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不想上学 不想上班?在古代这种人不仅能活得好 还备受尊重

不想上学 不想上班?在古代这种人不仅能活得好 还备受尊重

时间:2019-08-15 14:38:30

相关推荐

不想上学 不想上班?在古代这种人不仅能活得好 还备受尊重

文|知更晓

时代在飞速发展,当你拼命把自己挤进人满为患的地铁,当你为了微薄的薪水日以继夜在钢筋水泥的办公大楼加班,当你被一眼望不到头的房贷、车贷等生活负担压得透不过气,你脑子里有没有闪过这么一个念头:

想要丢下现在的一切,找一处深山老林一头扎进去,去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当然,念头也只能是念头。现实中这么做的人,要么是坐拥千万粉的大咖红人,要么是暂时“下凡”体验生活的富豪名门,于普通百姓,一旦停止工作只会让自己走入更糟糕的境地。

不过,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这样的人却不少,他们不需要为了生活去打工赚钱,也不用去朝堂之上耍心眼,更不需要担心吃喝只需要玩乐研究学问。

比如宋代的隐士林逋,他隐居西湖结庐孤山,终生不仕不娶,只喜欢写写诗,种种花,养养鹤,一度成为不少文人墨客心中的向往。

那么,像这样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隐士们,在深山老林里又是怎么生活下去的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稍稍讲一下。

暂时隐居,靠丰厚存款

其实,隐士也分为很多种,有肆意纵情山水的、有郁郁不得志归返田园的、也有功成名就退隐江湖的。

而历史上留名的大隐士都不是真隐,而是暂时隐居当一段时间的隐士。像这类隐士在隐退之前,就积累了相当的财富与名声,他们的隐居就好比现在的退休生活。

比如上面我们你提到的宋代大隐士林逋,他40多岁才开始隐居杭州西湖,山中隐居了。那么后半辈子的林逋是依靠什么生活的呢?

林逋依靠的就是自己的产业和存款,以及友人、皇帝等给他送的礼物。

据说,宋真宗听说林逋归隐后,又是派人送来礼物,又是跟当地官员打招呼要照顾林逋。当地郡守出钱出力帮林逋盖房子建家园,之后又常有高僧诗友前来探望拜访。

所以说,这种大隐士,来来往往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即便存款用完,来访者随便带来一些物件,都足够他们生活几年了,所以他根本就不需要为自己的衣食起居费用而担心。

似隐非隐,靠朝廷补助

在古代历史上从不缺少“隐士”,“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是他们奉行的最主要方式。

而有一类隐士,说是隐居了,却又没有真正的纵情山水远离是非。相反,他们有的还在朝中兼任官职,当皇帝遇到不能决定的政策时,往往还需要向他们请教。

他们或对花伤神,对月感怀,隐居山林,食素斋,弹雅琴,淡泊静心;或怀抱“孔明心态”,摆出看破红尘的清高姿态,需要对方执礼甚恭,三敦四请,才勉为其难出山,以济困解厄;或怀抱“终南山心态”,虽然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却又不时放出风声,以方便“求才若渴”者登门拜访。

比如和陶渊明一个姓氏的陶弘景,号称是"山中宰相",这位可是正儿八经的住山里头,但是当时的皇帝经常派人去山里找他出主意,许多政策都是听了他的建议才实行的。

这类依靠"金点子"生活的山中宰相,就有点《琅琊榜》中琅琊阁的意思,还能享受朝廷俸禄。可以说是隐士中“工作生活两不误”的典型代表了。

家境优渥,有资本隐居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像上面两种功成名就退隐江湖的饮食不少,但林林总总的隐士中更多的,还是抑郁不得志者。

这就有点像开头讲到的大部分人的心理,因为对现实感到不满,于是索性扎进山林纵情山水。

这种隐士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资本的,说白了就是家里有钱,可以造作。比如历史上最为大家所熟知的隐士——陶渊明。

一开始,陶渊明也是想去搞仕途的,除了想拯救世界外,也想赚点钱。

凭借惊人的文采,陶渊明在29岁的时候,没参加科考就直接被提拔当上了公务员。

不过没多久,陶渊明因为跟上头政见不和,就辞去了这个人人羡慕的肥差事,从此过上了人人羡慕的归隐生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陶渊明就是田园隐士,每天过的就是上面“理荒秽、荷锄归”的“苦”日子,况且种田还种了个寂寞,“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凄不凄惨?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他归隐后的生活常态,他只是享受这个过程中的乐趣,而不是靠这个生活,不然光凭这个种田技术,早就饿到吃不上饭了,还哪来闲情逸致写那么多的诗呢?

其实陶渊明原本的家底是十分丰厚的,即便家道中落成为落魄贵族,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回了老家的陶渊明手里头也是有不少田产的,用现在的比喻来说,大概就是从亿万富翁"败落"到了百万甚至千万的水平。

这类隐士放到现在就好比生意失败的千万富翁回村里盖别墅种花草,虽是实实在在的隐居,却也实在不必为生计发愁。

干活、做手工活换粮食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隐士都是有名声有存款有家底的呢?那倒也不是。

在抑郁不得志的隐士中还有一类,就是确实没钱没人脉,到最后真的不知如何过日子,一生贫困潦倒。

虽然隐士大多在精神上超凡脱俗,但为了吃饱肚子还是要想办法获得收入。

“小隐”于市的还可以当老师、做家教,但隐于山林的就只能做点手工活换钱了。

明朝的写意派大师徐渭,在老年时既不愿当官,又无人接济,最后穷到连笔墨都买不起,只能变卖自己的藏书,却宁愿死也不卖自己的画作,最后在穷困潦倒中死去。

隋末唐初的朱桃椎则懂得变通得多,他隐居庐山中,日常生活就靠编织草鞋为生,每每家中无所出时,就将编织的草鞋送到山下的路边,山下村民见到就会取走草鞋,换成米或者茶等粮食。等到傍晚,朱桃椎才从山林中走出取走米或者茶。

总结

古代隐士大多是知识分子,在隐居后,也是十分受人尊重的。所以只要勤恳做事,一般也是可以自给自足的。

只不过现代社会,人们需要背负的压力太多顾及太多,才始终无法迈出那一步了。

-完-

上文所有图片除水印说明,全部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谢谢你看完!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巴巴说历史】,支持下作者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