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音乐学论文参考范例

音乐学论文参考范例

时间:2023-11-30 06:24:01

相关推荐

音乐学论文参考范例

音乐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在舒缓人们的心情,陶冶人们的情操方面都具有很好的积极作用。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学论文参考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音乐学论文参考范例篇1

浅谈由《大宅门》里京剧音乐所产生的意义与启发

在剧中赵季平采用京剧为基础来进行配乐创作。仔细观察他的作品我们能发现,他特别善于发掘剧中的民族元素来贴近剧作剧情,并且不单局限于只运用传统手法,又糅杂了很多现代的音乐风格,例如运用了京剧交响乐,京剧节奏配合剧情等等。

一、《大宅门》中的京剧音乐元素

京剧曲牌是京剧音乐中一个重要元素,在整个《大宅门》配乐中,用了很多京剧的曲牌唱段来彰显人物的性格,比如白景琦经常唱的《挑滑车》,展现出男主角豪迈的个性,白玉婷与照片结婚时出现的《柳青娘》,表现了白玉婷单恋的相思之苦,还有《双怕婆》、《战太平》等等曲牌,这些后来都成为了剧中人物的一张名片,把人物的特点用京剧的手法诉说给观众。

片中根据剧情变化,配乐锣鼓经也不停变换,例如四击头,这种京剧音乐里最重要的一种亮身段的锣鼓经被普遍的插入剧中重要人物出现的场景中。根据剧情变化的还有乐器的不同使用,比如板鼓,这个乐队中的领奏乐器此刻也起到了引导剧情的作用。其他的还有铙钹、木鱼、唢呐等等也都有各自不同的伴奏效果。

二、以《大宅门》主题曲为例来解释现代京歌的意义

《大宅门》的片尾曲是本片最为人熟知的一首歌。普通大众平时生活中很少会接触京剧,但这首京歌一经推出就受到普遍欢迎,也因为朗朗上口,有京剧的传统和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性而让人们喜欢。此曲不同于我们以往常说的京剧,是结合了现代配器、唱法等一系列改良后的京味歌曲。

本曲为a b a的曲式呈现给大家。在曲首以一连串的板鼓开始,速度为58,曲子在这部分显得深沉大气,主要用京剧乐器京胡来伴奏,低音提琴铺底,唱法上引用了京剧的拖腔,间奏用锣鼓经代替。

这首京歌巧妙的将中西的音乐风格融合在一起,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京剧,但是却具有基本的京剧音乐元素,京剧的几大配器:京胡、锣鼓、铙钹等一应俱全,甚至在其中还有过门的锣鼓经,像这种京歌的曲子还有很多,例如《唱脸谱》、《卜算子咏梅》、《十五的月亮》等,这些歌曲大多采用流行歌曲的旋律感、京剧的唱腔配器等,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感。所以大力发展京歌也是有利于吸引那些听惯流行歌曲的年轻人,让他们也能有意无意了解到传统音乐的魅力。时至今日,传统音乐的艺术价值日趋显现出来,而我们对于传统艺术的发掘还远没有达到应该与之匹配的高度。以昆曲为例,昆曲兴于魏良辅等人的创新,也衰于后日唱法与表现力的落后。所以传统音乐要与时代同步,获得大众的认可,这样才能获得更健康更久远的发展,而现代京歌艺术无疑是走在京剧艺术的前列。

三、赵季平配乐的作曲思维

陕北是赵季平最初的创作宝地,在与张艺谋合作《黄土地》时,他还到安塞找到了农民歌手贺玉堂。其中的安塞腰鼓表达了他对于那片土地的熟悉与热爱。

赵季平说过他创作的思维就是要打破常规,要在配器、旋律、音色等各个方面都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拍摄《红高粱》时,赵季平打破常规地运用几十个唢呐、几只笙等一齐演奏,随着姜文的一声高喊,猛地就把大西北那种人们对生命的呼喊表现出来。这中间,赵季平采用了数种声腔的唱法,曲调也运用了打夯歌的素材,恰好表达了陕北百姓爽朗的个性。

说到《好汉歌》,其创作过程也有一些传奇色彩,因为需要表现出一百多个好汉行侠仗义狂放不羁的性格,所以赵季平经过苦思冥想,灵感闪现出自己熟悉的山东民歌旋律,再加上当地的方言,最后结合了《锯大缸》这个当地小调,使得本土味道更浓。随后这首歌曲伴着《水浒传》红遍了大江南北。包括《秋菊打官司》结合了碗碗腔等,赵季平找来了各种民间艺人与民间歌手在片中做了各种大胆的创新,也为他的创作之路锦上添花。

除此之外,他在所配乐器上也是别具一格,例如埙、唢呐、南音八、排箫、腰鼓等,可以说只要能想到的创作手法他都会尝试去用一用。这反映出赵季平对各种艺术乐器的包容,包括对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准把握不拘一格,也能看出他对传统艺术不光秉承着继承的思想,还做了很多发展改进的工作,为我国本土传统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这才是未来发展民间戏曲艺术的源泉。

四、以《大宅门》为例来阐述电视剧音乐的发展

在建国初期出现了我国最初一批电视剧,但到了文革时期这个刚刚萌芽的艺术形式毁坏殆尽。一直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受到国外影响,创作出国内第一批真正意义的电视剧,例如《蝴蝶泉边》《女儿情》等。进入九十年代,我国在经过十几年经济发展后,电视剧艺术也日趋完善,《你快回来》、《问情》、《千万次的问》等电视剧配乐都曾引起很大的反响。

到现在进入21世纪,我国已经有了电视剧创作的土壤,但不得不说的是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一般来说,好的音乐可以带着观众进入剧情,甚至可以超出电视剧本身的价值。虽然现在各种电视剧音乐很多但很多作品的质量还是显得粗制滥造。例如《士兵突击》等电视剧配乐都涉嫌抄袭日本欧美的音乐甚至还有的直接采用国外网游的游戏背景音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原因也不是唯一的。首先,照搬其他影视或者游戏音乐有成本上的考虑。其次,国内的音乐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包括观众对原创电视剧音乐的需求和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失去了观众市场,也很难激起音乐人创作的热情。最后,我们国家对于作品版权的维护意识还不足,这也极大的伤害了原创音乐的发展。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性就是我们自己音乐的民族性,像《大宅门》这种电视剧用上民族的传统的东西,例如《水浒传》、《乔家大院》等这些电视剧都很好的发扬了这种精神,所以中国的电视剧音乐有原创的基础和底蕴,对于欧美等国的现代配乐我们可以求同存异的吸收,对于本土的优势也该大力的弘扬。音画的统一是一部好的电视剧所必须要的条件,作曲家对于影片的画面要有一种条件反射,像赵季平在创作时,是从剧本阶段就跟随影片进行创作,这样才能完全的把音乐融入剧情,更重要的是也应该有自己本土的民间音乐的基础,因为我们所接触大部分影片还都是写我们这个环境内发生的事情,甚至有很多好的电视剧没有好的民族性的配乐创作来跟进,再照搬其他音乐塞入其中,观众观影时就会觉得突兀生硬,所以创作也应该符合其环境。平时多多接触这些生活化的东西,在创作的时候也才能做到潜移默化。

所以现如今我国的电视剧音乐还有待于完善,这种完善不只是量的积累而是质的提高,像赵季平这样的作曲家在我们现代的电视剧音乐创作和未来的发展中更显得弥足珍贵,他的创作思维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无形财富。

>>>下页带来更多的音乐学论文参考范例

音乐学论文参考范例篇2

浅谈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环境和问题

一、前言

南本是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龙潭乡一个全部为傣族居民的村民小组,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人民勤劳、善良,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作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的南本,南本傣族传统音乐是被需要的。南本寨子就是典型的乡土社会,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很长时间里,南本寨子是依靠传统农业的小农经济,在经济上每个农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完全可以关门自给。也正因为依靠种地谋生,自然是人们唯一能够依赖的对象。为了上天能够有好天气,人们崇拜、祈求;为了娱神,音乐成了他们最好的工具。就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南本傣族传统音乐得以保留下来。

南本傣族传统音乐的传承除了受到自身产生的环境影响,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首先南本傣族传统音乐生存在以依赖自然发展的小农经济为生活基础的南本乡土社会。其次是南本傣族传统音乐处在南本着这个相对封闭的村落中,在南本傣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受到影响。随着社会的整体的发展,南本的文化环境开始变得开放、多元化,很多外来文化逐渐介入,给南本傣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最后,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作为“活态”的传统文化,主要靠传承人或者传承主体进行保护和传承。因此,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人作为南本傣族传统音乐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者,所经历的自身的意识形态、行为模式和生境的变迁也影响着傣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二、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环境的变迁

生境变化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和驱动力[2]。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的变化无疑都对南本带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影响,而其所经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生活方式多样化发展

90年代以前,波叶法老人(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人)等傣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家庭的经济收入与整个南本寨子村民一样,主要来源于种植和出售农作物、经济作物,而且多数时候都只是能够自给自足。那时,南本寨子基本依靠传统农业生活,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收入水平偏低,为了能够保证基本的收成,因此人们对自然十分依赖。祭神和娱神成了人们能够获得好收成的方法和途径,这时具有傣族传统音乐技能的传承人就派上了用场。那时,传统文化传承人大多可靠拥有一技之长为生,寨子里需要表演时,虽然不收费,但是寨中还是会给一定的慰问金,能给家庭带来除了农业以外的经济收入,但是随着历史进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情况发生了改变,现阶段想仅靠一技之长来谋求生存和发展显然已经是非常不现实的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使得以前靠祈求获得收成的愿望变得容易实现。现在,要想有良好的收成,只需要运用各种生产设备、化肥就可以实现,人们不再需要祭天祈求,傣族传统音乐也慢慢的失去了其作用。加上,年轻人们纷纷走出寨子,进入城市读书和工作。只要有机会年轻人都倾向于在城市里安家,随着老一辈一天天老去,南本傣族传统音乐将面临失去重要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的问题。

由此可见,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人赖以生存的技艺,因适应不了时代的改变或选择,无法再传承甚至无需再传承下去。即使是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的后代也选择了其他的生活方式,不再依靠其父辈曾引以自豪的技艺来谋求生存。

(二)村寨文化边界逐渐消解,多元文化加剧碰撞

除了傣族传统音乐传承人家庭本身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也是瞬息万变。无论是政治风云还是变革革新都与文化传承人的命运休戚相关。传统文化传承人身在变幻莫测的世界和国家需要的广阔背景中,生境的变化虽然是存在于国家的宏观层面,但是却也是实在的,看似遥远却也跟传承人息息相关开放的发展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生境,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多元文化介入使南本傣族人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科技的介入让南本傣族人民生活变得简单便利;交通的便利让南本傣族人民的生活出现了新的谋生方式;现在的南本,已经在慢慢的改变其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的特征,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随着汉文化的广泛传播对南本傣族的行为有着相当的同化力量,南本傣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傣族传统音乐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境。

(三)民众主观意识改变,传承主动性弱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活态的传承体,一方面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定的承载者和传递者;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传承者在某些特定的时间空间以及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创新或者抛弃他们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因此,传承人的主观选择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两种传承方式: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主动接受主要表现为,传承人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有着特别的偏好,出于某种原因对传统技艺真心喜欢和愿意继承父母的传统。被动接受则主要是因为外界原因而被动学习传统技艺,可能是为了继承家族传统,父母硬性传授,而自己并不愿意等原因。

老一辈的艺人们,从小目睹师傅们走村串寨为人们表演,能够谋生的同时,得到人们崇高的敬意,在村子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老一辈从心里觉得会一门传统技艺真的是值得骄傲的事,所以他们发自内心愿意去学习传统技艺,并且会积极去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但随着老人们渐渐老去,他们大部分处于体弱多病、年老无力的艰难状况,无法再参与寨子里大小事务,社会地位自然大不如前,更别说利用自身技能谋生。而寨子里的年轻人自然看在眼里,更不愿意学习传统技艺了。

可见,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和生存环境面临着种种的变化,无论是傣族传统音乐传承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变、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介入还是人们对传统傣族文化的意识变化,都影响着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三、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日益进步,南本从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村寨,发展变得开放、多元,在这过程中南本不断接受新的文化元素的进入,把外来文化不断融入到本民族的文化生活中,南本傣族人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各方面正在发生着变化。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作为南本傣族传统文化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传承环境发生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传承主体自身意识的变化给南本傣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传承人生活困顿,传承后继乏人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凭着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意识,靠着他们聪明才智和刻苦钻研,用了几十年的刻苦学习、摸索和积累,才逐步形成了民族文传统化的系统体系。他们掌握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民间手工技艺,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等方式一代代的传承、延续和发展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来自民间,一代代的被传承下来。在南本像波叶法老人一样的老艺人本来数量就不多,年龄都在70岁以上,身体或多或少都患有疾病,随时都可能离开人世,传统技艺也随时面临着失传的可能。但是由于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愿意学习南本傣族传统音乐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更是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如此古老的音乐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可以靠技艺,尤其是说唱技艺生活得很好的艺人已经很难再养家糊口,所以很多传承人不得不放弃传统技艺,转而从事其他行业,慢慢的失去了传承的基本条件,从而导致了很多传统技艺没人传承,出现后继乏力,难以为继的情况。因此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目前面临最主要的的问题就是缺少传承人。

(二)政策保护措施具体实施不到位

相较于强势文化、主流文化和中心文化而言,民族传统文化大部分都来自民间,只是一种相对弱势的、民间的、边缘的文化,有很多并没有被大众所知道,是属于小众所有的,在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上缺乏优势。民族传统文化在强势文化、主流文化面前,只能形单影只的艰难前行,但是民族传统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应得到保护和传承,而且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和活态性特征,应该是更全面和系统的保护。但是正如6月2日,前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所说“初步查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共近87万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而且遗产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也各不相同,能够被国家计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只是少数,剩下的难免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即使现在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 、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但是还是有很多地处偏僻、无人问津的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没有被发现从而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在南本寨子里,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只有波叶法老人,也有专业人员到村里对傣族传统音乐的演奏、歌曲进行了记录、采集、保存,但是也仅限于变成书面的保护,之后再没有其他保护措施。就连根据相关规定,每年约3000元的补贴,也从未拿到过。其他的传承人也把自家流传下来的乐器放在村里的文化展览室中,可是却得不到来自政府的任何形式的帮助和扶持,这大大打击了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人的积极性。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授予的 20位民间工艺大师和 600位民间工艺家中,不少人因美国提供优厚条件而移居美国,反映出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面临的现实情况。[4]国家在政策实施中的忽视和放松,严重影响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

广大人民群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者。保护传统文化的工作,倘若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无论规划多么美好的蓝图,都只能是政府和官员们的一己之愿。所以,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就不仅仅是某些部门、某些个人的事,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且是常抓不懈的大事,这件大事应当成为全民的共识、全民自觉自愿的行动。

但是放眼全国,民族传统文化多处于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地处偏远,当地教育意识也相对落后。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在的地区,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偏低,对文化价值的认识以及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自身存在价值都缺乏清楚的认识。从而,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主动性,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和被生活所迫的心态才会去传承传统文化,绝非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人生。从当前的普遍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传统文化传承人,但凡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改善其现有的生存状态,他们首先会选择的就是放弃传统的技艺转而从事其他行业。

南本傣族群众因为家庭、生活原因,并没有把当地的傣族传统音乐看做一种宝贵的遗产,而是把它们看做一种生活的技艺,当人们的生活需要它时,就对它充满了重视。反之,当生活条件变好,能够找到其他更容易挣钱养家的方法,不需要在靠技艺养家时,南本傣族人民就忽略掉南本傣族传统音乐的本身价值,人们对这些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就会慢慢变淡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需要通过传承人代代相传,如果民众意识薄弱,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都会受到巨大阻碍。因此,南本傣族传统音乐想要得到长远的、持续的传承,就应该考虑重塑和提升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传承人在南本当地以及整个社会地位的问题。

总之,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华夏儿女创造了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华文化,留下了灿烂辉煌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感情要素和文化意识,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现状、文化理念和民风民俗。南本傣族传统音乐作为南本傣族传统文化的其中部分,体现了南本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认真分析和总结南本傣族传统音乐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南本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