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摘抄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1-11-22 22:11:55

相关推荐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摘抄

《魂断威尼斯》是一本由[德] 托马斯·曼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一):谁敢用眼睛直视美

一轮大理石的玫瑰,纯净而肃穆。没读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会爱上这个故事,读的时候,我看着梦中世界徐徐展开。《魂断威尼斯》就是《魂断威尼斯》应有的样子,洗练、高贵,就像作家笔下的作家所追求的那样,就连堕落也是高贵的。故事不疾不徐地前进,在无与伦比的技巧下,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只在一个微笑中崩溃。威尼斯的影子,虚无的海,熟透的草莓,美得过界的少年,成为一艘通往冥府的船。说到底,美就是无我,是泯灭,是凡人不可逾越的界限。可是身为凡人,就会去拥抱威尼斯的幽魂……托马斯·曼悬崖勒马,笔下的作家代替他死去。

《特里斯坦》像中世纪的凡人剧,带着瓦格纳的华彩。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二):美、死亡、距离

【因短评超过字数转战长评。作者逻辑混乱、词不达意,写下此篇的目的仅在于对阅后情绪的记录。】

两篇小说都在讨论美,美与死亡的关系,美与欣赏者的距离。

托马斯曼好像过度钟情于美的形式,与其期限之短暂了:

《魂断威尼斯》里,阿申巴赫多次经由达秋苍白的神色而得出的“他不会活太久”的欣慰的推测。

《特利斯坦》中史频奈尔怒斥商人过早的求婚打破萧索的死亡气息中包裹的美,摘掉嘉勃利尔头顶上的金色皇冠的粗野与愚昧。

同时,无论是阿申巴赫还是史频奈尔,对于美的观赏都处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状态:

面对达秋的跟班对美少年的粗鲁之举,阿申巴赫涌出了上前阻拦的欲望;面对嘉勃利尔在世俗商人家庭里美的消损,史频奈尔写下一封长信斥责她的丈夫。

可是,他们无一例外又都是胆小鬼。对美如此的疼惜如此的钟情,结局却始终徘徊在戳中自身痛点的边际线上——觊觎美、呼唤美、接近美,最终选择死亡与落败。

总之,这两个故事像硬币双面,一个讲美含苞欲放未遭染指时的状态,一个讲美沦落入健康却荒芜的平庸之中的状态。

托马斯曼那么那么那么地爱美,爱他的不可触碰性,爱他与死亡的关系。故事里的男主人公恰巧又都是作家,谁知会不会是在映射自己呢?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三):无

当怀着丧女之痛的阿森巴赫来到威尼斯,看见那个绝美少年塔吉奥时,他战栗般的体验到了躯体中不曾有过的变化。他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年轻,开始染黑头发,涂抹脂粉,染上红唇,拼命试图缩小与这个少年之间的年龄差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注视着这个鲜活在海滩上的阳光少年。 如同科胡特对这部小说的分析,这个看似悲剧的故事并不是在赞颂爱情,而是一种透过理想的他人,以自恋式认同(narcissistic identification)的方式,在心中完成理想自我的重构的努力。 那个少年就像是阿森巴赫在另一个时空维度里可以重新诞生一次的样子,他具足了此刻的自己所缺失的一切,而正是这种缺失,让他的自体破碎,成为一个已经在精神上陷入凋亡的迟暮之人。这也是为什么在故事的最后,他做了一个梦,一个有关一切秩序崩解且荡然无存的梦,这个梦是典型的自体状态的梦(self-state dream),它宣告了已经到来的自体破碎。 不仅仅在艺术作品里有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也常有这样的体验。人格诞生于人际,一个人的自我并不是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收集,需要搜寻,它是一个独特灵魂借助理想容器不断形塑的过程。最常见的就是榜样,这种心理机制是正向的,它能激励一个人持续发展,完善人格。而阿森巴赫的悲剧在于,他寻求的东西已经不再可能被现实所涵容,他原本的破碎叠加着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超越,如同深渊里过于刺眼的骄阳。即便如此,在死亡到来之前,他的自我依然被彻底地重新激活了一次。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四):我愿意选择疯狂吗?

首先要坦诚地说,这本书是略读的,因为很难平静地、认真地读过这充满了fi和se的文字,细腻而微妙的内心活动,生动而主观的外部观察,并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最初听说这本书,是在推荐酷儿小说的推送里,看到简介,就觉得这种情感神奇而美好,又带有疯狂的色彩。读书之时,虽然略过了很多过于细节的内容,但还是能感受到作家为少年的痴狂,从完美无瑕的外表,到行动与气质,到幻想和赋予的灵魂。

不管我理解的是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可我能够共情到书中作家的那种情感。极其复杂又极其热烈,是幻想,是向往,是投射,是对灵魂和存在的至高追求。对我来说,很多时候我难以区分是这种情感自然地闯进了我的生活,还是我需要这种情感来带动和指引我的生活从而刻意建构起了这样的情感,但这样的情感最初确实让我感到害怕,后来又让我感到欣喜,最后让我感到感动。我借由这样的情感认识到一个隐藏的自我,打开一个新奇的世界,拥有一种独特的对未来的期盼。或许我本来是个一丝不苟、不喜欢在情感里浪费时间的人,但这样的情感让我觉得,存在就是美好,就好像飞蛾扑火,即使下一秒是死亡,上一秒就更要疯狂地、热烈地去爱,我难以形容。就像致命的毒药,也有绝美的体验,我珍惜这样的体验,即使耗费了极大的精力和时间。

读书期间,我反复想起刚过去不久的一小段热烈情感。我完全能理解书中的一切。疯狂,失控,不顾一切,真美好啊。

但这样疯狂的情感注定不能与日常生活共存,我愿意选择疯狂吗?

《魂断威尼斯》读后感(五):幻想延伸与情书

魂断威尼斯…可能就是发乎情 而未止乎礼吧…真情是美的…然而痴迷以致难以自拔……即是逾越了,当断不断,必受其乱。Thomas Mann如果写的是自己的感受,真实故事必然是在感到不适症状就挥手告别了,然而他幻想中自己却因为行李出错而留下…选择放纵在深陷狂热中…(也是他渴望的,让他感到激动的狂热体验)

理智尚存的人都不可能如幻想般…因为活着对他们来说是唯一选择。但世上不乏因幻想的刺激而沉浸在兴奋与极乐中的艺术家。 在极端的痛苦和快感中与人生之美擦肩;他们是自身艺术的表演者。我不想讨论这种艺术的价值,凡是存在于世上的东西都有其必然的产生和对后世的影响;是作为个人难以谬断的。 而Thomas Mann这样的“聪明人”,却在幻想与写作中让思想去试探,发乎情 止乎礼,然后写出一首情诗。

伟大的作家有时也像变戏法的魔术师,我们从中体验到的复杂与神奇其实也只是受到视觉的感染。这是我最终在“曲终人散” 而魔法渐渐失效后感受到的,这本书把人缠绕其间,让读者也迷失到这复杂的幻境,感受唯美与坠落。引导人去思考艺术,人生,真正的美。而在走出其中后发现它确实只是“一首情诗”。

正如Thomas Mann自己说的那样 “我希望这篇小说被理解为将世上唯美的情诗译成的散文,那首诗的最后一节如此开始:思想深刻者,爱那生意盎然之物,深谙世故者,懂得青春之美,最终,智者依恋美的事物……” (印于此中文译本书封的背面)

ps,

不管怎么说,阅读这本书是个不错的体验,然而个人建议不要过度思考;尤其是往“艺术家之宿命” “艺术是天造之美还是努力创造之美” “什么是伟大的艺术” 等等方面过度纠结。须知此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和西方艺术理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