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话说老上海之小菜场 不同时期上海的形势的写照

话说老上海之小菜场 不同时期上海的形势的写照

时间:2020-01-04 05:42:24

相关推荐

话说老上海之小菜场 不同时期上海的形势的写照

上海人之所以把菜场称作“小菜场”,把菜叫作“小菜”,可能与上海人吃菜讲究少而精是有关系的。

上海最多的是宁波人。宁波人习惯把菜做得比较咸,他们形象地把小菜叫作“下饭”,意思是吃一点小菜只是为了配合把饭吃下去的。请客人吃饭,他们往往会客气地说:“下饭呒糕(没有)饭吃饱。”实际上,宁波人的小菜,做得既入味又精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至今上海人还保留着许多,和小菜场有关的俚语,比如,“拎到篮里侪是菜”,说的是“买菜时不精挑细选,拿到篮里就是,不分好坏”。后来,人们把买东西不管好坏,买了就走的行为,叫作“拎到篮里侪是菜”。

上海人精明的味道,在小菜场里最能体现出来了。主妇们去菜场买菜,总要精挑细选,他们不仅要考虑“荤、蔬搭配”,还要精打细算,不能超支,他们还有一套自己的买菜经。即便是后来家里有了冰箱,上海人依然坚持天天去菜场,因为在追求生活质量的上海人看来,刚买来的小菜和冷藏后的小菜味道是不一样。

为了方便市民买菜,1986年,徐汇区乌鲁木齐中路菜场,还首创了“盆菜”供应。这个“盆菜”,可不是潮汕人家的“盆菜”,它是把各种菜加工洗净,搭配成拼盘出售。这样晚上下班回家,就不用再洗、捡菜,只要把盆菜用水冲一冲,就可以烧了。而且,盆菜的价格很公道,比如豆腐干几钿、肉几钿,一盆东西配成功多少钱,都写得十分清楚明白。

当年,上海电视台在全国电视媒体中,首创了一档《小菜场》栏目,让“小菜场”这个平民化的名字,登上了电视台的荧屏。每天在黄金时段,播出15分钟的节目,及时播报蔬菜、水产、肉禽类、果品等服务信息,经常还指导市民买、汰、烧。《小菜场》很快成为了一档收视率很高,在华东一市六省,引起了很大反响的节目。

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为了保障市场供应,中国进入了凭证、凭票,定量供应的时代。居民买米凭购粮证,买菜凭小菜卡。而豆制品、鱼、肉、禽、蛋等副食品,都是凭票证来供应的。

一直到1991年的11月1日,上海的豆制品供应,废除了30余年来凭票供应,至此,票证供应正式取消,也意味着上海人走过了买菜凭票的年代。

小菜场的出现,是上海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是乡村的上海发展到城市的上海的一个里程碑。随着上海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大,小菜场的生意也日益红火,随之出现了四马路菜场、八仙桥菜场、唐家湾路菜场。

“小菜场”真正做到菜源丰富,能够满足老百姓菜篮子的需求,那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上海老百姓最能看到的改革成果,就是它实实在在地改善了人们的一日三餐问题。

当时,上海老百姓有一句话,叫“菜篮子里看形势”,就是说,上海的形势好不好,只要看看菜篮子就知道了。从过去清晨“摆篮头”、排队去买菜,到现在去大卖场,把农副产品拉回家,菜篮子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