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初学山水画为何难以达到“气韵生动”?关键在于人不够“逸”

初学山水画为何难以达到“气韵生动”?关键在于人不够“逸”

时间:2020-10-23 12:57:28

相关推荐

初学山水画为何难以达到“气韵生动”?关键在于人不够“逸”

问:为什么说山水画“逸格” 的真正内涵是人“逸”而不是画“逸”?

答:山水画之“逸”其实来自于人之“逸”,而不是画“逸”。“逸”作为道家、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在魏晋时代玄学盛行时期,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人雅士。他们对“逸”的追求也成为时尚,为山水画之“逸”的产生孕育了条件。初唐李嗣真《书后品》最早标举“逸品”说,再到宋代黄休复《益州名再到宋代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将“逸品”列于其他三格之首。

元 倪瓒《鱼庄秋霁》

最早的“逸”是形容人的精神品格,一种超尘出世的潇洒,把追求自由的人称之为“逸民”。后来“逸”便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是画家追求的一种精神品格,它能反映出画家的生活态度和艺术精神,所反映的是画家的生活态度和艺术精神。所以“逸”从最早品评人之“逸”到后来用“逸”来品评作品,可见“逸”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演变成重要的一个审美范畴。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亦迈入探索期,中国艺术关于“逸格”的界定也呼之待出。

元 倪瓒 《虞山林壑图轴》

“逸格”理论的由来及定型从魏晋开始对逸的追崇就己经开始慢慢涉及到绘画领域,而把逸用到绘画品评时,就会把超凡脱俗的作品称之为“逸品”画。逸品的提出,开拓了文人画家的审美境界。唐代张怀瓘在绘画理论《画品》理,指出绘画除了神品、妙品、能品外,另加“逸品”一格,在张怀瓘的书论中也多次使用“逸”字进行审美品评。徐复观先生在其《中国艺术精神》中专门论述“逸格地位的奠定”一章里最后得出结论曰:“超逸是精神从尘俗中得到解放,所以由超逸而放逸,乃逸格中应有之义”。也就是

{!-- PGC_COLUMN --}

说,书画 “逸格”真正内涵是人“逸”而不是画“逸”。是说画家要有“逸”的人格特征,要能摆脱名利和世俗观念的一切束缚,具有一种高尚、脱俗、雅逸、从容的人生态度。

元 倪瓒《容膝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

书画家在其社会环境和生命历程中,具有坎坷、苦痛、无奈等情感体验,他们在政治态度上与主体社会疏离,甚至有怀疑、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在人生道路上消极隐退,与主流文化保持距离;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超越世俗和人伦群体,在文化形态中追求精神自由和性情的抒发,从而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高逸之风。

由于画家不在绘画赶取功名,不取悦于统治者,不迎合市井商贾的需求,而是用它来抒发性情,倾吐真声,就使得其艺术创作具有出高洁的不依附他人的独立精神,从而显示出相对纯粹的审美境界。思想行为中的归隐意识使文人画家或多或少的摆脱了政统的限制,以审美化的方式弥补人生实践中的不足与遗憾,将种种欲求化为对自然、自我和艺术的体味和追寻。因此这种实践具有纯粹艺术精神。逸之境因此是人格之境和艺术之境。

元 倪瓒 幽涧寒松图

“逸”是指人不为表象和规矩所局限,是超乎寻常,独立特行,敢于做常人不敢做之事,走常人不愿走之路。“逸”在绘画行为上是一种至高境界,不拘常法,不为常规所束缚。无精雕细琢之痕迹,追求质朴无华。笔简意繁,任极自然,不可效仿。

总之,山水画之“逸格”真正内涵是人“逸”而不是画“逸”。要想在书画领域要达到逸格境界,那么首先就得让自身具有“逸”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远离名利世俗的干扰,全身心的投入书画创作中,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逸”的极高境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