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除了东坡肉 你还知道苏东坡的哪些故事!

除了东坡肉 你还知道苏东坡的哪些故事!

时间:2019-10-20 07:00:47

相关推荐

除了东坡肉 你还知道苏东坡的哪些故事!

他在童年时放浪形骸,不服管教,痛恨那个时代刻板的教育方式。但他到二十七岁时,有了长子,而且本家哥哥们都已经科考成功,开始为官做吏造福地方,他这才开始焦虑,正儿八经地发奋读书了。苏洵虽然起跑晚,但一样能文声大噪,不被后来自己的两个儿子完全盖住,也是很厉害的。而至于弟弟苏辙,则是和苏轼从小长大的、关系最亲密的血亲及朋友。这一点在此后苏轼大量的书信及作品中都得到了证实。

不管此后的一生当中如何顺逆荣枯,兄弟二人的手足之情总是苏轼创作的灵感源泉。苏轼在25岁那年(1061)去陕西凤翔做官,苏辙为了陪伴父亲,选择留在京城,因此只能送兄至郑州便需折回。这是兄弟俩人生中第一次分开,他有些感慨,写了一首诗,赠与兄长,其中有一句:“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苏轼后来回了一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包括我们熟悉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是苏轼在就任密州期间,由于七年没有见过弟弟而在中秋节写下的怀念之作。

苏轼曾经对自己的弟弟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被称为“百姓之友”的苏轼,和尚道士,贩夫走卒,歌妓名伶,没有他不能聊的人,他的性情就是这样豪放旷达。

苏辙和自己的哥哥完全不同,他生来恬淡冷静,稳健务实。所以他经常“鄙视”哥哥,劝他不要瞎交朋友。但二人的确政见相同,亦师亦友。苏轼曾经称赞过弟弟,说宋代文坛能和自己一决高下的也只有子由了。苏轼去世后,苏辙也给兄长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2. 眉山镇青年苏轼的家乡眉山并非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但无数到过此地的文人墨客都称赞它是一个宜居之城。这里是去成都的必经之路。乘一小舟,自岷江逆流而上,眼见街道整洁,五六月间荷花便开放,实为一个平安喜乐的小城。四川人民自古吃苦耐劳,机警善辩,而且他们保留了自己根深蒂固的文化及发明。眉州人更是有“难治”之称,这里的人长于辩论,喜写雄辩之文,好让自己的思想在世间激荡。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培养才子的最佳土壤,更别说天资就很聪颖的苏轼。

苏轼八九岁的时候,父亲上京赶考,母亲程氏就在家里管教孩子。程氏也是世家大族之女,教儿子读《后汉书》的《范滂传》,提到后汉时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培养才子的最佳土壤,更别说天资就很聪颖的苏轼。苏轼八九岁的时候,父亲上京赶考,母亲程氏就在家里管教孩子。程氏也是世家大族之女,教儿子读《后汉书》的《范滂传》,提到后汉时朝政不修,宦官把持朝政,民不聊生。范滂等有志青年不畏强权,直言上书给天子,弹劾宦官。后来祸患终于来了,奸臣大举逮捕这些有志之士。

范滂在被抓走前,含泪对母亲道歉,说自己不孝,而母亲则哭着对他说,我为国家养了这样的儿子,死亦何恨?年幼的苏轼听到这里立刻问母亲:“我长大后也想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意吗?”母亲立刻答:“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后来苏轼果然成为了直言敢谏之臣,年幼时期的家庭教育真的举足轻重。据史料记载,苏轼十岁时就能写出奇绝的诗,甚至让老师自惭形秽。而十一岁时,他开始正式接受“科举教育”,这需要背诵大量文史典籍。虽然过程很艰苦,但存进大脑的知识日后的确显示出效用:苏轼在写诗作文或与人交谈时可以毫不费力地援引史例。

总之在环境与教育的种种正向作用下,我们的一代文豪长成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