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这就是红楼梦后数十回故事?其实和幼儿动画片情节一般经不起推敲

这就是红楼梦后数十回故事?其实和幼儿动画片情节一般经不起推敲

时间:2018-08-08 00:55:29

相关推荐

这就是红楼梦后数十回故事?其实和幼儿动画片情节一般经不起推敲

最近捧了一本《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粗看了几回,感觉与《红楼梦》相去甚远,比起一百二十行通行本《红楼梦》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还要难读。

高鹗所续后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原著前八十回,但总体而言大致还有个原著的“章法”在,故事情节皆在“规矩”之内,能让人窥见几分原著的影子,还是古人所作。这《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无论是行文风格,还是内容,看上去都不像是古人所作,我甚至觉得它就是今人所作。

我读书不多,尤其对古典名著接触甚少,也并非严格的中文专业出身,对文学理论等常识更是一无所知。但幸运的是,我读完的第一本古典文学名著就是《红楼梦》。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读名著也是如此,读过了好的,自然能分辨出哪些是不好的。

《红楼梦》行文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作者曹雪芹写书,不仅站在“上帝的视角”,像一台摄像机一样,用文字将所有的故事、情景、人物徐徐铺开并呈现在看官面前,而且几乎不带一点主观看法,虽偶有议论或感慨,但即发即止,来去自如,收放有度,像极了新闻传播学理论里对新闻撰写中的“客观公正”的要求。不夸张地说,《红楼梦》全书就像一个记者在用文字记录那个时代里一个富贵家族的新闻,并让它真实地成为了历史,而且引入回味。再看看《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这本续书,枯燥干涩,除了干巴巴的人物和情节,再找不到其他内涵片段可供揣摩品读。

一、叙事手法干瘪无味

从叙事手法来看,《红楼梦》原书故事节奏张弛有度、松紧得当、动静结合。有宝玉被打的紧张情节,就有玉钏儿亲尝莲叶羹的平静时刻。另一方面,曹公叙事,至少在我看来,一向是一种不紧不慢的口吻在描述。读书时,我似乎能感到曹公在那气定神闲地坐着写书,无论是宝玉被打,还是湘莲治薛蟠的情节,不但宝玉害怕,薛蟠心急,就连看官这儿都急得不行,可那边曹公永远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似乎在书后说“看官莫急,待我慢慢道来”。

于是,曹公给宝玉安排了个又聋又糊涂的老姆姆,生生把宝玉的SOS级别的求救信号“要紧”听成了“跳井”,把“小厮”听成了“了事”,急煞了书中的宝玉,却乐坏了书外我等幸灾乐祸的看客。这就是曹公在疾风骤雨节奏下耍的一把“黑色幽默”。非但如此,曹公一向惯会取笑那“阿呆兄”,动不动就拿他耍几个笑话,写到薛蟠骑马找湘莲那段,薛蟠找不到湘莲,于是“张着嘴,瞪着眼,头似泼浪鼓一般,不住左右乱瞧”,文字也是好看极了。

不仅如此,整部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曹公似乎是在书中布下一张天罗地网,各种线索都有迹可循,无论是对书中人物命运的安排,还是对大小事件的叙述,抑或是书中随处可见的暗示了人物命运或去向的灯谜、判词、诗词等,都耐人寻味。而曹公藏于幕后,如同一个侦探一般,更吸引了无数读者品读、探讨、考证。

反观续书,无论是通行本后四十回,还是这癸酉本石头记,没了这些迷不说,就连故事情节都干巴巴地只有人物表情、言语、动作,如此推进情节发展而已,少了悬念、少了点缀、少了铺排。读高鹗所续通行本时,我只觉得叙事的节奏一直是紧锣密鼓,“咚咚咚咚”响个不听,一时半会也停不下来,完全没有以前那股气定神闲、忙中作乐的感觉,似乎只是在仓促赶情节的进度。

二、人物形象顿然失色

续书人物形象少了许多光彩和韵味,也在情理之中。王熙凤在原书中是角色最为饱满的一个角色,光彩照人,立体丰满。但到了几部续书中,王熙凤的形象似乎从彩色变成灰白,失了颜色。从立体化变成扁平化,成了一个如同木雕泥塑的木偶般的人物。

不独王熙凤遇事会慌张着急,在这边续书里,王夫人、邢夫人等人也失了体统,没有一点贵妇的矜持和端庄。贾政也变得粗声歪气的,比如碰到前来请安的赵姨娘,会“皱眉发躁”地说“我烦着呢”。在《红楼梦》原著前八十回里,细读会发现,无论是贵族阶层还是奴仆阶层、平民阶层,几乎无人有这样烦躁的行为举止、声调言论。我印象中也就只有描述王夫人在帮凤姐找人参而找不到时,焦躁过一次。

三、人情世故内容尽失

《红楼梦》是一部人情小说,而人情世故也是原著里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几乎贯穿全书,从大事件到小细节,无不浸润着耐人品味的世事人情。但在这个续本里,几乎看不到这部分内容,连人物的语言都显得极为苍白无力,更不符合人物本来的角色和身份,甚至一句话出来,都不像是这个人物口中讲出来的。

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原本那么流光溢彩的《红楼梦》顿然失色,没有可读性,也没有思考和回味的部分。

四、人物称呼有误

前八十回里,贾府女孩彼此都没对家里姐妹直呼其名,即使是长辈,多半也不会直呼晚辈名字。贾母、王夫人对他们姊妹,一般也只称呼林丫头、宝丫头、云丫头、探丫头,从未喊过她们的名字。即使是姐妹间相处,也是颦儿、宝姐姐、云儿、三姑娘、二姐姐、四妹妹地叫。

在古代,一般不对他人直呼其名,朋友间交往,多半是称呼对方的表字或号。续书里,无论是贾政王夫人称呼黛玉,还是贾琏称呼探春,都直接是“黛玉”、“探春”,而不是林丫头、三丫头。稍微把原著看习惯了的读者,看到了续书里这样的称呼,想必都会觉得陌生而可笑吧。

五、礼数规矩尽失

《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的作者只怕都没仔细读过《红楼梦》。

按照原书贾府的规矩,小厮们,哪怕是宝玉再亲近的小厮茗烟,都不曾进过园子。按贾琏的小厮兴儿的说法,即便是远远地看见了家里的小姐,都是要避开的,这是“正经大礼”。这些小厮们,平常都是在二门上候着,有什么事要传,也都是托了婆子丫头带进去。一般情况下,他们也进不了园子。也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比如宝玉凤姐被魇魔法那次,家宅混乱,贾珍、薛蟠这些家里的爷们才得以进园。

至于外男如太医等人,一进了贾府,给贾母看病,府里的太太奶奶和小姐们,都躲在碧纱橱里,外男瞧不见,太医就是在外头,也只敢低着头,不敢多看。外面侍候的除了贾琏等男人,就是老婆子或者未留头的极小的小丫头。这才是古代世家大族的规矩。

而在癸酉本第八十三回里,王夫人掉进湖里,两个小丫头哭喊着救人,还“一边折树枝救人”,“刚好有几个小厮经过,跳身入湖把王夫人救了上来”,这情节也是脑洞开出天际了,不符合现实不说,简直像是糊弄小孩子的动画片情节。总之,看到这里,我脑海中总能浮现一种儿童动画片般的滑稽和搞笑的画面。

第八十四回里,麝月说“宝二爷听茗烟说在园子里看见宝姑娘了”,宝钗还“带了算命的进了大观园”,别说干算命的行当的人连贾府的门都进不了,怎么可能进大观园。宝钗那么个女夫子,博学多识,怎么可能会相信算命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接触并认识算命的人呢?套用贾母批谎时讲的话十分合适:“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可是前言不答后语”,这书也是续得“荒唐又可悲”。

六、常识性错误

第八十四回里,写出凤姐陪着婆子的话来,原文写道:“忽见远远路上走着几个婆子,由凤姐陪着有说有笑往这边来。”古代尊卑有别,也没有主子陪着奴才的,这样的描述也是令人咋舌。

再者,贾府的规矩和习俗,服侍了祖父、父亲的奴才,比年轻的主子都有体面,还有训斥教导年轻一辈主子的权利。就连贾母,对她们尚且礼让三分。但在第八十七回,赖嬷嬷因事指着贾政骂,而贾政公然怒责赖嬷嬷倚老卖老,这乱了套的情节,简直跟粗制滥造、没逻辑没条理的古装电视剧没区别了。

七、细节处照猫画虎,反有东施效颦之嫌

在续书第八十六回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说是平儿见贾琏脸上“似有泪痕,因好奇歪着头瞧了半天”,然后凤姐笑道:“你不认得他?要不趴脸上仔细瞧瞧。”

这段情节是不是很熟悉?原著里个细节正是贾母大寿时,凤姐受了婆婆邢夫人的气,哭过之后,鸳鸯觑着眼看凤姐,贾母就问鸳鸯,你不认得她?这个续书这么写,看着也是醉了。

同样是这一回,也有这样一句:“一径来家,刚至院门就听见屋里有谈笑声,却有贾琏的声音。”这句话也是眼熟,在“送宫花贾琏戏熙凤”里也是这样一句:“正说着,只听那边一阵笑声,却有贾琏的声音。”一模一样的几个字。

曹公本就不喜欢人东施效颦,偏偏这个作者就是要这样做,也真是让人醉了。

总而言之,这样的续书,和原著对比读来可以试着“找茬儿”,看看哪些内容不符情理。其实也不用太认真,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大可当做小孩看的动画片一样对待,因为情节经不起推敲,看得太认真了是无法读下去的。这类续书和原著对比一读,更能领会到原著的精彩,也能感受到曹雪芹的高明过人之处。

此外,这本续书不时提示“此处藏本破损,诗词残缺”、“原文空缺”等字样,像是要极力制造书是佚名的清人所写的假象一般。殊不知,此地无银三百两,怎么好几处残缺的反而是诗词,而正文部分描写故事情节的倒都比较流畅呢,这难道不令人生疑吗?

忽然想起好几年前听说有这么个《红楼梦》的真续书时,也曾欣喜若狂,想要知道后四十回到底有哪些故事内容。也曾在网上看到一些帖子,其中就有一些帖子是抨击这续书造假的,而且说出了某些真相,揭示了书的来源的假象。具体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我想,作者的意思,应该也是想说,这书并非古人所作,是今人造假而已。

作者:红楼夜思。欢迎关注我的百家号:红楼夜思。从书里,看更广阔的人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