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一场面试培训 可以看透孔子吗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一场面试培训 可以看透孔子吗

时间:2021-08-15 03:32:32

相关推荐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一场面试培训 可以看透孔子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历来被视为最能体现孔子政治思想和理想的一段对话。

也难怪,很多时候,我们阅读这段对话时,会不自觉地从孔老夫子弟子回答问题的语气、口吻,去判断、评价他们的性情、性格;从他们的话语里,去斟酌他们秉持的政治、生活理念;进而,对比、观照、剖析,他们师徒五人的政治思想和理想。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段对话,确实反映出孔老夫子师徒五人的政治思想和理想,而且,四个徒弟们的话,从不同侧面、角度,反映出他们受到的老师教育!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到大国威胁、侵略甚至经常遭遇灾荒的的中等诸侯国,他自信,经过三年时间,可以使百姓勇于作战并懂得道理;他的理想,是做一个弱国的国防部长。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他相信,经过他三年的努力,可以使这个小国百姓富足;至于那些制度和礼仪之类的事,他谦虚地表示,要等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去完成;他的理想,是做一个经贸部或财政部或农业部的部长。公西华的志向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在诸侯祭祀和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看来,他的志向,是做一个称职的内务部长和外交部长。

从孔老夫子这三个徒弟的话来看,他们都“此其志不在小矣”!他们都具备了扶危济困、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经天纬地的才干和才能。

四人中,唯有曾皙的志向,好像太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从当时他说话的氛围来看,曾皙似乎并不愿意谈自己的想法。在几个同学或侃侃而谈或拘谨腼腆的时候,他只是自顾自地“鼓瑟”,一点没有参与的意思,似乎对老师有点不敬的意思。直到老师点他的名,他才“铿尔”一声,不知道是对同学不满,还是自己本来就和他们格格不入,反正,很不情愿地“舍瑟而作”,回答老师。

需要在这里说明的是,此时曾皙的态度,并不能说明他对老师大不敬。实际上,他和老师的关系非常融洽、亲密!只是今天老师特地交代了:“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说,今天就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啦,并且大你们一两天,就放不开!

这里,孔老夫子的话,说到了一个我们阅读这段对话时,一般不会注意的细节,就是孔老夫子的年龄和他们其中的很接近。

其实,历史材料也证明,孔老夫子也确实和曾皙、子路相差不大。据专家考证,孔老夫子师徒五人进行这段谈话的时候,孔子当时约60 岁;子路比孔子小9 岁,约是51岁;曾皙比孔子小6岁,约54岁;冉有,比孔子小29岁,约31岁;公西华最小,比孔子小42岁,约18岁。有资料说,子路比曾皙大,文章题目也把子路列前面,好像也说明这点。但是,又有材料证明,曾皙比子路年龄大,有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就是曾皙和儿子曾参,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曾子,一块跟老夫子当学生,就说明曾皙年龄不小。

所以,曾皙,包括子路,和孔老夫子一块进行这段对话的时候,他们都到了老师说的“知天命”的年龄了!

据专家还考证,曾皙和子路都是孔老夫子的第一批学生。从老夫子30岁开堂授课算,到他们进行这番谈话的时候,已经有30年了!30年的师徒,关系应该到了亲如骨肉的程度了!他们之间的交流更自然、随便一些就很好理解。何况,老师在一开始就说明了,今天我们就随意聊聊,别受师生关系的影响。自然,今天曾皙就很放松,他就好意思漫不经心,边鼓瑟边听老师同学交谈,直到老师点名让他说。

于是,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的意思,我们都明白,就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穿上夹衣,与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去春游,在沂水中洗洗澡,到舞雩台土迎风乘凉,兴尽时唱着歌回来。

从曾皙的话来讲,他并没有显示自己的雄韬武略,更没有直接谈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曾皙仅仅描述了他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只是谈了自己的生活乌托邦!

而这种生活样态,可了不得!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绝对是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的大同世界啊!

曾皙的话虽然没有直接阐释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却委婉地以自己理想的政治社会状况,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愿望!这种没有的愿景,既有老师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也包含了自己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更显现出他的淡泊宁静的达观心态!我们不能不感叹,曾皙的思想境界很高!

所以,听了曾皙的话,孔老夫子也不由自主地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里,我们更要注意了!孔老夫子这时的“喟然叹曰”,里面包含了很多的无奈和失落啊!这里面,很有“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的味了!曾皙的话,一定不仅触及了孔老夫子的神经,更可能触痛了夫子的心痛!

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说,他们进行这段对话的大体背景。

据专家研究,他们这次的座谈时间,大概是孔老夫子60岁左右的光景。如果我们查查《孔子年谱》,我们就会发现,孔老夫子是从55岁开始周游列国的,直到69岁,才在冉有推荐给鲁国季康子的情况下,被邀请回鲁国,中间间隔了整整!

老夫子60岁的时候,正好应该是他周游列国期间。这年大约是公元前492年,周敬王二十八年,鲁哀公三年。当时,孔子在陈国。这年的秋天,鲁国季桓子病重。季桓子后悔过去未能用孔子,所以,临死之前,嘱托他儿子季康子,要召回孔子以相鲁。后来,由于公之鱼的阻拦,季康子改变了主意,派使改召孔子的弟子冉求回鲁国。当时,孔老夫子很想回到家乡,为鲁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却再次受到佞臣的阻挠。所以,就有了孔老夫子的这句名言:“六十而耳顺。”意思是说,这个年龄,他听到任何事情,都能立即辨明是非,不再心里有波澜了。

已经到了六十岁,自己的学生都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担负重任了。所以,曾皙的话,肯定让“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孔老夫子,“心有戚戚焉”!

由此看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则对话,不仅仅反映、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理想,更重要的,还反映了孔老夫子的政治理想不得国家认可、为政才华无以施展的悲伤。

正是感觉自己的回答可能伤到老师,所以,才有了“三子者出,曾皙后”这个情节!曾皙想了解一下老师的想法,看看为什么让老师不高兴了。而且,从曾皙的话里,我们应该知道,曾皙非常清楚,并不是自己的话伤了老师的心,而是三个同学不能让老师满意!老师的理想抱负不得施展,自己所教,学生们不能完全、正确、深刻地领悟,可能是老师不满意的地方啊!师生彼此了解、关爱,这是多么感人的一件事啊。

如此思考,我们就会对这段对话,真正理解得有滋有味了。

说实在话,阅读这则对话,如果根本不考虑这则对话发生的时间、地方、场合及里面包含的生活气息,就很容易犯太政治化、程式化看问题的毛病,就容易带来让人察觉不到的误解和偏见。

其实,这段对话,就是一次师生课下交流过程,孔老夫子就是想利用这次对话,搞一次招聘见面会的培训,好让这些“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弟子们,能够“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孔老夫子就是想借班空、课下、生活闲暇的一点时光,和几个弟子交流一下思想、感情。这个时候,孔老夫子不愿端着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交流,他想在随便、自然、随和、融洽的气氛中,让弟子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彼此了解一下,也可以给学生们点指点。

这段对话,既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为教育大师的孔子,他的教学方式的艺术性,也可以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他弟子言谈中包蕴的个人政治理想、社会抱负、生活情调,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旷世智者心中悲天悯人的情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