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茗露凝香润乾坤(3)——《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书评

茗露凝香润乾坤(3)——《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书评

时间:2022-11-25 13:38:29

相关推荐

茗露凝香润乾坤(3)——《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书评

茗露凝香润乾坤(3)

——《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书评

宋霞

《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作为一部有关茶文化的优秀学术着作,是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在茶道哲学思想研究上的牛刀小试,不免在在材料的运用上还存在一些瑕疵。如在“洗尘:简易工夫”一节,作者强调“洗茶”工序与“洗心”修持的对应关系,认为洗茶的过程同时也是洗心的过程。静心是为心祛除杂质、垢尘,使本心澄明廓然彰显,静心而后洗茶,则能以静如茶,激发茶之真香真味。(参见原书第52页)作者总结说经过此过程,能够通达忘我的境界,这是传统儒学倡导的身心双修同时也是性命双修的境界。

需要指出,“性命双修”是道教养炼专业用语,“性”与“命”概念在道教内丹修养中是有其特定含义的:所谓“性”,主要指人之本性,尤指人之元神;“命”不仅是指人的身体,更指人的元气,尤其是先天之气。总的来说“命”与“性”主要是说支撑人生命存在的精气和神。道教“性命双修”工夫的完成需要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过程。此外,“性命双修”中的“性”与“命”讲究次序的不同,还是道教南宗和北宗的重要区分点:北宗主张“先性后命”,而南宗以“先命后性”为法门,通过命功入道继而以性功了道。本着致力于发掘和阐述于中华茶道的儒学精神,“性命双修”用于此,恐不妥。

再者,如在“坦诚:彰显本心”节“以诚待茶”一目,作者引苏轼一生与茶相伴于宦海为例,用以说明茶之于本心的观照和解,例如在第71-72页,作者说道苏轼被贬儋州作《汲江煎茶》,正因为苏轼如此经年的茶事活动,其屡遭贬谪的心情得以排遣,修炼至“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需要指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小序交代该词所作的缘起:“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苏轼春日与友人相约前往沙湖,童子携雨具先行,而苏轼一行人不料途中遇雨,其他人皆被突然到访的春雨扰乱了心绪,惟有苏轼将其作为对人生的赏味。联系到宦海一生,苏轼以认为现实中的风雨如同人生的艰难险阻,同样会给人带来心情跌宕甚至生存窘困,若能有吟啸徐行、竹杖芒鞋的和乐,不论是现实的风雨还是人生的风雨总会过去,回首萧瑟,便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而作者引用苏轼的《汲江煎茶》则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也就是苏轼遇赦从儋州北归之前。苏轼在北归途中于常州逝世,离世前作《自题金山画像》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是按照时间顺序将一生的三落之处作为苏轼平生功业的总结,正是这三个地方成就了苏轼在诗、词、文上的巅峰。如果说在被贬黄州的苏轼对人生的风雨还持有向上乐观的信心,在人生最后阶段的儋州,对苏轼来说更是要面对风烛残年和生离死别,其对人生更多地是看淡和超然。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中年豁达总结其晚年在《汲江煎茶》茶事活动中的生命情态,似有不妥。

总之,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多年致力于茶道哲学思想的研究和茶道哲学体系的建构,该着有些观点虽有待完善,但瑕不掩瑜,其对茶道文献性、科学性、通俗性研究,在学术思想研究上无疑具有拓荒意义,为茶道哲学研究增添新枝。

注: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茶道哲学研究

欢迎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访问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官方网站,查看更多文章和信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