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礼俗文化对服饰特征延续的影响

礼俗文化对服饰特征延续的影响

时间:2019-08-12 06:19:27

相关推荐

礼俗文化对服饰特征延续的影响

摘要:通过探讨礼俗文化对服饰特征延续的影响,并具体分析相关对象。以服饰特征为中心体系去研究,把服饰制度的演化与广义的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艺术学作为整体进行研究。真正掌握了服饰制度与礼俗文化的内涵,通过思想的阐发和事实的论述,对实物进行了鲜明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服饰的文化特性,礼俗的社会形象性。

关键词:礼俗文化;服饰;影响

1 礼俗对服饰外观特征传承的影响

1.1礼俗对服装构成观念的影响

图案式样在中国传统服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楚汉时期袍服上出现了精美的纹样刺绣;到了周代出现了十二种章纹;唐宋时期,寄托了美好的祝愿和情感;明代,服装上的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1.2礼俗对服装结构形式的影响

中国古代人们更多的是接受儒家的道德规范和审美体系。儒家思想当中,服饰的形式是根据天地、地位、性别、阴阳等特征来创建的。中国的服饰评判美的标准,是由是否符合礼制规定来决定的,任何脱离开礼制的服装都是不被允许的。

2 礼俗对服饰心理学特征延续的影响

2.1礼俗对民族服饰心理延续的影响

服饰文化可以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介质,人们通过某个民族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可以透视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习俗、信仰,进而得出该民族的深层的文化方面的心理。

民族风俗,从历史角度看,是民族文化的深度体现,是文化心态的积累。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条件下,民族的习俗就是最有力的记录。

2.2礼俗对传统服饰的审美标准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服饰,尤指是统治阶级朝政的、祭奠的正服,它的纹章、配饰无不反映着封建王权统治者的审美观念,这种由上而下形成的礼俗,浸透着浓厚的封建王政的文化思想成分。

冠服形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冕冠与冕服的样式、颜色、装饰物等无不体现统治者的思想。它已经成为一种礼俗意识,贯穿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但也为传统服饰审美心理做好了铺垫。

3 礼俗对服饰的社会性特征传承的影响

3.1礼俗影响社会文化生活

礼俗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通过服饰这个媒介,影响了人们的处世哲学、宗教观念,甚至整个社会生活。古人有着很强的宗教意识,他们根据血缘制定了五种档次的丧服:缌麻、小功、大功、齐衰、斩衰。不同的亲属关系穿不同的丧服。丧服的等差表现方式,一是制作方法繁简:等级越高的丧服越作越“简”二是加工程度的深浅。三是布料的精粗。丧服的规则是内外有别,它对外亲和妻亲进行了更好的区别,分清主从体现了以男性为主体的宗教体系,进一步加强宗法观念,确立个人社会和宗族的地位以及人们的观念,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尚。

3.2礼俗影响民族服饰文化

服饰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礼俗确定了民族服饰的款式等细节的内容不可更改性,它为民族服饰的沿袭和集团的划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苗族就是一个例子,苗族的妇女可以把整个苗族社会划分为许多固定的人群,而苗族的婚姻只能在穿着相同的衣服人群中进行。由此可看出苗族妇女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就是在苗族社会中界定婚姻范围,限定婚姻对象,苗族妇女的服装是苗族社会中识别和认定的重要标志。

4 礼俗对服饰文化特征的延续和影响

从服饰起源的那天开始,人们就将他们生活习俗、色彩爱好、审美情趣以及各种文化心态等都积淀服饰之中,表现了服饰文化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4.1宗教礼俗对服饰文化的引导

有的民族宗教对服饰有着直接的规定,并体现了宗教礼俗的服饰审美观,例如:伊斯兰教的服饰目的就是遮盖服饰并不主张刻意追求繁华,只要整洁美观,但其反对过度装饰,反对纹身,反对妇女穿透明的或不能遮盖大部分肉体的服装,反对男子穿大红大绿的衣服。宗教礼仪不仅仅影响服饰方面,也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像伊斯兰教,视白色为纯洁,强调人的修养高尚。

从唐代开始藏族信奉佛教,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行,成为藏族人民心中圣洁的偶像,无论男女,身穿藏袍必定脱下一只手臂以长修缠腰,有的甚至裸露手臂,这些都是因为佛祖袒露手臂修成正果的形象,深深的激发和感动他们克制己欲、真爱众生。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崇敬佛祖而效仿佛祖的心愿。这种观念和行为长年累月的沿袭,便成为一种惯性和习俗。这种种表象充分的成为藏族个性的重要典型。

4.2礼俗赋予服饰代代相传的特征

服饰它是促进人们对人生礼仪的认同具有独到的功能,它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符号,有一定的形式和意义。服饰是一种外表象征的同时也是人生礼仪的形象标志,这在某种程度上会使人们明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生角色,能够更好的便于人们的互相理解和沟通。

4.3礼俗使得服饰成为规范和制约人们言行量度的标准

其族内的职务、主管族内的具体事宜以及相关的对象,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服饰对于人和社会的重要,如有相反则必须受到严厉惩罚,其认为是对鬼神的“大不敬”,从而使得全体族众都不敢有丝毫怠慢。

礼俗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存在和继续。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增强了民族的意识,同时也使得人们对其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这些都会使这一民族得以维系和更好的发展,实际上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4传统礼俗观的改变使得服饰的本身面目也随之改变,从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头巾应属一种“流行服饰”,各种身份不同的人会带其不同的围巾,从而明确自身的价值。头巾从原来的属于庶民的装扮到此以赋予了新的内涵。

再者,就是服饰变化的太快太突然,违背了传统的礼俗也就不会被人们所接受,严重也许还会遭到反感就像《阿Q正传》中钱太爷的大儿子,就不被人们所接受,留洋回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一身西装革履,自以为摩登的不得了,可是老父亲看不上那一套,背地里叫他“洋鬼子”,其实,在那个时代西服也算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在当时的年代,就连又穷头发又稀少的阿Q都留有小辫子的社会中,人们很显然会看不起这样不顺眼的装扮。也正因为此,人们因为所处的位置和阶段不同,所以各自所追求的服饰也都有其区别。

因此,人们要遵守新的社会规范,服饰的变化也为了顺应社会而不断改变的角色,服饰是这些变化的标志,同时它也是人生礼仪的重大表现。

参考文献

[1]礼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研究[D].北京: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843.

[3]礼俗文化的再研究——回应文化研究的新思潮[J].史学理论研究,(1).

[4]文化变迁的类型[J].广州: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5(3)

[5]试论中国传统服饰的设计艺术[J].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

[6]礼俗互动是中国思想史的本土特色,东方论坛,(3).

作者简介:程浩(1984~),女,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级社会学专业研究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