别就是,李白斗酒诗百篇,随便就可以把这次喝酒聊天写成千古名篇,而你不经意间也会进入李白的诗文里,成了名人。

李白虽然很自负,但是自负的真诚,你丝毫看不出他有一点的矫揉造作,连夸人都是夸得那么没底线,这么安史之乱后天下动荡,李白见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张旭,在酒楼里喝完酒畅谈离愁别绪山河破碎之后,李白诗兴大发,做了一首《猛虎行》来赠别,正是这首诗差点害死李白,甚至牵连到李白的这位朋友。

(2)李白能活到61岁也是奇迹

《猛虎行》但从艺术角度来欣赏,的确是个好诗,原文很长,摘录几句感受一下李白诗歌的那种魅力: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

典型的李白风格,读起来有说不清的古韵悲风,这首诗现在无论那种解析都不会告诉你,这曾经作为李白的罪状之一,让李白差点掉了脑袋。

古人为什么能够写诗,是因为古人非常重视诗歌,就跟我们现在重视奥数一样,从小就培养自然会作诗的也就多,当然像李白这种天才肯定也是凤毛麟角的。

李白可能把天才都用在了诗歌上,至于其他可能真的就没那么在乎,李白不在乎,但是作为俗人的大多数人很在乎,因为李白的这首诗实在是政治不正确的典型案例。

这首诗的问题就要从古人写诗一个普遍的难题说起,那就是古诗文里的用典,用典虽然可以避免过多的解释,可以让短小的诗文包含更多的内容,但用典本质上属于比喻和类比,一不留神就很容易出现类比不恰当的情况,所以古人写诗在用典的时候一般都是斟酌再三的。

但李白是个放浪不羁的人,写诗随性而起,不会考虑那么多,这首《猛虎行》那简直就是把张旭一顿猛夸,同时也夸了李白自己,把他们二人比作是张良和韩信,这虽说有点夸张吧,但诗歌哪有不夸张的,可偏巧事儿就出在这两句上。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这句话很直白,但李白犯了一个错误,不应该把这次安史之乱和唐王朝之前的战争比作是刘项之争,刘项是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属于公平竞争,但安史之乱则是典型的贼人作乱或者说叫做叛乱,唐王朝根本和他们就不是对等的关系。

而且张良和韩信在当时都可以跳槽,李白这么说是不是说他们两个人也有别的选择,也许你会疑惑,不就是类比不当吗,至于那么严重吗,这个还真至于,因为名分问题在古代属于最根本的大问题。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古代文化总对名分的重视,已经到了近乎变态的程度,比如宋朝和周边政权,几百年来都在不断的争执跟对方写信的时候,怎么称呼对方,这成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焦点,为了称呼的不同,甚至不惜再发动一次战争。

李白在安史之乱爆发这个关键点上把唐王朝和安禄山的战争比作是刘项之争,这简直就是天大的错误,杀了李白都不是问题。

写完这首诗不久李白就犯了更大的政治错误,应了当时永王的聘请,当了永王的幕僚,当时你只要稍微有点官场知识,都能看出来永王合法性的问题,因为当时唐肃宗已经在甘肃继位,永王还继续招兵买马打着反对安禄山的旗号在南京积蓄实力,这部明摆着是乱臣贼子吗,果不其然等收拾完了叛军,永王同样也被当做叛军收拾了。

从这件事上看,李白写《猛虎行》的确是无心的,毕竟连投奔永王这种事都能做出来,写几句类比不当的诗文不算什么,李白这一生心智基本上就是一个潇洒自在的大男孩,自以为自己还才不遇,有指挥若定谢安石的本领,实际上可能还没一个普通的官吏看的透彻。

那么问题来了,像李白这种情商低的人,是怎么能够活到61岁的,以他晚年还这么低的政治觉悟,那年轻时候更是个糊涂蛋,他居然没被人整死,能够活到61在古代也算是“高寿”了。

李白曾经做过翰林院供奉,这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私人幕僚而已,不过李白诗写的特别好,很受皇帝待见,著名的贵妃醉酒这场戏里,李白曾经让皇帝身边的当红太监给他脱靴,这样的不知道分寸和轻重的李白,按理说在年轻的时候早就该被人整才对,怎么到了晚年才会因为写错了一两句诗,而差点掉脑袋呢?

答案是,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变,一直都是个浪漫的大男孩,变的是其他人,或者说是唐王朝变了,李白完整的经历了盛唐,在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的普遍心态是比较开放,对各种事情都能够有一颗包容的心。

一般强者是不太会在意别人怎么说他的,弱者会紧紧盯着别人,生怕别人咒骂自己,在盛唐时期人们一般进取心都比较强,这个社会风气是容得下是李白这样的人物的。

《猫妖传》里演的李白醉酒后被人泼醒后做事,这些并不是完全的虚构,李白在做翰林院供奉的时候,还真的做过这样的事,一方面说明李白豪放,另一面更说明当时的宫廷有多包容。

但是安史之乱之后,一切都变了,不但唐王朝的实力弱小了,更重要的是心里弱小了,以前不是问题的诗歌,慢慢的就会出现问题,李白这种不用深思熟虑写诗的人,写错一两句诗,就成了别人攻击的口实,这不但是唐朝的问题,从此中国更是从霸气走向了谨慎,从心胸宽广走向了人与人表面上的一团和气。

在这样的环境下,后来的朝代写诗就更得谨慎了,尤其是用典做类比的时候,那稍有不慎就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哪怕是在宋朝这样宽松的朝代里,诗文稍有不慎那也是相当严重的。

(3)辛弃疾的无奈

辛弃疾是中国诗人里面最另类的,年轻的时候组织部队防抗金国,最后带着一只人马杀出重围投奔南宋,成了真刀真枪敢打敢杀的真豪杰,这样的人写出来的词更是别有一番气魄。

但同时辛弃疾也很郁闷,来到南宋之后,发现这里的人北伐的热情并不高,朝廷里也到处是一篇唯唯诺诺,好不容易听说王佐打了胜仗,辛弃疾豪情万丈的写了一首《满江红》,在辛弃疾看来这简直都算是把王佐夸上天了,但这首词却结结实实得罪了王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来看看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写了什么:

笳鼓归来,举鞭问、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泸深入。白羽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猩鼯泣。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三万卷,龙头客。浑未得,文章力。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却自兜鍪出。待刻公、勋业到云,浯溪石。

这把王佐夸的真够可以,但王佐为什么生气呢?

问题还是出在类比不恰当,整首词乍一看全是在夸王佐,“三万卷,龙头客。浑未得,文章力”,王佐是状元出生,是标准的文官系统,这一次的胜仗是临时抽调过去的,王佐这个状元郎当然当得起龙头客的称呼,但文章却没有出力,而且来年加官进爵更是要靠着今天的功绩。

这话放在任何朝代可能问题就不大,但这偏偏是宋朝,宋朝是个极端重文轻武的朝代,高级别的武将甚至不如低两级的文官,辛弃疾大力赞美王佐的战功,还说未来更大的官位都是战功换来的,比如诸葛亮辛弃疾也是说他五月渡泸的事情,说的也是战功,这些有什么不对吗?

在宋朝你这就是在侮辱王佐,王佐可是状元郎,升官和荣耀怎么能够靠战功呢?他要靠自己的才学和文化来步步高升,辛弃疾这下子算是把王佐给得罪了。

用典这种事最怕的就是你写的是这个点,但别人读到的却是另外的点,从辛弃疾的这件小事中我们就能发现,哪怕是再熟悉的典故,如果用不好,就算是赞美别人的诗文,到头来也是会得罪别人的。

这就是古代文人写诗词面临的用典之难,不在于典故是否知道,而在于含义太多,稍有不慎就会朝着别的方向去解读,如果在清朝那可能问题就更严重了,所以我们现在读诗词可能完全感受不到看上去洋洋洒洒的诗词,其实古人在写的时候,也是还了很多心思,非常谨慎才写出来能够流传到现在的。

小结:李白是写诗的高手,天才的诗人,可能正是李白极端的人格缺陷造就了李白,太过平稳的人,真的写不出李白的那种感觉。幸好李白生在了盛唐,包容心强,容得下李白这种政治白痴,要不然我们可能真的见不到那么多优秀的作品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