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艺术专业硕士论文5000字 艺术生毕业论文 艺术硕士学位论文

艺术专业硕士论文5000字 艺术生毕业论文 艺术硕士学位论文

时间:2020-03-04 06:18:25

相关推荐

艺术专业硕士论文5000字 艺术生毕业论文 艺术硕士学位论文

艺术所具有的奥林皮克精神,其内容是无限的,探讨不尽取之不尽,这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艺术专业硕士论文5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艺术专业硕士论文5000字篇1

浅析民俗摄影中的传统文化及其表现

人类文明的伊始就存在着各种生产、生活、礼仪等社会民俗。摄影术的发明很自然地去表现人类生存的各种现象。然而,大多数运用摄影手段去拍摄社会生活的人们往往不会意识到这就是民俗摄影。

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正式提出“民俗学(folklore)”的概念。我国着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则认为“民俗”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指民俗本身,就是民俗志的资料,如民俗、习惯、歌谣、故事等;一指研究民俗的理论。

1993年7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俗摄影成为一个新的摄影门类并迅速被大众接受,但是民俗摄影并非仅从1993年才开始的。回溯历史,摄影技术出现后就被用到记录民间文化事象和生活形态中。摄影与民俗学都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二者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世界摄影史上,摄影家和人类学家都曾用摄影的手段来记录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态。例如,美国摄影家柯蒂斯(Curtis,1868—1952)就从1900—1930年用30年的时间走遍了八十多个印第安部落,拍摄了四万多张北美洲印第安部落人外貌服饰和生活习惯的照片。[1]在我国,早在195月1日,《新青年》杂志就刊登了一组反映我国各个行业的工人劳动生活的照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一些摄影家如方大增、孙明经、王小亭、庄学本等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向民俗方面的摄影。之后,我国的一些拍摄活动也记录了许多既有艺术水准又有史料文献价值的民俗图片。

正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民俗摄影的出现才需要相应的历史条件和认识过程。如今,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民俗内容是最丰富、最富有生活底蕴的摄影素材,民俗摄影也已成为独立的摄影门类并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

一、民俗摄影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民俗摄影对民俗活动进行拍摄,为民俗研究提供大量真实可信的图片资料,可以说是一个真实可靠的再现历史的过程,这对于延续与理解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 民俗摄影是对民族历史的记录和保护

人们有许多方式描述历史,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文本方式和影像方式。但在这两者中,影像是被普遍使用的照片,所包含的历史生活内容之直观丰富是文本描述难以替代的。民俗摄影的核心就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把握,关注的是民俗事物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一个民族的历史也正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因此,民俗摄影的历史信息含量大。许多百年照片已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它们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护者,超越了照片本身,具备了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是一种最直观的记史方式。它克服了文字给人 们带来的想像漏洞,可以使读者与历史面对面地交流。例如,开创了我国民俗摄影之先河的《庄学本少数民族摄影选》一书,包括妇女头饰、装饰、服饰、居住、舞蹈、饮食、婚俗、葬俗、游艺和竞技等照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2]

一百多年前,英国人约翰?汤姆逊、法国人阿尔贝?肯恩和方苏雅等人拍摄了大量记录中国人生活实态的照片:从妇女的三寸金莲到长辫马褂,从老房老街到各种交通工具,从小摊小贩到老字号招牌等。[3]这些照片记录、搜集了晚清时期的民族风土人情、古建筑、宗教文化及生产活动等,涵盖了民俗摄影所要表现的内容。可见,这些具有民俗学内涵的影像,既是珍贵的历史史料,又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 民俗摄影是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民俗事物包罗万象。民俗事象大量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范围极其广泛。这些社会形态保存了民间长期以来形成的信仰、风俗、习惯等一整套文化现象。民俗摄影在展示形形色色庙会的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再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所形成的“年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节日中,以“过年”最重要。“ 过年”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不同地方过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为民俗摄影提供了创作素材,也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品位,并通过民俗摄影图片传达给观众。许多民族的传统事物,如各民族的服饰、朝圣、舞蹈、风土人情、传统手工劳动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再现。

目前,以上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都被国内优秀的摄影家通过民俗摄影很好地进行了诠释。例如徐勇的《胡同101像》,以他独特的拍摄视角,有重点地刻画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北京胡同平民生活。作者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取舍,让人们了解到了古老民居建筑文化,从生活在胡同中百姓司空见惯的日常什物中,从日常场景里,一丝一缕地向我们解释了泱泱五千年的中国文化。

另外一个杰出的代表是焦波的《俺爹俺娘》,曾获得了1998年首届民俗摄影比赛最高奖“人类贡献奖”。以摄影的手段,从摄影者个人内心世界去观察民俗生活,演绎中华儒家传统文化,把儒家伦理观中最重要的“孝道”形象化、直观化。

二、传统文化的摄影表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悠久,地域性差别明显,其传统文化的内容庞杂,巨细纷繁,其中,有静态的,例如浩如烟海的儒、释、道、医、易等诸多文献典籍;有动态的,例如音乐、戏剧、武术、杂技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更是引人入胜。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相对聚居人群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感情的方式。那些在民间自然状态繁衍着的文化更接近于人性的本真,凝聚着民族的生命力,蕴涵着深层次的人文价值。

民俗摄影可以融艺术摄影创作、新闻纪实摄影、静物摄影、建筑摄影等各类摄影手法于一体,可以通过差异性表现、专题表现和微观表现、纪实表现等形式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事物的记录和表现。

(一) 差异性表现

这种表现方法主要适用于拍摄那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居民或少数民族的生活。比如以江南古镇炊烟袅袅的黎明为背景,拍摄河边洗衣淘米的村姑,或是打着蒲扇生煤球炉的老伯,就是一曲轻松柔曼的江南丝竹;在夕阳如醉的西北黄昏,在高高的白杨树下拍摄几个吆喝着赶着羊群回家的牧童,分明又是一段苍凉古漠的塞上吟。中国各民族的服饰也各有千秋,人称素衣民族的朝鲜族以白为美,彝族则以黑色显示严肃深沉的性格,而维吾尔族喜欢色彩艳丽 、对比强烈的服饰展示性格热情开朗活泼的一面。在拍摄这些特色的时候,所采用的色彩与光影的运用手法及选景上的差异肯定是非常大的。

(二) 专题表现和微观表现

在民俗摄影中,成系列的民俗图片往往能突出报道内容的史料性和学术价值;民俗摄影的专题表现最有研究价值,也最有说服力。中国有许多前人留下来的古建筑,其造型优美、用材讲究、工艺精湛、色彩绚丽。仅从中国民居建筑中就可以列出很多专题,例如傣族村寨、羌寨、客家民居、徽州民居等。中国建筑是东方文化与哲学的物质载体,历史悠久,自成体系,独创一格。它既映射出美学精神,又具有严肃的伦理规范。在富有特色的土木结构形式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中,中国建筑文化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与深邃的哲思境界。

但是专题表现有时会因题目太大而不够精致或主题不明。比如人物服饰就是个太大的题目,但如果把黔东南苗侗族妇女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三十多种发饰拍成专题,就是很好的民俗摄影图片。可见,善于选取题材,以小见大,一个主题做得越深入就越有价值,更能为人们所接受。而这时的民俗摄影的表现手法就是微观表现了,它与专题表现可以取长补短,互为补充。

(三) 纪实表现

民俗摄影中的纪实手法是对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记录方法,它对事象不作过多的技术处理。例如摄影家陈锦把诸如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悬棺、川剧中的“变脸”、川内民居、康巴风光等四川地域性的物态化的文化景观尽情收入自己的镜头之内,描绘了巴蜀文化的风俗画卷。

三、结语

随着生活习俗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民俗文化正在越来越快地消亡,用照相机及时记录这些民族文化珍贵的形象遗产,也是今天的民俗摄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文化遗产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只是往往容易被忽略而已。民俗摄影对民俗活动进行拍摄,为民俗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图片资料。民俗摄影既是民俗学、社会学的组成部分,又与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相联系,有极强的学科边沿性。民俗摄影作为一个摄影门类,涵盖和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丰富多彩。在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及跨学科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的今天,将民俗摄影纳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野,用文化研究的各种新的理论方法来加以研究已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拍摄民俗摄影除了要求拍摄者具有民俗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以外,还要求熟悉民俗摄影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有敏锐的目光。民俗摄影者不仅是一位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摄影技术进行创作的摄影家,还应具备研究民俗的能力,即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并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在拍摄民俗画面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和了解,实地调研,用文字记录一些风土习俗的由来和特性,使照片具有传播和保存价值。

>>>下页带来更多的艺术专业硕士论文5000字

艺术专业硕士论文5000字篇2

浅论园林景观中的地面设计

园林景观中的地面设计,是园林空间界面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地”体现不同的空间使用特性。它的存在构成了园林道路中组织空间、引导浏览、交通联系、散步休息及园林风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空间立面视域符号的日益超越,人们很自然对地面另眼相看,符号处理也开始转向地面化。因此我们不能轻视地面铺装的色彩、材料、质感、造型等因素,要使园林中的城市广场、公园、小区、庭园等不同场所结合其相应的环境、文化等要素,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一、地面设计中的色彩表现

1.色彩表现中的作用及情感

色彩是环境主要的造景要素,是心灵表现的一种手段,它能把风景强烈地诉诸于情感,从而作用于人的心理。因此在园林造景中,对色彩的运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地面铺装的色彩更应该和植物、山水、建筑等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设计。如果场地的地面色彩简单,可通过线与形的变化来丰富空间的特征。

地面铺装的色彩一般是衬托风景的背景,或者说是底色,人和风景才是主体,当然特殊情况除外。地面铺装的色彩须沉着,色彩的选择应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色彩应稳重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一般认为,暖色调表现热烈、兴奋的情绪;冷色调表现幽雅、宁静、开朗、明快,给人以清新愉快之感;灰暗色调表现忧郁、沉闷。因此在铺地设计中,应有意识地利用色彩的变化,来丰富和加强空间的气氛。

2.地面设计中的色彩调和

色彩的调和要注意同一色调、近似色调和对比色调的配色、配合。比如,公园的铺装,有混凝土铺装、块石铺装碎石和卵石铺装等,此时各式各样的东西同时存在,如果忽视色调的调和,将会大大破坏园林的统一感。比如,在同一色调内,利用明度和色度的变化来达到色彩的调和,这时就容易达到沉静的个性和气氛。如果环境色调令人感到单调乏味,那么地面铺装可以变化。近似色调配合,在配色时要注意在近似色调之间决定主色调和从属的色调,两者不能同等对待。如果使用的色调增加了,则应减少造型要素的数量。对比色调的配色是由互补色组成的,由于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都会产生强烈的紧张感,因此对比色调在设计时应谨慎运用。

尽管庭园能够提供最理想的隐秘空间,但如果它的四面被高墙围住,也会因缺少光线而显得昏暗,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使用能够反射园内光线的浅色调地面,大片的地砖显得光线充足。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要避免使用彩色铺地,因为彩色地面时间长常常会褪色。铺地必须能为任何活动提供一个淡雅的背景,而不应喧宾夺主,过于突出。

二、地面铺装中的材料

1.软铺装

园林地面铺装的软材料运用种类较少。低矮的植物既可增强地面空间感,也可改善夏季地面过热的小气候条件。庭园、花园中的地面铺装经常用树皮铺设,这样的林中小径、自然的花园小路都给人一种静谧感,同时树皮本身又与自然环境非常和谐。枕木也可以用来铺地,但要注意,选用的枕木一定要清洁干净。枕木厚重修长,给人力量的感觉,与滋长叶植物和浅色调的沙砾地面相配效果很好。

2.硬铺装

材料的特征及使用的场合也要求结合园林的环境与功能。在园林地面铺装中,不同的硬材料通过精心推敲的形式、图案、色彩和起伏,可以获得丰富的环境景观,提高空间的质量。常用的天然材料有石板、乱石、块(条)石、碎大理石片、卵石等。人工材料有混凝土砖、水磨石、斩假石、瓦、沥青混凝土、青砖大方砖、水泥预制块等。

在较小的范围里,可以考虑方形的花岗石。由于体积小,花岗石可以用来铺装庭园、广场、公园中所需的各种图形。这种石料唯一不足之处就是用它们铺出的表面高低不平,所以不能用它们拼铺座椅区或用餐区的桌面或椅面。鹅卵石是是理想的铺地材料,可以松散地铺在地面上,或嵌在水泥沙浆里。使用这两种方法的关键在于,鹅卵石的放置位置要巧妙,不要让泥土或沙浆露出来。同样,鹅卵石铺装的表面也是高低不平的,但却很有质感。地砖是最有用的铺装材料,各生产商现在能生产出各种颜色的防霜冻地砖。地砖可以有效地将庭园与风格相近的住宅或围墙衔接起来,此外,它柔和的色彩也极易与庭园中的植物相融合。地砖还可以用在露台、凳子以及其他固定装置上,以保证整个庭园风格的一致性。

三、地面铺装的质感

铺装的美,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材料质感的美。一般铺地材料以粗糙、坚固、浑厚者为佳。

1.质感的表现,须尽量发挥材料本身所固有的美,以体现出花岗石的粗犷、鹅卵石的圆润、青石板的大方等不同铺地材料的美感。

2.质感与环境和距离有着密切的关系。铺装的好坏不只是看材料的好坏,而是决定于它是否与环境相协调。

3.质感调和的方法,要考虑统一调和、相似调和及对比调和。

4.铺地的拼缝,在质感上要粗糙、刚健,以产生一种较强的力感。而砌缝明显,则易产生漂亮整洁的质感,使人感到雅致而愉快。

5.质感变化要与色彩变化均衡相称。如果色彩变化多,质感变化就要少一些。如果色彩、纹样均十分丰富,则材料的质感要比较简单。

环境、色彩、图案以及植物在增添庭园气氛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实际上,我们选择使用的各种铺地材料,对我们欣赏园林以及在园中的活动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平滑的铺地会使我们加快脚步,而粗糙的铺地则会使我们的脚步放慢,沙砾和碎石路面则更会使我们动作放缓。高低不平的鹅卵石地面使你小心翼翼,而光滑的巨石则令你望而却步。选择不同的铺地会对人们的行为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在狭小的前庭园,没有安排停车位,而是选择用铺地、植物和巨大光滑圆石来点缀。它们方便打理,经久耐用,而且圆石的雕塑效果与冬青绿篱刚好相配。

四、地面铺装的图案纹样

在景观营建中,铺装的地面以它多种多样的形态、纹样来衬托和美化环境,增加园林的景色。纹样起着装饰路面的作用,而铺地纹样因场所的不同又各有变化。一些用砖铺成直线或平行线的路面,可达到增强地面设计的效果。通常,与视线相垂直的直线可以增强空间的方向感,而那些横向通过视线的直线则会增强空间的开阔感。另外,一些基于平行的形式(如住宅楼板)和一些成一条直线铺装的砖或瓷砖,会使地面产生伸长或缩短的透视效果。

其他一些形式会产生更强的静态感。比如,正方形、圆形和六边形等规则、对称的形状都不会引起运动感,而会形成宁静的氛围,适合铺装一些休闲区域。同心圆那样的图案通常是以一些砖头、鹅卵石等小而规则的铺装材料组成,把这些材料布置在地面或广场中央会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表现纹样的方法有块料拼花、镶嵌、划成线痕、滚花、用刷子刷、做成凹线等。要时刻注意铺地对空间效果的影响。地砖在庭园中横向交错铺装将使庭园显得宽敞,增加空间感;而用同样的材料在庭园里纵向铺装,则会出现相反的效果,令庭园变得狭长。无论使用什么材料,这个特点都会十分明显,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五、地面铺装的尺度、光影效果

1.尺度

路面砌块的大小,拼缝的设计,色彩和质感等,都与场地的尺度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大场地的质感可粗些,纹样不宜过细。而小场地质感不宜过粗,纹样也可以细些。为不同场所中不同的地面选择合适的铺地砖,就和在两个邻近的区域间适当地运用对比和协调一样重要。大的石板铺装在面积小的区域里会显得比实际尺寸大,在一个小区域中运用过多的装饰材料也会使区域显得凌乱不堪。

2.光影效果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早已利用不同色彩的石片、卵石等按不同方向排列,使其在阳光照射下,产生富有变化的阴影,使纹样更加突出。在现代的新园林中,多用混凝土砖铺地,为了增加路面的装饰性,将砖的表面做成不同方向的条纹,同样能产生很好的光影效果。这种方法在园林铺地中的应用,不需要增加材料,工艺过程简单,还能减小路面的反光强度,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白色或浅色调的碎石地面效果极好,尤其是用在毗邻地下室光线较暗的低地庭园,可以用它铺装整个庭园,配上花草和石板路面,也可以与其他材料混用,形成对照,相互映衬。例如,用黑色地砖或深色铺地与之相配,形成反差,效果极佳。

六、地面铺装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1.地面铺装与周围环境协调

地面铺装是园林景观营建的一部分,其色彩造型纹样等因素要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达到园林设计的统一。

2.地面铺装与文化主题的一致性

“文化”大而言之是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园林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把自然人化和把人自然化。园林文化包括创造景观和创造生活,而地面铺装设计也应是园林文化的一方面体现,因此地面铺装就其选材、图案、质感等要素,都要考虑到与园林整体文化主题相呼应,使之统一、完美、和谐。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园林的发展,园林中地面铺装所选用材料种类、质感的变化和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就要求广大的园林设计者在选材、造型、纹样等过程中既不故步自封,不怀疑和排斥新事物的使用和推广,也不盲目追新求奇,铺张浪费。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眼光,勇于推陈出新,探索和尝试事物的使用,为园林事业的百花齐放贡献一份力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