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壶天精妙自藏春——个园“四季假山”的前世今生

壶天精妙自藏春——个园“四季假山”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0-07-04 20:14:11

相关推荐

壶天精妙自藏春——个园“四季假山”的前世今生

■ 朱广盛

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及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的园林价值的主要体现在哪里?陈从周先生在《扬州园林与住宅》中有这么一段话给出了解答:“个园以假山堆叠的精巧而出名……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孤例。”个园以宣石、黄石、湖石营造的假山,其价值已然举世公认。不过,个园的假山最初是不是按照“四季假山”为意境叠造的?个园假山究竟成于何时?又究竟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和审美?系列问题却一直惹人探究、引人品味。

个园作为享誉全国的四大名园之一,在扬州住宅园林中以叠石胜,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之灵魂在竹,个园之诗眼在四季假山,这是人所公认的。它以门景竹石为“春”, 湖山石子为“夏”, 黄山石子为“秋” , 宣山石子为“冬” 。即“春山”有物象,“夏山”有云水,“秋山”多奇峰,“冬山”多风雪。四季假山的叠石,确实是一组山水艺术的精品。己亥冬日,读金沙人先生大作,说“个园四季假山这个大亮点,并不是前人的有意之作,而是后人无意发现,并精心提炼的产物”。笔者循线研读,方知当年围绕个园四季假山之说,还有一场学术讨论。

四季假山之说成于新中国成立之后

陈从周先生在《扬州园林与住宅》中给四季假山之说一锤定音:“个园以假山堆叠的精巧而出名……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孤例。”

关于四季假山说法的由来,朱江先生在1984年出版的《扬州园林品赏录》曾有提及:“近有一说:个园以宣石为冬山,黄石为秋山,湖石为夏山,门景为春山,有四季假山之设。”朱江还在《忆前扬州文化处长张青萍》一文中写道:“在1956年来扬州文物普查时得以听取他的介绍和报告,在谈到个园构思时,他提出四季假山之说,为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采纳,以至延用至今……个园四季假山之说应当说是张青萍处长所创。”

陈从周先生在1961年写成的《扬州园林与住宅》中予以确认后,四季假山之说一锤定音:“个园以假山堆叠的精巧而出名。在建造时,就有超出扬州其他园林之上的意图,故以石斗奇,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孤例。”(陈从周《扬州园林》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四季假山的发现,是扬州园林研究的重大成果,为扬州的城市和旅游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可见,个园四季假山之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出现,当时大家意见并不统一,“此乃一种兴味之谈,何尝是主人的原意?”扬州的文化学者们在不同的场合还进行了研讨:“刘风诰在《个园记》中,为何只字不提四季假山,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为何片纸不记四季假山的原因,就是从造园‘以画法叠山’,‘以土石为皴擦’这一基本理论而来。因是,余不敢与兴味家言苟同。”在扬州园林史上,叠三色山子的实例,并非个园仅有。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江春就曾于湖上筑净香园时,掇有湖石、黄石、宣石三山,并有竹石成林之构。说明扬州的园林建设者一直在分峰叠石上坚持探索,四季假山就是历代先贤前赴后继创新不辍的结晶。

四季假山的建设历经200余年

从明代寿芝园主人起步,再到个园主人黄至筠精心布局,加上接手个园的几任主人的心血,个园的假山园林一直在不断地充实调整,代有更替,最终形成了四季假山的架构。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说:“个园在扬州新城的东关街,清嘉庆二十三年(18)大盐商黄应泰利(黄至筠)用废园‘寿芝圃’的旧址建成。另有一种说法,个园最早的前身是‘藤花庵’,后为‘寿芝圃’,再后为马氏‘街南书屋’、陈氏‘小玲珑山馆’,最后归黄氏所有。”黄至筠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建为住宅园林。《扬州览胜录》:“黄至筠购街南马秋玉小玲珑山馆,复建是园。”

那么,四季假山中最早的是哪座山?黄至筠二公子黄奭的《端绮集》卷二十收录梁章钜作《四月朔日招陪仪征师相看芍药即席赋谢》,诗中有:“寿客庄严寿芝馆,宝书稠叠宝云堂。”在“寿客”句下,作者有注云:“据刘金门前辈《园记》,知为‘寿芝园’旧址”,注中“刘金门前辈”,指的是刘凤诰。诗中可知不光有寿芝园,园内还有寿芝馆。民国十年老房契提及个园有“上寿山”,应该就是寿芝园的遗存假山。

朱江先生在《扬州园林品赏录》中说得更加明白:“再如个园里的黄山与棣园里的黄山,前者传为明代寿芝园旧筑,后者传是清初小方壶遗构,均为一代名园山石。”由此基本可以确定,四季假山中最早的是黄石秋山,为寿芝园旧物。

至于秋山是谁的手笔,就难以确定了。陈从周先生《扬州园林》中说:“寿芝园原来叠石,相传为石涛所叠,但没有可靠的根据。或许因园中的黄石假山,气势有似安徽的黄山,石涛喜画黄山景,就附会是他的作品了。”书画大师石涛确实对四季景色的绘画有独到的见解:“其春曰, 每同沙草发, 长共水云连。其夏曰, 树下地常阴, 水边风最凉。其秋曰, 零城一以眺, 平楚正苍然。其冬曰, 路渺笔先到, 池寒墨更圆(清 石涛撰《苦瓜和尚画语录》四时章第十四)。”可能因为这样的巧合,人们就把四季假山的设计建设之功记到石涛账上了。事实上,从明代寿芝园主人起步,再到个园主人黄至筠精心布局,加上接手个园的几任主人的心血,个园的假山园林一直在不断地充实调整,代有更替,最终形成了四季假山的架构。

解放后,政府对个园的保护维修力度加大,钱辰方所著《个园历史及其特色》介绍:“个园四季假山中的春山部分已不完整。原个园的西南部是自成一组的春山建筑,原有一廊曲折多变,高低起伏不一,飞檐翘角,其内还有万字形厅一座,厅之四周均有回廊,假山点缀其间。”有关部门于1958年对春山、夏山、冬山加以修葺,夏山于1981年补建了松亭,秋山也在同年补建了住秋阁。1982年个园恢复对外开放,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个园四季假山, 不仅有着寿芝园的基础,而且还有着街南书屋的基础,才形成如此规模。

四季假山的美学特质

个园以其分峰叠石的特色折射出先贤的自然与人生观,它是审美情趣和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山水诗画意境。

经过扬州人半个多世纪的宣传、解读、提炼,四季假山已经成为个园的一张金名片,为中外游客赞赏,蜚声海内外。

个园四季假山分峰叠石的灵感,来自于书画理论。人们谈起个园四季假山,总是喜欢用书画里的四时之说来概括,因为假山营造常以中国画论为指导,强调师法自然,园林具有诗情画意的特性。

宋代画家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云:“真山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个园主人和园林设计建筑师能够在寿芝园黄石假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分峰叠石的创意,这跟他们深厚的书画修养分不开的。黄至筠喜爱书画,收藏的名画数千幅,自己也善书画,个园七楹依山楼前壁一幅雪山松竹扇面石刻,就是他的手笔。可见,这座园林不仅境造四时美景,充满生命意趣,还承载园主人的人生理想。难怪有研究者认为,四季之景暗含个园主人黄至筠的人生际遇:早年家境优渥,青年之际家中遭变故而独身奋斗,几经磨砺至中年富甲一方。一生命运起伏如同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春之生,夏之长,秋之老,冬之死。四季之景与人生四态相互暗含,使个园四季假山造型又多了一层深意。

个园四季假山叠石的成功,还在于整体与部分的和谐统一。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以小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对立又统一,互为因果。它能够在整体的和谐统一中,大胆地保持着各系列叠石面貌的大不相同,互不干扰而各领风骚。造园者构思新颖, 立意明确, 配景得当, 主要突出表现在选石和叠山的处理上, 巧妙地运用立体四景把园子分割成大小不同、性格各异的几大空间, 使各个空间在相互对比反衬的作用下, 不但更加突出了各自的特长, 又使彼此相映成趣。局部来看,夏山、秋山一柔一刚、一南一北,两种美学风格,形成强烈对比,看似冲突,但在对比中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整体来观,个园的春夏秋冬四景是由一条高低曲折变化无穷的观赏游览线, 串联而成的一组周而复始的循环体,通过开篇是春,铺垫为夏,秋达高潮,结语于冬的方式,将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运用到层叠假山之中,令游人得有“不出户而壶天自春”的享受。因此在一个不太大的园林范围内,我们才能够看到诸多不同的叠石处理和造型样本,虽不能说是洋洋大观,也算相当丰富多彩了。若单为观光叠石而来,游此一园,不啻得数园之丰。这种匠心独运的造景技艺, 在我国园林假山艺术中独树一帜。

四季假山之说提出以后,迅速成为学界与业界的共识,更在于它融时间、空间艺术于一体:绕园一周,不出半日,却如经四季。许多富有意境的园林景观,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如扬州的“四桥烟雨”、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非常短暂,而四季假山则打破了这种时间限制,将时空要素纳入景观表达,任何时间来游览,你都找到季节上的共鸣点。四季假山移步换景,通过空间的延伸、渗透、分隔,将四季景致跨时空连接并置,整体就像一幅山水画长卷,具有多空间、多视点、连续性、多变化的特点。

四座假山,四种石材,四种堆叠手法,于咫尺之间流连忘返,让人感受四季轮回,时空变幻;感叹光阴如梭,意境深远。四季假山的诗情画意在人们的游走中被精心安排,时而委婉低沉,时而高亢激昂,像一首凝固的音乐,陶冶情操。又如住秋阁上郑板桥的遗墨楹联所言:“秋从夏雨声中来,春在寒梅蕊上寻。”让人感悟四时景色更迭、时光流转的奥秘。

细细品味四季假山,古人的智慧令我们钦佩,个园以其分峰叠石的特色折射出先贤的自然与人生观,它是审美情趣和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山水诗画意境。感谢先贤,是他们用巧手留下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遗产,用慧眼发掘了文化富矿,用妙手提炼了文化新意,用金口讲述了文化故事,让“四季假山”成为扬州的宝贵财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