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乐感文化下的茶道——读《天地融入一茶汤》有感

乐感文化下的茶道——读《天地融入一茶汤》有感

时间:2020-08-15 11:38:04

相关推荐

乐感文化下的茶道——读《天地融入一茶汤》有感

乐感文化下的茶道

周乐乐

——读《天地融入一茶汤》有感

当今儒家传统文化现代复兴的过程中,似乎有失偏颇,因为原始儒家是礼乐相济的传统,而如今只复兴了“礼”的理性化传统一面,但儒家同时是含情的,乃是情理合一,另一面“乐“的感性化传统虽说衰落了,却化作了中国人的情,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起点和终点都包孕着感性,

儒家的礼乐传统实乃不可二分。在《天地融入一茶汤》中,第四章侧重茶中礼以正人伦,第五章则侧重茶道层面的“以理导乐”,可以看出儒学与茶道融合交汇也是主张礼乐融合的。

礼的传统更加强调外王制度那一面,乐的传统则更加强调儒家内圣的超越那一面。在现代性文化在理性硬核下弊病频出,现代人的焦虑、虚无的生存状态确实需要软性的东西来化解。在古典理论资源的情理合一的传统中,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感性,因为儒家的人性论从来都不是固定的预设,而是在自然与文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1]

儒家最深刻的基础在于现实生活本身,即使是没有读过《论语》的民众,儒家思想作为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方式留存在我们生活经验中,可见生活方式的底色仍是儒家的。如果沿着乐的这方面来看,茶道层面涉及茶人间如何相处以及茶人如何与茶界外的人相处,即茶道的社会属性。书中是将中华茶道的社会属性与儒学视域下的“乐感文化”关联,最初以“乐感文化”这一概念指称中国传统文化实在李泽厚先生的《中国的智慧》演讲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饭疏食而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这种精神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意识,成为一种民族性格。[2]“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尤其以“孔颜乐处”为孜孜以求的境界追求,体会道本身的感觉就是“乐”,这种乐即是个体的内在超越,不必寄希于外在的超拔从而肯定人性中存在着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同时还设定理想的价值目标,以此作为衡量自我完善的尺度,作为意义追求或形上追求的方向。

这种乐感文化传统使得中华茶道别具一格,《天地融入一茶汤》书中区分了中华茶道与日本茶道的不同,日本茶道在精神内涵上突出寂、静、敬的成分,这种走向纯粹形式化的理念体悟依旧囹圄在为哲学而哲学的境地,而中华茶道,这种平实的生活方式因重申了对此世的投入,对人身处其中的境遇的深度关切,而成为一种悟道的“超化”过程。书中提到明朝园信的《天目山居》“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3],这位隐者被众多青山围绕的吃茶情景,作为旁观者可在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闲情”中的隐者之乐,这里面的情感状态不仅仅是人类基本的情感,同时也包含了一种本体之情,某种程度上即是思想架构也是生活之道,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与这位隐者的“感同身受”的缘故。

如书中最后茶道即人道章节所谈,不仅仅中华茶道,甚至儒学精神最终着眼于“人”这一实践主体,虽着墨不多,但肯定了生存中工夫修养习练的融通,在天地间,慢品甘苦,也许现代人能够在清茶缭绕中追寻到人生“何有之乡”。

[1] 刘悦笛:《从“生活美学”到“情本哲学”》,社会科学家,第2期。

[2]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版,第247页。

[3] 李萍等,《天地融入一茶汤》,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00页。

击蓝字 关注我们

注: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茶道哲学研究

欢迎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访问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官方网站,查看更多文章和信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