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自然法则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然法则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3-03-22 23:50:00

相关推荐

自然法则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然法则》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洛夫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法则》读后感(一):自然教育与地域感

自然法则是大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人类不能没有自然。

我们是自然的点缀,而非主宰者。自然与我们疏离也只是近年的事情,我们的祖先与自然的相处更加智慧。城市化使得许多人开始疏离自然,但是很快我们便意识到了问题,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基因里有着一种“荒原情结”,是祖祖辈辈和自然相处刻印下来的。所以当我们疏远自然,身体便使得我们认识到了问题,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本能追求,或者说是欲望。

但是荒原一词是我们粘附的,因为,相对于经济社会,人们就认为那些没有经济效益的地方皆为“荒”。我们的祖先一定不是这么称呼他们的家园的,还有那些可爱的澳洲土著民也绝不会用wasteland称作他们的土地,他们非常爱他们的土地,至今仍然与自然维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也是最安土重迁的人,不会离开那块土地,骨子里形成了很强的地域感。地域感分为依附感和意义。依附感是源于那片从小生长的土地;而意义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观。我真正认识和意识到地域感是在西安上了两年学后。即将报考大学的表妹问我西安和平湖比怎么样,我告诉她完全没有可比性,我出去后发现了平湖从未有过的可爱,但平湖还是平湖,她是个安静的小城市,我却感受到了平湖这两个字的分量和我对她的依恋感。我觉得地域感的形成对于孩子和他人格上的发展占了很大因素,所以,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家乡,频繁的搬家是否会造成他地域感的一部分缺失呢,当孩子长大了,走出去又会帮助形成他的地域感,每个地方都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他可以选择他的居住地。

地域感和自然教育结合起来,让孩子找到他们的归属感,这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一步。当人们向往自然之美时,生态旅游,自然教育兴起,这两者很相像。如何区别开生态旅游,或许可以从地域这一点出发,自然之大,天地间皆为自然,而非农村、山区才是自然之地。生态旅游一定会带着大家走出家门,越远越好。但是自然教育结合刚刚所讲的地域感,我们可以做好家门口的自然教育,以此形成核心竞争力。根据上海的地理、历史、文化,走进街道巷落,用课程做好自然教育。抬头看天,低头玩泥巴,这是非常好的游戏。如果我给自然下个定义,就是一切与泥土相关的都是自然。一是泥土真的有着完美的疗愈作用,沙盘治疗就是一块缩小的土地,触摸沙子时如同大地母亲在安抚自己。二是的确我能想到的一切都与泥土直接或者间接相关。最让我惊叹的是,我们最后化作尘土,作蚯蚓之食,进入食物链。......由此,我又想到了一个课程,死亡。是不是该同孩子谈论死亡,如何开展这个话题。待续......

《自然法则》读后感(二):唤醒身体里的自然基因

每年总会出去一两趟,去风景秀丽的地方觉得能让人放松,变得愉悦和享受。每个周末总想出去看看山,看看水,从工作、生活中抽离,变得轻松和惬意。我一直未能从这些不自觉的举动中,思考出原因,直到翻开《自然法则》这本书,才豁然明白,这些是我们身体中那古老而又神秘的自然基因在呼唤。

理查德•洛夫,是知名儿童权益宣导人、资深记者、畅销作家,长期关注并投身于自然、家庭和社区领域的事务,著有八本相关领域的作品。他是儿童与自然组织的创立者和名誉主席,被美国环保 组织奥杜邦学会授予奥杜邦奖章。这本《自然法则》是继他提出自然缺失症后,推出的一本详细叙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书。在书中,我看到了自然的神奇、自然的力量,人与自然共生的意义,而印象最深刻的是自然原来就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是近年来越来越受人关注的话题,大家沉浸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每天接收着电脑、手机、电视的各种辐射,看不到蓝天、见不到绿荫、闻不到花香。本能的渴望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却又受制于各种都市生活的困扰。本以为躲在屋里就能告别雾霾威胁,但原来,远离自然才是我们最大的威胁。通过《自然法则》一书,理查德•洛夫用自然神经元、维生素N、近处是新远方、创造自己的伊甸园、高效能人类五个部分,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朋友的故事、各类环境保护组织的研究结果,向我们展示了自然在人们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与孩子在阿拉斯加的科迪亚克岛上徒步,感知那里的棕熊。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极具冒险精神的活动,也让我们从中看到的自然对人的影响。大量的事实都在揭示着,在与自然直接亲密的接触中,人的感官功能会被大大提升。因为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拥挤的城市、有限的视野和相对安全的环境,在存在着无数可能的森林、山地中,我们依靠的只有自己的感知,只有到那时,我们才会发现,原来以为早已退化的能力,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身体里。

在我看来,回归自然的意识在国内似乎只是个苗头。书中讲述的以社区为单位开展起来的户外活动组织,能够增进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提升孩子的观察力和敏锐度,在改善孩子的自信心及幸福感上都取得了很积极的效果。在国内徒步、极限运动等活动参与的人不少,但却不普遍,而像书中运用“飞钓”来帮助乳腺癌患者,也是一种新鲜的说法。我期待着作者所说的医生处方里可以出现大自然药方,或是一份徒步路线图。

如果说回归自然就是要放弃都市生活,有人肯定会舍不得离开的。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自然法则,却也在教我们如何去改变身边的环境,去发现身边的美景。正如加里•斯奈德所说:“大自然不是旅游景点,而是我们的家。”作者在其中提到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及风水布局,这些玄妙的山川河流虽然找不到科学依据,但其中奥妙的自然力量,似乎总有迹可循。也许正是由于我们身体中自然基因,才使得我们对自然力量的流动有着内在的感应。那么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的纽扣公园,以家为单位重塑的田园生活,都为我们创造自己的伊甸园提供了启示。

在看此书之前,我对自然法则一无所知,唯恐书中有太多专业领域知识,读起来索然无味。但翻开此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作者用身边的人和事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拥有了新的视角是看待生活、看待大自然,甚至为可持续发展都注入了鲜活的注解。

我身体里的自然基因,已经醒来,终会回到自然的怀抱找寻快乐与健康。

《自然法则》读后感(三):大自然的隐喻和象征——读《自然法则》

文/吴情

乔姆斯基曾说,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无数个鲜活的隐喻和象征。我想,在这之中,最神秘隐晦的,或许就是我们所生存其中的自然界。它时时刻刻出现在你眼前、在你脑海,然而,对于它,你不了解的方面远远多于你所知道的部分,无论你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信徒,还是新进化论的鼓吹者,或者是坚定的宗教徒,你都无法否认,自然界对我们的生存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东、西方长期的历史经验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社会实践,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不同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有着深厚的基督教传统,《圣经》中,上帝创造亚当(人),并将对自然万物的统治权交予亚当,也即“人为万物之灵”。这几乎奠定了后来的西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基础。宗教文化影响的思维下,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两级,人的发展必将受到自然的阻碍,反过来亦然。“蒸汽时代”以降,以自然资源的发现、使用来换取经济效益的提高,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来取得所谓单一直线式进步,已经让人类尝到浅薄的恶果:无处不在的噪音和污染,人类精神的疲劳和衰弱,自然感悟力的下降和缺失。在这种种近乎危急的情形下,人类究竟该往何处去?迎接人类的又会是怎样的明天?

针对以上问题,《自然法则》一书的作者,著名作家理查德·洛夫认为,人类应该向大自然寻求答案。这里所说的大自然,既包括个人生存的客观环境(连带院子的居所),也指代更广阔的生机勃勃的自然界。诸多科学试验表明,自然界存在物,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持续性具有积极作用,例如,绿色植物有助于缓解压力,林中空气有利于减少疲劳,适当的日照有益于抗击抑郁。就人类文明发展史而言,人类最初来自自然,也归于自然。自然和人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互利共赢的双方。生活在自然中的人,心理层面上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对自然有着极强的感悟力,思想意识上也能避免萎缩的困境,懂得发现生活的意义和情趣。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人类进入所谓的“现代”式生活这一趋势无法逆转,占人口多数的、居住在都市中的人们,整天被钢筋水泥给包裹、给“围攻”,失去了与山川河流、森林原野“沟通”的机会。单一扁平的人际关系,取代了人与自然万物多样性的交流;职业化、专业化的市场需求则把人限定在极小的圈子内,每个人都被规训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精神世界愈发贫瘠荒凉。就此,洛夫认为,人应该走到户外,“补充自然界的维生素N(Nature,自然)”,向自然寻求滋补剂,增强个人的自然免疫力,感受自己和自然万物间的种种联系,将个人有限的寿命融入到无限的生命力之中,“让心灵回归自然”,以“获得持久的幸福感”。同时,在身份认同上,学习东方哲学智慧,不要将个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慢慢学会树立多样化的目标。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也是自然规律的一个表现,同花开花落、草木荣枯有着内在一致性。人应该向社区寻求个人价值的展开和延伸,而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社交的小圈子。

知行合一。洛夫并非书斋里的作家,面对后现代社会人群疏离自然的状况,他积极地发起了“新自然运动”,主张人类应该亲近自然,而非单纯向科技答案和未来的方向。他也鼓励儿童做“林间的孩子”,广泛参与户外运动,感受自然与人的亲密关系。一树一木皆有心,一花一草总关情,只要你走向自然,你便会体味到自然的伟力和神奇。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