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傅延龄教授经方治疗消化系疾病经验(1)

傅延龄教授经方治疗消化系疾病经验(1)

时间:2022-05-11 04:53:46

相关推荐

傅延龄教授经方治疗消化系疾病经验(1)

1.定病名

消化系疾病在临床十分常见,包括全消化道—口腔、咽、食管、空肠、回肠、结肠、直肠、肛门,以及肝胆的各种疾病,如口腔溃疡、食管炎、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结肠炎、肛门周围湿疹、消化不良,以及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中医病名涉及胃痛、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黄疸、胁痛等。其中医病名大多依据症状而命,难以反映其疾病的特异性。如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等均可见上腹部不适,或胀满、隐痛、烧心、嗳气、反酸、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泄泻等。所以中医病名作为诊断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如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其纠结于“胃痞”“胃痛”“虚劳”之间,不如直接使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傅老师认为在诊断上,“名实”非常重要,他提倡借用西医病名,依据中医证型的诊断模式。

2.抓主症

临证中,傅老师善用经方,认为经方的运用要会抓主症。所谓抓主症即抓疾病的主要脉症,主症是疾病基本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每一种病证都有它特异性的主症,可以是一个症状,也可能由若干个症状组合。抓主症方法即依据疾病的主要脉症确定诊断并处以方药的辨证施治方法。每一首经方都有其相对固定的主症,如小柴胡汤证的“柴胡七症”,半夏泻心汤证的“心下痞、呕吐、下利”三症,热实结胸的“结胸三症”,理中汤证的“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五症,等等。临床常见的中焦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常病变,必然引起心下痞、呕而下利等症状,这些便是主症。若病例见此表现,医生便可以确诊上述病变的存在,并处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泻心汤,这一过程便是“抓主症”。老师认为临床应用抓主症的方法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主症的病机归属。如心下痞一症可见于半夏泻心汤证、桂枝人参汤证、大柴胡汤证等,半夏泻心汤所治的心下痞为寒热错杂于中焦所致,必须从寒热错杂的症状中寻找病机,桂枝人参汤证为脾虚兼表的心下痞,乃脾阳受损,健运失职,升降失常,气机阻滞所致,还可见下利腹痛、肢冷恶寒、舌淡苔白、脉细缓软等;而大柴胡汤证之心下痞为热结在里,应见痞而拒按,呕、烦,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等。老师强调要围绕患者的主诉,有目的地收集有辨证意义的临床资料,随时与仲景书载主症系统进行对照比较,分析验证,评价其符合程度。

(2)灵活解读经文,切合临床实际。老师认为仲景书载症状是典型的,而疾病的临床表现往往是多变的,在多数情况下并不与仲景原文完全相符,需要医者细心辨析。如泻心汤证,仲景强调心下痞是“但满而不痛”“按之濡”。但临床中,有寒热壅塞导致的痞症,也有痞满而硬者,其机理大抵有二,或无形寒热壅塞甚重,或继发出现有形邪气,如水气、痰饮、停食等。但是痞症之心下硬,不会坚硬如石;如果心下坚硬如石,多为结胸一类的病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病变影响到腹膜)。临床中有些腹壁张力较小者,壅塞之气还可能令腹壁突起,如丘如拳。痞硬之硬既可能是医师切诊所得的体征,也可能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即患者感觉到心下发硬,或感觉到有硬块。痞症一般不痛,但也可能会伴有疼痛,其原因一方面可以是炎症导致的疼痛,亦有可能是患者的疼痛阈值低。所以若固执于“按之濡”“不痛”的描述,往往会导致辨证走向僵化。老师强调多临证的意义,常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多实践是深入理解经典、理论切合实际的最好途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