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沈从文与萧红乡土小说的比较研究

沈从文与萧红乡土小说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1-09-07 14:34:19

相关推荐

沈从文与萧红乡土小说的比较研究

摘要:提到乡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与萧红总是绕不开的话题,两位都是属于深度关注“人”的作家,正是由于他们创作中表现出的对人性及人类生存境遇的追问,以及追问中所呈示的浓郁的悲剧性倾向,使得两人的作品有着深层的契合,也使他们在对人性“神庙”的阐释中充满着文本叙事的张力,充分体现在:沈从文以“爱与美”理想破灭的象征来书写人之神性遮蔽于世俗世界的悲忧,萧红一家乡挣扎于物质和精神双重重轭下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来探究“人之存在”的苍凉。这一点使两人在内在精神层面达成了深刻的一直,更使他们在对“人性”本质意义的揭示上有了可比性。

关键词: 人性 沈从文 萧红

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和萧红是为数不多的两位对“人”的生命、认得生存境遇寄予了深度关注的作家。人性与生存,是沈从文与萧红小说中最为赫然的主题。沈从文自言“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⑴ 在乡村与都市两相对照的文学世界里,沈从文表现着人性的美,也展示着人性的恶。他的笔下既有“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⑵ 也难掩人类天性中无法消弭的寒冷和忧伤。

而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勇敢的直面庞大的世俗,在多灾多难“漂泊者”的生涯中,她一次又一次的与命运进行抗争,用她那支才华横溢而又情感饱满的文笔,表达了她对自由和爱不折不饶的追求,对人类的愚昧和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解剖,创造了文学的奇迹。鲁迅先生指出:萧红的小说“力透纸背地表现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她虽然页从阶级和民族的视角去认识生活,但纵观她的全部作品,我们发现,萧红主要是从人和人性着以角度来观察时代、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这是萧红在同时代作家中独树一帜的美质,是历史性的超越。萧红的作品触目惊心的表现了农民的生存困境,贫穷、饥饿、生不如死,然而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生命意识惊人麻木的生动表现。

一.沈从文、萧红抒情小说的共性

(一)散文化、诗化小说文体

周作人曾这样描述小说,他说“小说不仅是叙述写景,还可以抒情。”⑶而对沈从文来说,文学是表现人生理想的工具。是“文学的体操 ”⑷ 对爱的讴歌,对美的追求,浪漫人生情怀的释放,很大程度上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旨归。他的小说呈现出浓厚的抒情美,不但高扬人类的理想,情感饱满,处处洋溢着生活的诗意,而且情景交融,兴味悠长,从容舒展,这些也因此熔铸了他独特的小说风格与创作个性。

讴歌理想和人性,赞美青春和力量,赞美爱与美,发觉生活的诗意,使沈从文小说充溢出浓郁的浪漫注意文学气息。尤其是沈从文描写的湘西生活的小说中,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写人记事,大都凝聚着生活的诗意。比如《边城》中翠翠初恋中对爱情幸福的向往,老船夫常年摆弄渡船方便过往行人,《三三》中三三对城里男人那种朦胧的爱的思恋与期待,《神巫之爱》中男女求爱的热闹场面,《柏子》中青年水手柏子玩命般在险恶的河水中行船,《会明》中军队伙夫会明对小鸡子的呵护,以及《雨后》、《夫妇》《旅店》中的爱情表白与两情欢悦,抑或《豹子、媚金与那羊》与《月下小景》中两对青年男女为了真爱而分别双双殉情,无不具有生活的诗意,充满了美。

沈从文还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将诗与散文的意境美引入小说,注重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统一,从而强化小说的抒情色彩。在沈从文的小说中,风景描写、民俗描写与场面描写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而这些描写往往不仅是作为人物活动背景而出现,而是本身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比如《边城》中描绘白河及白河人家,不仅山清水秀,优美如画,而且恬静和谐,情韵悠然。

另外,沈从文对小说结构也做了散文化处理,使之呈现出自然的流动是沈从文小说抒情美的重要方面。沈从文在评价一位摄影师的作品时说:“每一幅作品都有一种不同的性情,流动的美。不纤巧,不做作,不过分修饰,一任自然,心手相印,表现的朴素而亲切。”⑸

那么萧红,她是一位天才的直观感受型的情绪型作家,在她的笔下同样没有什么章法和束缚,小说的时空间架更为开放,她采用的是一种日然流动的小说结构,抒情的风格和忧郁的笔调使作品充满了诗性,从而创造了一种以散文的结构和诗的语言同时兼容小说、散文和诗的特点的边缘性文体。萧红对文体的创新是自觉的。她不注重严谨的结构,有意地淡化情节,没有小说常见的戏剧性和巧合,矛盾冲突也不强烈、集中,包括中篇和长篇小说在内,在她的小说中很难找到通常意义上的贯穿主线,故事性也都一般化。她是通过一个个鲜活而又富有历史厚重感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表现人物命运和主题思想的,而感情的起伏则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经络,有机地把她看似随意的叙说联结起来。

萧红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怀旧情绪,为了适应这一点,往往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而通过儿童天真好奇的的视角来观察生活、体味人生,则使作品显得自然、亲切而真实。

萧红的小说情感饱满,虽然不是火山喷发式的却又白云出岫;风行水上的特殊韵味,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同时引发思考。这种情感的艺术表达,为萧红的小说赋予了抒情的魅力。如《小城三月》通过“我”,一个不谙世事的儿童的观察和接触,讲述了一个年轻女性缠绵而令人柔肠寸断的情感经历,而作为诗魂的作者,其浓郁的情感缓缓的流淌在字里行间,给读者一种特殊的美感。萧红小说的诗性特质大都溶于作品的叙事之中,有时却又表达的比较外在,如《呼兰河转》第四章第二节开头写:“我的家是荒凉的……”第三节开头写“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第四节开头又写“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第五节的开头仍然是“我的家是荒凉的……”这种诗歌“回环复沓”的写法,直接运用到小说中,增加了诗的情感和氛围,读来感人肺腑,荡气回肠。

与诗情紧密相连的是萧红小说中的画意美感,《生死场》中关于东北彻骨的严寒的描写,关于变幻莫测的火烧云,《呼兰河转》中关于美丽的后花园的描写,关于北方农村风情的描写等等。绝妙的自然景观和奇异的社会风貌,或使人身临其境,或由此及彼生发思索,彰显了萧红独具特色而又天才卓绝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无论是小说结构还是诗意的创作和表达,沈从文和萧红都又异曲同工之处,妙不可言。

(二)浓郁的乡土情怀

沈从文与萧红除了文体结构的散文化处理,语言景物描写等具有诗意效果外,两人还有一个最大的相同之处,那就是在这些表达的背后,都有一颗浓郁的乡土情节。

先说沈从文,自从他的儿子沈虎雏整理了他的《湘行书简》并出版之后,对沈从文的创作情绪我们有了更为直接和精准的认识。《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新婚妻子张兆和的家信。而这本书的公开发信概括起来,可以说是一个人与一条河的故事。因为这些家信基本都是在湘西那条长河上完成的。在那条河上,沈从文思绪万千,感情激动对着远方的妻子,他毫不顾忌的表达了他对家乡这条河的“偏爱”和感念。也可以说,就是湘西那条河上过往的生命经验成就了他的文学世界、文学成就。他写道:“我总是那么想,一条河对于人太有用了。人笨,创作上是毫无希望可言的。我赞美我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我倘若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论与水的关系之密切、写水写的多而且好,大概要首推沈从文。沈从文衷情的水,是流动的水,是不息的河流。沈从文的“水边抒情”,常常是和历史的领悟连在一起的。时间流转如水,逝者如斯;过往的岁月里,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历经冲刷淘洗之后,仍然得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留存。沈从文的物质文化研究,是用自己的生命和感情来“还原”各种存留形式的生命和情感,“恢复”它们生动活泼的气息和承启流转的性质,汇入历史文化的长河。“一个人不知疲倦的写着一条河的故事,原因只有一个:他爱家乡。”如斯言,一个人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的写着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原因只有一个:他爱这条长河,爱的深沉。

而萧红呢,她对家乡也是挚爱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感情。作品以清新脱俗之笔墨,细腻传神第描摹了呼兰河畔一年四季动人的景色,春之旖旎,夏之浪漫,秋之色彩缤纷,特别是把“大地都冻裂了”的严冬,铺天盖地的冰雪,“得得”的马蹄声,甩动长鞭的脆响,高挑的红灯笼,迷人而充满了地域色彩。作品的视野开阔,不但写出了大地的美丽和丰饶,也写出了天空的辽远和变化,关于“火烧云”的大段描绘动静交错,绘声绘色,眩人眼目,成为全文的“华彩乐章”。家乡的后花园是萧红一生中珍重的记忆,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她的童年和珍珠般的快乐,你看:“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花就开一个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接,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

它……”

后花园对萧红来说非常重要。她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关于后花园,她以一个孩子的视觉注视着这个洋溢着童趣的新奇世界,语言明快清新,笔法细腻抒情,富有感情色彩,包括《小城三月》,《生死场》《呼兰河转》,每一部作品都有对故乡风景,风俗的大量饱满的描写。矛盾曾说:萧红的《呼兰河转》是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而这一切的表达,以及得到的一切高度评价,正是印证了萧红那浓郁的乡土情怀

二.沈从文、萧红抒情小说的个性

(三)抒情的主题的个性——人性浪漫与生死挣扎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阿黑小史》《月下小景》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又在沙基上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神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部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荣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剑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遇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人性的浪漫是沈从文先生作品的主旋律。

那么萧红呢?

萧红生活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面对阴暗凄惨的恩恩时代和悲苦艰难的生活现实,她“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格外关注于民间底层的苦难。这种内心体验和民众灾难的特定交织,使萧红的小说一问世就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比如《王阿嫂的死》描写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农村尖锐的阶级对立。《牛车上》描写了被抓去当炮灰的农民们,由于逃跑,他们便像一群悖赶往屠场的牲畜一样悖军阀杀戳。萧红的作品触目惊心的表现了农民的生存困境,贫穷、饥饿、生不如死,然而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生命意识惊人麻木的生动表现。如果说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格的批判是犀利而入木三分的,那么萧红则是在娓娓而谈、不动声色中“于无声处听惊雷”,他对名族性格“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表达,大都包蕴在风土人情的叙述和人物命运的描写之中,惊涛骇浪往往隐于平静的水面之下。

女性的命运也是萧红小说关注的主要内容,她以自身的经历和人生体验体察入微地表现着女性的不幸,萧红对女人做过悲哀的评价:“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她小说里面女性的悲惨命运,使人们心灵颤栗,陷于痛苦之中。矛盾曾经说过,读萧红的小说,“开始读时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萧红的作品揭示了诸多人性之美,但许多的美也几乎是无法实现的悲哀,页昭示了历史文化的深刻悲剧。萧红作品里的人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总是处在生死挣扎的状态中。那么悲凉,凄惨。

(四)抒情的格调——唯美感伤与寂寞苍凉

沈从文的作品是唯美的,却也是感伤的。从最早进入乡土领域的描绘,湘西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渔》《神巫之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一系列作品,描绘了一片未悖现代文明污染的人性世界。他从湘西那些浓厚的原始风俗民风里,找到了一片“心与心沟通”“人与美与爱的接触的路”,希望通过瑰丽的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让那些男女主人公身上弥漫的原始生命力,让那些热情、勇敢、诚实的高贵品质,来抗拒现代都市人性的堕落。这是作者头脑中建构的“另一时代”,既是一种虚幻的梦想,也是一种真诚的期待。

然而沈从文小说创作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那些描绘社会人生苦难,展示湘西健全的生命形态的小说。这些作品展开了一幅幅生气流溢的湘西生活画面,在这里,袖里的山水和惊人的贫困相伴,勇敢纯朴的民性与野蛮愚昧并存,歌与哭,善与恶,美与丑相缠难分。

发表于一九三0年的《萧萧》《丈夫》,无疑应归入沈从文最出色的短篇创作之中,《萧萧》的现实注意精神压倒了作者惯用的那种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的牧歌情趣,小说谴责了旧中国农村种种违背人性的陈规陋俗,《丈夫》表现了农村经济破产导致人的尊严的丧失,接触道了苦难的旧中国广大农村中那些沉默的灵魂深处。这两篇小说在思想上、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使沈从文当之无愧的走入“五四”以来新文学杰出作家之列。

创作于一九三八年的长篇小说《长河》,是沈从文充满激情地描绘的一副在历史大变动前夕中国内地农村生活真实而又生动的图画,在作者有意作成的那些乡村幽默的背后,寄寓着对国家对明族的深沉的内心隐忧。

所以说沈从文的作品是唯美,但也是感伤的。

而萧红的格调却是唯美但寂寞苍凉。而这一点,可能与她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她的一生处在悲苦、贫困和坎坷之中,她的一生短暂悲凉,终生漂泊,居无定所,爱情和婚姻的梦想一次次被碾碎,一次又一次被放逐。亲情凉薄、衣食无着是她的常态。终因贫病交加,生命被彻底的放逐,享年31岁。所以她对家乡炽热的爱恋,对童年时光事无巨细的描述,笔致那么轻盈、温暖、忧郁而且充满了美感。随着作者絮絮叨叨地沉缩于对儿时往事的回想,却深藏着无尽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浑朴醇厚中蕴含着无穷的人生韵味。又论者指出,萧红一生坎坷,多灾多难,她是通过对儿时的美好回忆进行“自我拯救”,也许不无道理。然而对童年的回忆又往往被现实生活所打断,于是作品就在温暖和悲凉中交错徘徊。第四章每节的开头都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复,实际上是复沓回荡的叙述方式,她不但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一往情深,页暗示了生活的单调和往还重复,字里行间弥漫着无尽的感慨和悲哀!这一点是与沈从文的悲伤不一样的!

三、沈从文、萧红乡土小说之成功与局限性

(一)贡献与影响

先说沈从文,从思想内容来讲,沈从文的作品无一不在表现着理想中的完美人性和对完美人性的追求。他的《边城》就是一首充满爱和美的人生赞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之间的友爱、湘西风俗风景的可爱,以及这些爱中蕴蓄的美,融合在整个故事和人物形象中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美感;《萧萧》中所表现的人们的宽容善良、通情达理,环境的和谐,这些都体现了沈从文对完美人性和理想社会的追求。他的这种追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他对这种追求的执著性、独特性,以及针对性,他是针对所谓的大都市文明而言的。沈从文对社会政治的疏离,对都市人生的厌倦、对现实人生的困惑,使得沈从文把民族出路和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性的追求上。

从文学的艺术性分析,首先他的作品具有灵活多变的文体美,曾被誉为“文体作家”他总是不断的可以探求与尝试合乎作品基调的形式和结构。他的小说有书信体、日记体、寓言体、民间故事体等。其次,沈从文的作品有独具个性的抒情美。他讴歌理想和人性,赞美青春和力量,赞美爱与美,发掘生活的诗意,是沈从文的小说充溢出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第三,耐人寻味的象征美,在沈从文的小说中,象征美不但表现为意向或者艺术场景的新奇、贴切与丰富,既表现为小说中局部象征的准确与精彩,更表现为作品整体象征功能的充分发挥。它同时让沈从文的小说变得耐人寻味,并进一步昭示了它作为现代小说的某些现代性品格及其为拓展中国现代小说艺术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从小说的结尾看,沈从文的小说的艺术处理页相当重要,(一)开放式结尾,小说结尾也就是故事的结局,从结构上展现出现代小说叙事的内在张力,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如《边城》《夜渔》等。(二)逆转式结尾,也叫“突转”式结尾,具体表现为“作品中的人物行为或者故事发展的结局转向与情节表面指向相反的方向。如《丈夫》《媚金豹子与那羊》等 (三)悖论式结尾,就是小说的结尾与世纪生活是相矛盾的。比如《萧萧》《八骏图》的结尾等。

再看萧红,首先萧红也是一位自觉主体意识和悲剧意识都很强烈的作家。她把自己一生的忧伤和沉思转化为一种审美,为自己的全部创作营造了悲苦的情感基调,构建了独具魅力的悲剧艺术世界。

海外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夏志清坦诚:未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的疏忽”。作家林贤治则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明作家。她的《呼兰河转》《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诗性风格,我一位是唯一的。”

评价如此之高。的确,萧红五路内在思想上、语言表达艺术风格上、文体结构上都具有独特性。她以一种散文和诗的特点同时兼容小说、散文和诗的特点的边缘性文体。萧红对文体的创新是自觉的。她在文体方面的创造性和成就,是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

总之,无论沈从文还是萧红,无论在他们那个时代还是今天,以至海外都有极其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他们不是一代人的财富,不是一个时代的财富,这种财富的延续性是无止尽的。

(二)局限性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沈从文和萧红的作品也一样,在它们辉煌璀璨的同时,也一定有他们的局限性。

还是先说沈从文。沈从文的创作从三十年代中期一直道四九年新中国成立,这期间他的创作道后面路子越走越狭窄,越走越麻烦。为什么说麻烦呢?那就是他的特立独行,与那个时代的矛盾冲突。那是一个“文学为人生”“文学为政治”的时代,那个年代,文学具有很强的功利因素,甚至可以说比较直接的政治作用。这事打环境。那么我们来看沈从文,他的作品和行为基本是对政治疏离的状态,走在一条似乎脱离当时社会的异样道路。那么,每一个时代,你生活在那个时代里,你与时代的主流不一致,你必然有麻烦。产生了诸多的质疑和争论。当然,不能说质疑与争论就我绝对正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那个时代,整个社会在觉醒,思想激烈斗争的年代,沈从文却在一门心思地构筑自己的希腊神庙,似乎与外界脱离。但事实上我们知道,沈从文他不是真的默然,而是想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拯救这个社会,通过对人性的呼唤,纯净世界的构筑来拯救社会。但是,我们知道,在那样的年代,的确从某种角度,沈从文的这种表达方式无法像诸如鲁迅那般擂鼓呐喊的气势和力度来的猛烈、强大。从着个层面,也不能不说着算是沈从文小说唯美中的唯一不完美。

那么萧红呢?

萧红的作品,纵观整部作品,西欧那个任务性格和人物命运的刻画和叙述来看,作品大体上还是浑然一体,自然完整的。但是也有显得生硬断裂的痕迹。比如《生死场》,它的前后两部分,即“九一八”前关于北方农民沈存困境的描写和事变后农民抗日斗争的描写衔接显得有些生硬。又文本断裂之痕。

但总体观之,无论沈从文还是萧红,他们的整体艺术贡献还是远远大于局限性。我们要做正确的辨别和判断,汲取所有营养与自己和社会。

注释:

⑴沈从文:《水云》,载《沈从文文集》第10卷。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94页。

⑵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载《沈从文选集》第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1页

⑶周作人:《晚间来客译后附记》,严佳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1917-1927》,北京大学出版社而1997年版,第91页

⑷沈从文:《情绪的体操》,《沈从文全集 1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16页

⑸⑸沈从文:《云南看云》,《沈从文全集 1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恩恩2002年版,第310页。

⑹沈从文:《湘行书简 滩上挣扎》,《沈从文全集》第11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版,第171-172页。

⑺萧红:《萧红小说经典》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全国百佳出版社而 4月第一版

⑻张新颖: 《沈从文精读上、下》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北岳文艺出版社

⑼吴道毅 《时代 民族 地域——多维视域下的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⑽沈从文:《沈从文小说》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 太白文艺出版社

⑾沈从文: 《沈从文小说》 浙江文艺出版社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