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汉语新诗鉴赏 蔡丽双 陈育虹 陈国正 谢馨 魏巍

汉语新诗鉴赏 蔡丽双 陈育虹 陈国正 谢馨 魏巍

时间:2023-12-04 23:32:40

相关推荐

汉语新诗鉴赏 蔡丽双 陈育虹 陈国正 谢馨 魏巍

汉语新诗鉴赏之八十三

蔡丽双/陈育虹/陈国正/谢馨/魏巍

蔡丽双,60后香港女诗人,原籍福建石狮。着有诗集《一片冰心》、《感恩树》、《燕语》等。

读海

面对一本

浩瀚的经典

孜孜吟诵

壮丽的篇章

冲天的气韵

意象玄奥

嚼不透伊始终极

读不尽中外古今

(选自蔡丽双诗集)

[赏析]

这是一首大气、深邃而又淡定、精致的力作,非参透天地玄机与人生真谛者,不可能把大海读得如此透彻。从古至今,写海的诗,可谓数不胜数,而女诗人蔡丽双博士之所以能够以短短的八行诗句,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愚以为:一是诗人有“海纳百川”之大胸怀,一是作者具有高超的“删繁就简”的语言架构能力。(张智/文,路羽推荐)

陈育虹(1952-)台湾女诗人,生于高雄市。着有诗集《索隐》、《河流进你深层静脉》、《其实,海》等。

秋蝉

手上握着

不是圆锹或锄

或钯

是把细削的铲子

整个下午

他忙着轻声的刮

细细梳理

那亩刚收割的

薄田

(选自2002年7月16日《中国时报》人间副刊)

[赏析]

蝉“叽叽”不断地鸣叫,易闻难睹,不易形容。诗中以视觉的“刮”字取代听觉的“叽叽”,而用的是第一段的“细削的铲子”(模拟蝉的外形),且先否定了“圆锹或锄或钯(同耙字)”的可能,为的是要肯定地“看到”想象中的“声音”。本来的听觉改用具视觉效果的“刮”的动作来描述,是“此觉而彼觉之”,形成了所谓的“通感”(或称感官移位、或移觉),大大增加了美感的享受,况且“刮”的作又兼具细微声响的双重效果,读者更是声光兼得了。

后段的“他”,应指秋蝉,拟人化有将之放大且与人亲近之意,用“轻声”和“细细梳理”,先缓和了蝉鸣的烦躁,再用“收割”来写秋意,两相对应之下,秋蝉的意境便一揽无遗了。末句的“薄田”自是虚拟,使“刮”有可触之物,兼写其薄凉透明,既具秋思,复贴近蝉声之可闻不可见。作者于凝思细听中又照顾到深具灵性之遐想,甚是不凡。(白灵/文)

陈国正(1945-),笔名梦影,越南汉语诗人,祖籍广东高要。着有诗集《秋讯之外》等。

乡愁四帖选一

游子

从海这边摆渡

口袋装得满满的浪声

放入老家潺潺流泉

(选自:《华文文学教程》)

[赏析]

从海的这边摆渡,却没有告知人们这美丽的小船能走多远,似乎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口袋装满的是片片浪声,既不是寄回家乡也不是自己收藏,而是轻轻地放入了流向家乡的潺潺泉水中。这口袋将会遭遇到怎样的情形呢?小小的口袋就像是游子的化身,在不知情的状态下随风漂流,但游子的心里总有着这么一个信念——向着家乡的方向去。正因为游子一心想着家乡,无论走到那里那份归属感都一直存在。

微型诗的难点始于一粒沙中雕刻世界。作为一首微型诗,《游子》以其篇幅、语言的短小精悍,意味隽永深长打动着每个读者的心。诗歌托物言志,表现的是把诗人思念家乡那百般交集的心情满满的装进了流向家乡的口袋里,而诗人说的口袋,装满的是浪声,浪声比起海水、沙子、贝壳等的意境更为开阔,只要有空气的存在,就能听到浪声。全诗只有“老家”二字直接表露出诗人对家乡思念的心声,但这种游子般飘忽不定的心情却从第一句就让人感受到,知道把全诗读完,那种潺潺的流泉声还在耳边久久回响着。这种浪声是飘渺的,遥远的,抓不住的,但却一直都在,只要你想家了,就会想到家乡的人和物都能听到你所听到的这片浪声。因为这口袋里装满的浪声让你与家乡始终紧密的相连。

《游子》这首诗风格质朴,自然。思乡之情里带来的气息在简单的字词之间荡气回肠。诗歌中的意境如落雨,如花开,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悠悠天钧,不须手裁。

(孙碧莉[学生]/文)

谢馨(1938-),女。菲律宾汉语诗人,祖籍上海。着有诗集《波斯猫》、《说给花听》、《石林静坐》等。

丝棉被

当然我无意

重复抽丝

剥茧的过程,由蛹

至蝶,远溯至

老庄底梦境

我只沿着丝路,寻觅

温柔乡

的位置:彩绣的

地图,在被面

勾勒出东方

旖旎的经纬。织绵的

罗盘,由纤细的花针

指向古典

琴瑟的一丝一弦

点燃一支红烛,低吟

一首蓝田

种玉的晦涩诗篇

啊!温柔乡

云深,雾重

虚无飘渺如芙蓉帐

闭上眼,依稀听见

春水暖暖

自枕畔流过……

(选自谢馨诗集)

[赏析]

诗人谢馨以一件平凡的物件丝绵被为题,从细微平凡处着笔,写下了一片优美的诗歌。《丝绵被》一诗给人自然从容、细微空灵的感觉,语言平易新奇、易读易懂又蕴含深意,整首诗歌给人的感觉就是诗是从心灵中自然流淌出来的。

由丝绵被,“我“沿着丝路,寻找”温柔乡“,”丝“与”思”谐音,表现的是一种思念的感情,而由“丝路、东方、蓝田玉的晦涩诗篇,“很容易就会联想到中国,因为古代的中国有丝绸之路。我们所说的东方,一般也指中国,蓝田种玉也是中国才有的,由此种种并结合诗人的身世可以想到,这篇诗歌的主旨表现的是诗人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人所寻找的温柔乡也应该是祖国,这篇诗歌蕴含了”寻根“的情绪。

诗的最后一节写到,我带着思念,盖着丝绵被进入了梦境,寻找我的温柔乡,其中,云深,雾重虚无飘渺都是梦境的特征,这个梦很美,在梦中,有春水暖暖自枕边流过,可以看出,我的思念在梦中得到了安慰,我到达了我想要去的温柔乡,它给我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像芙蓉帐一样把我包围的严严实实的,让我舒心。

这首诗语言优美,并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意象来象征抽象的感情,让读者容易理解和体会,“丝绵被”的意象就用得很好,由此,才能引发后文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思绪,如把“丝绵被”上的彩绣比喻成勾勒东方的地图,由纤细的花针想到古典琴瑟的一丝一弦,这些联想和比喻,让整首诗变得空灵起来,有一种意境美,更加深化了思念的主题,开头说到无意重复抽丝剥茧,但是,诗人却“抽丝剥茧“起来,细到丝绵被的一针一线,寻找温柔乡,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诗的最后用省略号结尾,更有许多深意,有种欲说还休的感觉,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总之,诗人的情真、情深,包含了深刻的思辨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张夏露[学生]/文)

魏巍(1920-),本名鸿杰。郑州市人。着有诗集《黎明风景》、《不断集》、《魏巍诗选》等。

午夜图

午夜里,

在敌人多路扑来的山村,

电话铃急急地响着。

听,听不见枪声,

树叶在簌簌地飘落……

呵,这时,

葫芦架那边,

一堆红艳艳的灶火,

照花了我。

哦哦,红火边坐着一个巨人,

像风里的树影跳跃在大地,

那跳跃的红色的火光,

飞满了他一身。

他那滚过大雷雨的胸膛,

总是这样半袒露着。

你看他,

一块,一块,

把劈柴投向灶火,

谁能从这个战士的灵魂,

看出我们被重兵围困?

午夜里,

红艳艳的灶火,

照花了我。

看哪,葫芦架那边,

山草呼啸中,

坐着的是我们的民族……

(选自《黎明风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抗战中八路军反“扫荡”的诗作。诗人通过撷取一位坐在灶火边镇定自若的战士的神态举止,讴歌了八路军的英勇气概,表达了对人民必胜的光辉前景的信心。这样的图景也许很普通,但作者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加以多种手法的运用,便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诗作开篇设置悬念,以急促之笔写电话铃的突响打破了沉沉夜色中小村的宁静。“树叶在簌簌地飘落”,以动衬静。在这暴雨前般短暂的宁静下,一场激战即将来临。寥寥数笔,就为全诗渲染了一层紧张神秘感。不仅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之感,也为下文特写镜头的出现作了很好的烘托和铺垫。

“红火边坐着一个巨人”,在第三节中,诗人满怀崇敬地将战士高大的形象带入读者的视野:他半坦着胸膛,静静地坐着,向灶火中投劈柴。他是那样镇定自若,给人以强烈的安全感。红色的火光“飞满了他一身”,使其显得更加光彩照人。于是诗人热情地吟到:“谁能从这个战士的灵魂,看出我们被重兵围困?”无比的信赖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这种由晦暗到明亮、由紧张到舒缓的对比中,八路军无坚不摧的力量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诗人没有正面描写他们在战场上的壮举,而是独辟蹊径地从侧面入手,抓住战前的某个瞬间,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地表达了主题。

最后一段,“红艳艳的灶火”“照花了我”的意象再次出现。透过这双眼睛,诗人带领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由实入虚,引人思索。从一个战士到一个民族,从一幅具体的午夜画到一轴象征胜利的蓝图,诗的境界得以开拓,主题得以升华。(冀虹雁[学生]/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