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为什么马克吐温不仅不捐 反偷了牧师的钱?为什么唐僧再也不啰嗦了?

为什么马克吐温不仅不捐 反偷了牧师的钱?为什么唐僧再也不啰嗦了?

时间:2023-04-19 16:28:36

相关推荐

为什么马克吐温不仅不捐 反偷了牧师的钱?为什么唐僧再也不啰嗦了?

【一】

为什么会有逆反心理?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马克吐温这个恶作剧揭示了一个心理学现象——“超限效应”,即:

生活中这种现象也随处可见:

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

在学校,下课拖堂、作业布置太多、大量重复抄写等情况出现,学生的成绩不但没提高,反而下降;

在单位,领导作报告的时候,开始员工听得还挺有兴趣,但是当领导一再地反复重复那几个问题的时候,听者就会产生反感。

再来看看电影《大话西游》中的唐僧:

唐僧的啰嗦话语,让边上的牛精都忍不住自杀了。

【二】

为什么会产生“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产生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讲话的人缺乏自信

这类人太想把这次讲话或汇报做好,早早做了准备。没想到一上场就紧张,越想说好越紧张,越紧张越结巴,然后就颠过来倒过去,车轱辘话一大堆。

②讲话的人小看听众

这种人往往相当自信,口才好,煽动力强,演讲水平也很高。但经常低估听众的能力,生怕大家听不懂,讲得过细、过长,引起听众们的反感。

③反复叨唠

有的人在布置工作时,或在一对一讲话时也爱反复叨唠,老怕别人听不懂,特别是在批评人的时候,怕别人不够重视,反复批评强调,结果适得其反。

④炫耀知识

这种人捕住机会就眼睛发亮,一张嘴就滔滔不绝,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天南海北无事不晓,口若悬河,让听众听起来不胜其烦。

【三】

“超限效应”给我们什么启示?

关于“超限效应”, 墨子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一天,墨子的弟子问他:“老师,人是说话多好还是说话少好呢?”墨子沉吟片刻后说:“话不在多少,而在于恰当。田间的青蛙每天都叫个不停,但是人们都不与理睬,而雄鸡每天只是啼鸣两三声,人们就应声而起。”

汽车载重都有规定的量,过量就是超限,会给运输带来隐患。同理,人们接受任务和信息的刺激时,也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如时间长短、工作量大小等,超过容量,就不愿意认真对待了。

古今中外,无数名人都在告诉我们不能“超限”:

子曰:过犹不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

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能顾及对象的感受,注意换位思考。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要注意“度”的把握,切忌想当然的任意行事。

中庸之道的真谛,便在于寻求适度,适当。

【四】

如何避免“超限效应”?

在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疏可走马”说的是“布白”,有了它才能够产生美感。在和人的交往过程中,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讲究“布白”艺术,掌握好一定的“尺度”和“火候”这样才能够避免超限效应,达到“恰到好处”的结果。

为避免超限效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①批评不要超限

切记“犯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批评,“话说三遍淡如水”。没完没了的批评,往往让对方产生听觉疲劳,出现逆反心理,反而达不到批评的目的。

②表扬不要超限

适当的表扬会让被表扬者心情愉悦,同时也显示出自己的风度,然而表扬过多却会产生负面效果,让听众对你的表扬习以为常,甚至怀疑你的诚意。

推而广之,热情好客本来是件好事,仍有个“度”的限定,如果给予过量就会给受众带来沉重的负担,以至于产生厌烦的情绪。

③换位思考

试想若是一个人对你紧到讲同样一件事,你会不会烦,肯定会烦三,有时不仅不听还会愤怒。当你想要说服一个人的时候,站到他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比站在你自己的立场上来看问题收到的效果要好。

“同理心”是人类进步的主要驱动力。试着从他人的观点看问题,是治疗自私的灵丹妙药。

知道了上述道理后,唐僧就再也不啰嗦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