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穆旦精选集读后感精选

穆旦精选集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1-08-29 16:36:27

相关推荐

穆旦精选集读后感精选

《穆旦精选集》是一本由穆旦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的246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穆旦精选集》读后感(一):花园与荒原

这本精选集涵盖着穆旦的两个创作高峰。前半部的诗卷多作于49前,后半部的书信集中于后,中间隔着近三十年封笔。一头一尾一路读来命运无常令人唏嘘。 穆旦在致郭保卫的信中说到“诗人的生活大概不是孤独就是忧愁,成功,失败,飞黄腾达,穷愁潦倒,最后都可归结为性格使然,写诗不是一条光明之道,我觉得受害很大,很后悔。”晚年的穆旦人生将暮,回溯那“三月的花园”,曾经相聚畅谈人生的校友多已作古,死神在不远处招唤---- “三月的花园怎样盛开,通信联起了一大片荒原” 三月的花园中有血与火的考验,也曾三千里步行,随联大师友踏遍河山;也曾随远征军入缅直面白骨;也曾赴美求学,谢绝了国外大学的聘请,几经周折辗转回国。 53回国,58反右,一代大诗人放下诗笔拿起了扫把去打扫厕所。 这是怎样颠倒的人间?! 76年的春天复苏,人们奔走相告,已然蹉跎了青春的老诗人心已淡然,政治如秀场,他看透了。他用不多的时日回味着青春,回味那些老相识,回味中的激情理想就象昨天一样清澈。 三十年的创作空白,恰似一场大梦,一段无声的告白。

《穆旦精选集》读后感(二):当我默默读着穆旦的《赞美》时,却有想哭的冲动。

上周某个晚饭后,我想给小朋友读一段穆旦的读作,刚读了开头,发现并不是适合读给小朋友听,因为毕竟是隔了太久的年代,于是闭了口,自己默默地往下看。当我读着穆旦的《赞美》时,却有想哭的冲动。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的吗,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大国之崛起,然而百姓草民仍在风雨中哭泣。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我们向往的无忧无虑、富足健康的生活何时才能眷顾我们的人民?

……

前天晚上又读了《穆旦精选集》里面的书信部分。感慨人生匆匆,“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每个人的终生好友是不多的,死一个,便少一个,终于使自己变成一个谜,没有人能了解你。我感到少了这样一个友人,便是死了自己一部分(拜仑语);而且也少了许多生之乐趣,因数人活着总有许多新鲜感觉愿意向知己谈一谈,没有这种可谈之人,那生趣自然也减色。......我总觉得时光真是太快了,一转眼什么都没有了。”——查良铮

比起老诗人来说,我们幸福得多,不是吗?诗人在那个年代没有办法说,不能写也不让思考,所以感叹入错了行。我想说,我并没有忘记他。他不是孤独的离去,虽然他的子女们早已离开这么伤心的土地。而我们这些中国人,总会有人记着他。在多年后的深夜,轻轻翻阅诗人的语言,理解他孤寂的心灵。

结束时,他五十八岁。尚期待着再活二十年,自己给自己鼓励,也许还能有所作为。孩子们都在工厂做事了,历尽奔波,终于给最小的女儿买了一部琴,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想到摔伤的腿骨竟然没有医院能够治疗,更没想到,诗人竟以那么快的方式离开了人世。如果是在今天,一定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穆旦精选集》读后感(三):穆旦,爱国者

结合这本书,我搜寻网上的视频,了解了穆旦的生平。

穆旦的一生是怀揣报国之志的一生。他从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年多,本可以不上战场,但他为了抗日,投笔从戎,任中国远征军的司令官翻译。他曾是杜聿明翻译。在远征军被围撤退过程中,他历经艰辛,踩着战友的白骨,克服疟疾的威胁,回到国内。

1947年,他自费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他并无意于留在美国,在芝加哥大学他刻苦学习俄语,就是为回国后从事俄语文学的翻译。

回国后,他任教南开大学外文系,57年被打成右派、历史反革命。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他念念不忘译介英国、俄国诗歌。他认为中国新诗要取得进步,需多向外国诗歌学习。

他胜赞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叶浦根尼。奥涅金,并翻译了这部作品。

他认为拜伦、雪莱为英诗的大师,虽然他也很爱奥登。60年代他主要的工作为翻译了拜伦的叙事长诗堂璜。他觉得拜伦最好的诗并不是那些甜美的爱情诗,而是堂璜中对现实的尖刻讽刺。

《英国现代诗选》和《堂璜》译本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这本精选集,对他七十年代的诗歌选得不多,好像他七十年代留下了三十首诗歌,这里面只选了几首。其实我更想看他后期的诗歌,那代表他思想的成熟以及血和泪的体验。

他的书信为1976年左右的书信,读来颇为有趣。对于粉碎四人帮前后的生活、思想多有描述。

大约他也感时日无多,他去世于1977年,才会说出“人生是一场空”。这恰恰和我的想法一致。不过虽然从个人得失方面他这样说,他还是矢志不移饯行他的人生理想,为中国的新诗燃烧自己。

《穆旦精选集》读后感(四):了解穆旦

知道穆旦这个名字,最早是和普希金的那些诗联在一起的。读普希金的诗,大约是每个对文学稍有爱好男性的必经阶段。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样一些铿锵句子的时候,查良铮这个译者的名字不能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关于译者的成就,我国文学界向来是轻视的,至多有一行“笔名穆旦,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语焉不详的注释,至于如何一个著名法,后生晚辈是没法不云山雾罩的。

以后,“九叶派”诗人重被“发现”,但我却已过了读诗的年纪,只知道他们是很“现代派”的,穆旦是其中的一位。他的诗第一次看见,是在一位小姐的台玻璃下,“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很难说他具体写得是什么,但情绪的浓烈却是十分有力度的。她告诉我,这是著名的“诗八章”。

他的诗我不懂,相信懂的人也不会多。若干年前王一川博士为现代文学家重新“排座次”,最“轰动”的是小说家里取金庸而舍茅盾,其实他所选的“十大诗人”更为惊人,头一名不是艾青、臧克家,竟是罕为人知的穆旦。而我查了一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竟没有他的名字,甚至 “九叶派”也不提。这个反差着实太大了。后来读王小波的杂文,这位很有些“狂”的前卫作家,却十分歉逊地坦白,他的文学师承是查良铮等人的文学翻译,并高度评价为“假如中国现代文学尚有可取之处,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译家身上。”

而我对穆旦的了解,则是在刚刚读过了一本穆旦文集《蛇的诱惑》之后,这是李子云等人主编,以“发掘”、“回顾”为宗旨的“世纪的回响”丛书的一种。穆旦,生于19,祖上是浙江海宁著名的查家,金庸(查良镛)是他的本家兄弟。他早熟早慧,六岁即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本书中所选的《<诗经>六十篇之文学评鉴》是他十六岁在南开读中学时所写,其见识令人难以置信。对于他坎岢的经历,文学上不公正的待遇,以及精美的译诗,本书的编后记有详尽的介绍。对于他的诗,编者评为“特别成熟”和以西方现代诗学注入中国现实生活体验云云。

我更感兴趣的,是书中几十封他给年轻诗友的信札。这些信写于“”的尾声时期,也就是他突然辞世的前夕。在那个文字肇祸的年代,他这个极深沉、成熟之人的谨慎,或许可作为若干年后那个时代的一个见证。而他即使在那样一种环境中,仍念念不忘要向奥登、艾略特学习,则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现代派”探索者的执着。遗憾的则是,这些信常有删节,却不注明是编者所为,还是收信人的意见,未免对读者有些太不尊重。

文学犹如浩翰的海洋,潮起潮落,有“新发现”是常有的事。即使“百科全书”也未必就评得公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