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写小说故事人物岀场难 那是你没有掌握技巧

写小说故事人物岀场难 那是你没有掌握技巧

时间:2019-10-15 19:05:37

相关推荐

写小说故事人物岀场难 那是你没有掌握技巧

人物怎么出场?这是个令另无数小说家,故事家头疼的问题。无论写的是长篇的,中篇的,还是短篇的,开头的人物出场都很难写。这是因为作者在开头,不仅要给主要人物一个神似的速写,还要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物出场艺术手法,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人物出场的艺术,是描写人物性格特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起定调子的作用。所以,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作家,都在人物出场上费尽心思,闪转腾挪,施展各种本领。

下面具体谈谈人物出场常见的几种手法。

一、形出:人物一出场就展现神态、动作和外貌,就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

比如短篇小说中的孔乙已、祥林嫂、康大叔、老通宝、高洛沃伊,再比如长篇小说中的林黛玉、夏倍上校、葛朗台、库图佐夫都是形出的手法。有时作者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也分别采取唱着出场,笑着出场,哭着出场和吵闹中出场。有的为了突出人物的特征,在特定的场合下,也采用手先出,足先出,先出头或衣服先出的手法。

二、声出: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人物出场法。往往通过其他人物的耳朵,或闻其出场前的笑声,或闻其出场前的哭声,或闻其出场前的话语声,或闻其出场的吟诗声,或闻其出场的脚步声,然后见其形,使人物一出场就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如:《聊斋志异》“婴宁”中主人公就是先从王生的耳中听见笑声然后出场,因为主人公就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故乡》中杨二嫂出场前,“我”就听见一种尖利的怪声大叫起来:“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从这话语中就可知道来者是个倚老卖老,油滑而又泼辣的人物。《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前,,贾母、黛玉等人就听见外面传来的毫无拘束的谈话: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个人敢在贾母所在的地方大声讲话,说明了来者在贾府的特殊地位。同时,也看出这是一个善于辞令的人物。《红楼梦》中贾宝玉出场前,人们先听见脚步声;只听院内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如果写王夫人就很不适合。有时人物是在打闹中出场:《红楼梦》中“只听到屋里店咭溜咕噜乱响,不知是何物撒了一地,随后晴雯赶来,骂道:我看你这小蹄子往那里去!”而在古典小说中,最经常的是人物出场前先传出一阵吟诗声,从诗意透露出人物的身份,教养和精神面貌。

三、神出:既未见其人,又未闻其声,而人物的精神面貌却蒸腾扑面,熏陶读者,犹如日未出而霞已满天。

这种出场手法又分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用烘云托月法:《三国演义》“三顾草庐”一节中,,作者先后曲折地写了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介绍,影影绰绰地虚写了他的才能,初步烘托出人物的形象。刘备头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只遇到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和诸葛亮的丈人黄承彦,这些独立的形象烘托了诸葛亮性格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实际上是描绘了卧龙的风貌。刘备初顾和二顾茅庐,表面上看主角是刘备,然而人物的焦点却是诸葛亮。这就是说,诸葛亮本人虽然还没有出场,但实际上早已“神出”了。鲁迅在《药》中对夏瑜的描写,实际上也是一种“神出”的艺术手法。

二是借物引发法:蒲松龄在《细候》中写一个姓满的书生,从大街上的楼阁经过,忽然被荔枝壳打了肩头,向上一看,原来是一个少女正凭栏俯视,作者借掉下来的荔枝壳引出了细候,“用荔杖坠肩头”,写尽了“妞态要妙”的神情。

三种是气氛渲染法:蒲松龄在《山魈》中写大鬼出场之前,极力渲染山寺内外的恐怖气氛。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忽然风声隆隆,山门作响,俄而风声渐近居庐,接着屋门自开,声音进入室内,随着就是一阵通通的靴子的巨响,最后大鬼出场了。

四、引出:由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出场。比如《水浒》中,林冲、杨志、鲁达三个人物,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引出的。鲁达的出场是在史进寻找王教头的事件中,由史进引出鲁达。林冲的出场是在鲁达演习武艺的时候,由鲁达引出林冲。杨志的出场是在林冲寻觅投名状的时候,由林冲引出了杨志。人物怎样出场,要综合考虑人物性格所处的环境和故事展开的进程,出场的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