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巩固脱贫新进展心得体会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七篇)

巩固脱贫新进展心得体会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七篇)

时间:2024-03-11 23:36:41

相关推荐

巩固脱贫新进展心得体会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七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推荐巩固脱贫新进展心得体会一

(一)巩固深化工作扎实推进。能够按照区委区委实施意见,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学习方案、学习计划,认真安排部署各项工作,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全区深入开展“亮身份、当先锋”活动,通过党员配戴党徽、亮明身份、做出承诺等具体措施,全区党员干部党性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提升。×组织编印了《×事处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学习资料汇编》,印发给办事处所属党员。×召开“20**年党建、志愿者总结表彰暨工作部署会”,表彰先进基层先进支部、党员,充分调动了辖区党员和志愿者的先进性和积极性。×在“固定组织生活日”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活动,让大家都走上讲台,提升学习效果。×社区实行党员挂牌上岗制度。×社区在党员大会上为46位党员代表现场佩戴党徽。×公司全体党员一直坚持佩戴“共产党员胸牌”上岗,亮明身份,自觉接受监督,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组织生活形式不断创新。区属各党(工)委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固定组织生活日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积极利用已建成的区级示范性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组织党员开展党内组织生活的同时,充分利用辖区各类资源,着力打造了×个不同类型的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为丰富辖区党员组织生活形式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以来,已有×余个基层党组织,×余名党员到区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开展学习教育。×依托办事处党员服务中心建成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依托“×展馆”建成红色型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依托×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建立公益型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科技园依托园区资源建成科技型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公司依托物流园区食品加工基地建立公益型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

(三)“大党委”建设不断深化。近年来,各办事处党工委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通过优化组织构架、强化区域联动、拓展服务平台,建立完善了协调议事、联席会议、共驻共建和联抓联管机制,构建了“事务共商、资源共享、建设共管、成效共评”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10月底前,全区所有办事处和社区分别实现了“大工党委”和“大党委”全覆盖。×社区推行了“1+n”共建模式,与市文化宫、×小学、×珠宝等×家驻社区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明确了承诺事项,实现了资源共享。×社区打造“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把辖区内家政、理发、餐饮等×家商业服务网点纳入服务圈,为辖区居民提供安全、优质、快捷得服务。×社区组织×医院、市五中、×银行等单位在职党员,宣传家庭美德与防诈骗知识,开展免费义诊,赠送常用药品、组织文艺汇演等活动,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示范点建设亮点纷呈。按照《关于在“×党建计划”巩固提升年实施×党建工程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办事处进一步加大对示范点建设的投入力度,累计投入300余万元对确定的党建示范点实施了再提升,目前,×社区、×社区、×社区、×社区、×社区、×社区、×社区、心理咨询师协会、×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已改造提升完毕,×社区、×社区等改造提升工作正扎实有序推进。×依托区位优势建立×商圈党群服务中心,服务企业、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社区打造的以“×帮客驿站”和“×服务联盟”为支撑的“1+1+1”联动便民服务平台。×社区创新党建特色品牌,打造“心灵社工”“阳光e家”特色服务。×社区推行的“七彩党建”服务模式。×二小建立“功能型党小组”,使党建工作与教学得到融合。

(五)基层基础建设持续加强。今年以来,在抓基层打基础上持续用力,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造提升社区服务环境,强化党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克服各种困难,经多方协调为×社区落实500余平方的新办公用房,并高标准进行打造,使往日的后进变成了示范社区。×投资×万余元在×社区建立×个“党群联络点”,将联络点标识牌、指引牌、服务职责、服务承诺统一规划上墙,做到服务制度明确、服务流程清晰,便于居民反映问题。天津办×社区建设特色党建活动室,打造“阳光墙”“笑脸墙”“文化墙”“风貌墙”,展示党员群众活动风采。×办×社区打造党建文化长廊,对党员活动室等党建阵地进行提升改造,为党员活动开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一)党建阵地建设不规范。部分基层党组织未见党建宣传内容及相关制度,办公环境较差,社区内物品摆放比较凌乱,党建活动阵地无法满足党员群众需求。

(二)示范点建设推进不平衡。大多社区党建示范点推进比较扎实,但“两新”组织、机关、学校示范点推进较为不力,成效不明显。

(三)“大党委”建设需进一步深化。有的单位只与辖区单位签订了共驻共建协议,但社区“大党委”会议和党建联席会议没有按时召开,共驻共建活动开展不经常;有的社区只有在职党员进社区介绍信,到社区开展服务活动较少,记录不完善。

(四)“三会一课”落实不到位。部分基层组织存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不严格,会议记录不规范,内容混淆的问题;有的没有使用区委组织部统一配发的记录本;有的会议记录大部分是学习,缺少研究党建工作记录。

(五)党费收缴、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有的单位未按照区委组织部统一印制的党费收缴记录本进行记录;有的党费没有按月收缴,大多是按季度收缴;有的党费公示记录未留存。

(六)党员发展、处置程序不规范。党员培养发展记录不规范,有的接收预备党员没有严格按照票决方式进行;有的预备党员考察鉴定表、入党志愿书等记录存在未按期填写、记录不规范得现象,有的处置不合格党员资料留存不完善。

(七)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到位。有的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会没有按时召开,“组织生活会”误写成“民主生活会”;有的“固定组织生活日”、民主评议党员、党员教育培训等工作,记录过于简单,缺少图文资料。×

(八)基层党组织换届程序不规范。有的基层党组织未按时换届,有的换届程序不规范,资料留存不完善,特别是机关党组织、学校党组织和“两新”党组织。

(九)两新台账更新不及时。有的单位“两新”组织台账更新不及时,企业关闭或注销没有及时记录;“两新”党建指导员电话记录不规范;有的“两新”党指导员不知道有此项工作,作用发挥不到位。

(十)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有的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者更换频繁,接手时间短,党务工作不熟练,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机关党组织和“两新”组织大多没有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党务干事往往身兼数职,抓党建的时间、精力有限,影响了党建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一)强化工作落实。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时刻把抓基层党建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大力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制度,开展好“固定组织生活日”和开放式组织生活,扎实推进党建示范点建设,建强队伍、夯实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细化整改台账。以此次督导考核为契机,认真梳理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细化整改措施,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对象、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坚持以上率下,深入到问题突出的党支部,通过解剖麻雀,研究对策出真招,切实将基层党建各项工作抓在实处,抓出成效。由于时间有限,对于本次督导没有涉及到的地方,也要结合自身实际,举一反三、严格查摆问题、积极主动认领,切实把问题找全找准找实,认真整改,确保督导考核工作取得实效。

(三)抓好教育培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关键是要执行好、落实好党建工作各项任务,党务工作者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依托全区各远程教育站点、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党建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持续加大对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各党(工)委要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整体水平。

(四)严格考核问责。结合党建考核各项要求在组织好年中、年底党建考核工作的同时,突出问题导向,深入基层沉到一线,做好平时对基层党建重点工作的抽查督导,层层传导压力,形成责任指导,以问题整改促作风转变,以调研督导促工作落实,通过相互交流、抽查回访等方式把亮点显出来,把短板补起来。

推荐巩固脱贫新进展心得体会二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用三年时间集中攻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三区三州”为重点,以补齐教育短板为突破口,以解决瓶颈制约为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超常规举措,推动教育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进一步向“三区三州”倾斜,切实打好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战。

2.工作目标。到,“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保障各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全部资助,保障贫困家庭孩子都可以上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更多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接受更好更高层次教育,都有机会通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实现家庭脱贫,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能力显著增强。

1.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教育人口底数台账。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教育人口信息比对工作协调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每年春季、秋季学期进行建档立卡贫困教育人口信息比对,精准定位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为精准实施教育扶贫政策、精准投放教育扶贫资金提供依据。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教育和资助状况年度报告制度,有关结果作为监测各地教育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2.建立教育扶贫基本情况台账。以县为单位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统计数据台账,摸清现状和需求,测算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教师队伍、学生资助等方面缺口,完善各类教育扶贫项目储备库。建立教育扶贫财政投入年度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各地财政教育扶贫相关经费安排情况。

3.建立教育扶贫工作推进台账。将“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部纳入工作台账。把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携手奔小康等工作纳入台账化管理,开发教育扶贫地图,多种方式掌握“三区三州”教育对口支援动态。

1.保障义务教育。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着力解决“三区三州”义务教育“乡村弱、城镇挤”问题。优化学校布局,强化义务教育投入,加大对“三区三州”倾斜支持力度。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优先支持“三区三州”,确保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如期达到“20条底线要求”。加强“三区三州”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不断扩大地方试点范围。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提高巩固水平的通知》,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因地因人施策,对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困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全过程帮扶和管理,防止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

2.发展学前教育。省级统筹学前教育资金向“三区三州”倾斜,实施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鼓励在“三区三州”实施“幼有所育”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园,支持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或设分园,完善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解放农村劳动力。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配足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加大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小学转岗教师的培训力度。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入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把“三区三州”尚未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地区作为攻坚的重中之重。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普通高中改造计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等优先支持“三区三州”扩大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推动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减少超大规模学校。各地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善普通高中生均拨款制度和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积极化解“三区三州”普通高中债务,制定债务偿还计划。

4.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省级统筹职业教育资金,支持“三区三州”每个地级市(州、盟)建设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在“三区三州”率先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管理平台,全面落实东西职业院校协作全覆盖行动、东西协作中职招生兜底行动、职业院校参与东西劳务协作等三大任务。为就读职业学校的“三区三州”贫困家庭学生,开辟招生绿色通道,优先招生,优先选择专业,优先安排在校企合作程度较深的订单定向培训班或企业冠名班,优先落实助学政策,优先安排实习,优先推荐就业。广泛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脱贫举措与技能培训的精准对接。

5.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继续加大国培计划、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政策对“三区三州”的支持力度,资助教师开展学历继续教育能力提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落实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指导“三区三州”所在省份用好中央奖补政策,逐步提高补助标准,自主扩大实施范围,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加大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倾斜力度,优先向“三区三州”选派急需的优秀支教教师,缓解“三区三州”师资紧缺、优秀教师不足的矛盾,提高当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6.实施好“三区三州”现有免费教育政策。全面落实西藏教育“三包”政策,支持新疆南疆四地州免费教育政策。各相关省份要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审慎开展四省藏区及三州的免费教育政策。推广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

7.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学前教育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建立并实施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义务教育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普通高中免除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并实施国家助学金政策,高等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实施“奖助贷勤补免”及入学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资助方式,务必保障“三区三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学生资助政策。对通过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到东部地区省(市)接受中职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西部地区省(市)从财政扶贫资金中按照每生每年3000元左右的标准给予资助,东部地区省(市)从东西扶贫协作财政援助资金中按照不少于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用于学生的交通、住宿、课本教材、服装等方面费用。

8.加大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实施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少数民族预科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招生计划向“三区三州”倾斜。实施好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中南疆各民族实行同等教育优惠政策,面向南疆单列部分招生计划。实施定向西藏、新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工作。

1.组织开展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通过集中学习、“一对一”互帮互学等方式,加强“三区三州”基层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培训,帮助所有在职干部都能具备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工作的能力。结合“三区三州”旅游服务、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等需求,对不具备普通话沟通能力的青壮年农牧民进行专项培训,使其具有使用普通话进行基本沟通交流的能力。由驻村扶贫干部负责组织教师、返乡大学生等对村民集中开展普通话专项学习培训,在每个行政村举办“人人通”推普脱贫培训班,带动推普工作进村、入户、到人。

2.同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与普通话推广。结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统筹经费面向“三区三州”青壮年农牧民提供更加精准的公益性培训,把普通话推广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重点支持少数民族学习掌握使用普通话,显著提高应用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职业技术技能水平,解决因语言不通而无法就业创业脱贫的问题。

3.强化学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性作用。在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强化“三区三州”的学校校长和教师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努力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校使用环境。严把教师入口关,所有新进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等级。加大对现有双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力度,大力提高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普通话水平达到相应等级。

1.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中央相关教育转移支付存量资金优先保障、增量资金更多用于“三区三州”教育发展和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受教育的需要。“三区三州”所在省级政府要加强经费统筹,切实把教育扶贫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经费安排向“三区三州”倾斜。

2.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联合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三区三州”先行先试,引入政策性信贷资金,精准对接教育扶贫多元化融资需求。在甘肃省教育精准扶贫示范区探索开展金融助力教育脱贫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并适时在更大范围示范推广。探索金融助力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工作模式。

3.集聚“三区三州”教育对口支援力量。建立教育扶贫工作联盟,统筹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携手奔小康等方面帮扶力量,形成对口帮扶“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的合力。大力推进教育援藏、援疆、援青等工作,加强援受双方教育部门、各级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全领域对口帮扶。支持高水平大学对口支援“三区三州”高校。充分发挥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优势,对口帮扶“三区三州”广播电视大学改善办学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导支持各类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三区三州”教育扶贫工作。

1.落实各级政府责任。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工作台账,定期召开调度会,研究解决“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有关重大问题,统筹推进相关工作。省级政府承担“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加强统筹组织,制订实施工作方案。地市级政府加强协调指导,县级政府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落实各项具体政策和工作任务。

2.严格考核督查评估。把实施方案落实情况作为教育督导重点任务,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学状况、资助状况、就业状况为重点,对“三区三州”教育扶贫工作实施进展和成效进行监测评价。根据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总体安排,将“三区三州”教育扶贫工作成效作为重要内容,对落实不力的地区和单位进行问责。用好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机制。

3.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加大对“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宣传力度,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教育扶贫各项惠民、富民政策措施,宣传先进典型,推广经验做法,形成常态化宣传工作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多种形式关心支持“三区三州”教育扶贫工作。

推荐巩固脱贫新进展心得体会三

_县_镇_村贫困户共33户70人。脱贫攻坚以来,领导高度重视,_镇_村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通过不断努力,摸清贫困户底数,并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贫困家庭开“药方”、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四支队伍”引路等帮扶措施,让贫困群众逐渐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一、摸清实情,认清扶贫目标

_村位于_县最北端,与佳县、绥德相邻,距镇政府所在地0.5公里,“张岔”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属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共136户468人,党员18人,其中流动党员5人,贫困户33户70人。全村总土地面积2932亩,耕地面积936亩,截止目前,已脱贫21户48人。

_村是《舌尖上的中国ⅱ》手工空心挂面和央视《农民春晚》拍摄地,电影《赶牲灵》外景和《一把挂面》拍摄地,央视《外国人在中国》、央视《经济半小时》电商备战双十一、_电视台《我的纪录片》也在_村取景拍摄,也是_家庭工业密集区和_县空心挂面的主要生产基地。该村的主导产业是手工空心挂面。

二、突出党的建设,坚持思想引领

_村始终把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建设扶贫的首要任务和第一责任,依托“两学一做”常态化教育,不断增强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调动村三委的主动性、积极性,确保村各项工作运转有序。在县民政局的包扶引领下,投入14万维修党建活动室,完善办公室设施,购置办公设备,改善了_村“两委”的办公条件,巩固党组织活动阵地,为凝聚党员、服务群众提供有力保障。

三、真抓实干,打好脱贫攻坚长远战

(一)抓基础、增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_村支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组织村民修缮水毁道路、拓宽村内干道、实施美化亮化、修建停车场、整治道路边沟等工程,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二)抓卫生,促环境,整治村容村貌。_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积极开展家园清洁活动,实行党员分片区责任制,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增强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改变了村庄“污水乱泼、垃圾乱倒、柴草乱跺、家禽乱跑”的现象。

(三)抓生产,引项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村党支部充分利用“舌尖上中国”和《农民春晚》拍摄和热播所带来的广告效应,带领村民抢抓机遇,扩大挂面生产规模,通过党员示范带动、支部扶持帮做等方式,现发展到103户,形成了户户做挂面,人人谋创业的局面,为了解决销路和提高附加值,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外出考察,引进西贝等知名企业与本村农户签约包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新品种研发,现已试制出胡萝卜面、菠菜面、艾叶面、藜麦面等高端面种投放市场,大大提高了挂面生产增加值,增加了收益,形成了挂面产业高中低档全覆盖。成立了张世新手工挂面有限公司、金震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张世新手工空心挂面有限公司申办qs认证成功。_村也成为_镇的挂面生产密集区,挂面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_年全村产量达600吨,产值720万元,纯收入480万元,户均收入4-5万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6%。

(四)抓机遇,细规划,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利用该村是央视《农民春晚》拍摄地,电影《赶牲灵》外景和《一把挂面》拍摄地这一特有条件,转变发展思路,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思路,得到村民积极响应,现已着手发展“观光、体验、美食、民俗展”为一体,以手工挂面为主题的美丽乡村旅游产业,党支部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教育中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从长远增加农民的收入。20__年,村集体对接相关单位投资10万元,打造_塄村文化墙;投资50万打造乡村旅游接待点、挂面制作体验户等。

四、加强新民风建设,构建民主和谐新村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村把扶贫开发和宣传教育、基层党建、新民风建设相结合,使农户真正拥有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决策权、受益权。真正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发展相融互动,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根本改善,并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村民积极投身村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村民民主化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四支队伍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发挥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化矛盾于萌芽,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五、发展集体经济,争做“三变”亮点村庄

全方位、多形式宣传“三变”改革的意义和方法步骤,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争取群众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真心拥护和广泛参与改革,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20__年,该村完成了清产核资,成员鉴定,成立了_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发展集体经济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_村脱贫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我们深知,我们仍存在很多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有关部署要求,进一步创新机制,实行更科学更有效的扶贫举措。注重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各方支持与贫困村自身奋斗相结合,汇聚强大力量,努力啃下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合力同心打赢这场硬仗。

推荐巩固脱贫新进展心得体会四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发〔〕30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以超常力度、非常措施,深入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力实施八大工程20项行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着力从解决要素支撑“有没有”向能力提升“好不好”转变,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二)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做法,逐项分类调整优化现有帮扶政策,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把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作为稳定脱贫的新起点、全面小康的新亮点、乡村振兴的新支点,用脱贫攻坚的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振兴,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为我省如期实现“十四五”转型出雏型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目标任务。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五年过渡期。到2025年,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脱贫劳动力内生发展能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社会保障兜底能力和乡村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持续加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到2035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省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四)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适应目标任务变化,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兜底救助、投入保障和要素支撑类政策保持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产业就业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开发式帮扶政策调整优化、加大力度;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各部门根据中央政策,从我省实际出发,对照“四个不摘”要求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新政策出台前,原有政策一律不能退,力度不能减,确保政策连续性。

(五)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充分运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数据共享对接,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度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强化动态监测,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通过农户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等,跟踪监测其收支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情况,及时发现返贫风险,落实帮扶措施,实现动态清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六)建立完善精准施策分类帮扶机制。对有劳动能力的,以激发内生动力为主,针对性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加强技能培训,通过产业支持、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劳务补助和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支持勤劳致富,防止泛福利化倾向和政策养懒汉。对没有劳动能力的,针对性落实兜底保障政策,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推进移风易俗,防止因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和高额彩礼、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致贫返贫。

(七)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完善落实健康帮扶、慢病诊疗等支持政策,有效防范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建立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拓宽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方式,动态保障基本住房安全。巩固已有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成果,加强运维管护,解决好水源性、季节性缺水问题,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八)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聚焦全省1122个集中安置区、47.2万搬迁群众,以社会融入为目标,以产业就业为重点,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贯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过程。推动后续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支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提高组织外出就业精细化水平。提升完善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容升级,确保搬迁群众与迁入地群众共享公共服务资源。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完善以居委会为主体、群团自治组织为辅助、物业为保障的社区组织管理服务架构,派驻驻点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协助社区提升治理能力,促进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九)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省市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指导督促脱贫县落实管理主体责任,统筹乡镇、村及相关部门,抓好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权属部门或单位要明确管护责任,确保资产正常运转、保值增值。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确保持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确保所联结脱贫人口的权益和收益。底,全面摸清扶贫资产底数,完善动态监管台账,确保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十)集中支持一批重点帮扶县帮扶村。综合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财力水平、农民收入、巩固任务和城镇化率等因素,将全省117个县(市、区)分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整体推进县和重点帮扶县三大类,统筹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成效考核。脱贫地区可自主确定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省、市两级统筹资源,集中支持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县级要加大对重点帮扶村的支持力度。各级要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重点帮扶县、帮扶村定期开展监测评估。

(十一)健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领导联系帮扶、县际结对帮扶、企业合作帮扶、学校医院对口帮扶机制。实施民营企业“千企兴千村”行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依托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在市域内开展县际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结对帮销。加强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支持引导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基金会等单位,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开发和助医、助教、助学、助残等帮扶济困活动。

(十二)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着力抓好4.5万个产业扶贫项目后续运营,提升带动帮扶能力。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农产品五大出口(商贸)平台基地建设向重点帮扶县倾斜布局,建设一批“特”“优”种养基地。抓好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

(十三)着力抓好农产品产销衔接。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持续开展“五进九销”活动,举办脱贫地区消费帮扶产品对接承销展会。发挥线上线下专柜、专区、专馆平台作用,多渠道促进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消费市场,签订农产品互购协议,开拓省外消费目的地。提升41个脱贫县国家电商扶贫示范建设水平,开展直播带货、网上主题销售、鲜活农产品走出山西网上行等活动。加大冷链、物流、仓储、场租等销售流通环节支持力度。

(十四)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为重点、“三个人家”为抓手,依托红色文化、关隘文化、渡口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村镇,创新“旅游+”为主导的多产业融合,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帮扶能力强的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

(十五)稳步提升光伏产业帮扶实效。管好用好光伏扶贫5479座村级电站、53座集中电站,抓紧确权到村,抓好运维监管,建立大数据监测调度平台,规范完善公益岗位设置管理,确保发电效率高、后续运维好、收益分配准、监管主体实、稳定运行久,持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十四五”期间,全省光伏扶贫电站收益每年稳定在18亿元以上。

(十六)挖掘乡村特色产业潜力。把乡村工匠、非遗文化传承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范围,坚持以实操能力为导向、实用技能为重点,抓好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乡村特色建筑队伍,让“土专家”“乡创客”和能工巧匠在农村创业中发挥引领作用。

(十七)提升生态建设项目帮扶效益。全力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彩化财化行动。跟进落实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特色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相关政策,持续抓好新造林管护,引导脱贫劳动力参与绿化生态工程建设。大力提升干果经济林、林下经济、种苗花卉、森林康养等产业效益。到2025年,全省脱贫地区聘用生态护林员稳定在1.8万人左右。

(十八)实施技能提升工程。落实“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要求,实现持证赋能、就业增收。实施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引导培训和评价功能一体化的技能培训机构优先培训脱贫劳动力,进一步提高培训后持证率。积极推荐培训合格人员上岗就业,提升培训后就业率。,组织全省脱贫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0万人次以上,到2025年,全省脱贫劳动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全部实现持证。

(十九)培育提升劳务品牌。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开展省际间劳务协作,提升吕梁山护工、临汾技工、天镇保姆、五台泥瓦匠等特色劳务品牌知名度和带动效应。到2025年,力争每个重点帮扶县至少培育一个在全省或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劳务品牌。

(二十)引导鼓励转移就业。深入持续开展“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搭建人岗对接平台,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帮助脱贫人口转移就业。加大劳动力“海外转移”特别是向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力度。抓住阶段性用工短缺契机,逆周期调节,精准对接和组织脱贫劳动力外出就业增收。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加岗位供给,扩大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十四五”期间,每年转移就业脱贫地区劳动力30万人。

(二十一)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调整优化乡村公益岗位政策,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动态管理机制。在过渡期内,原深度贫困县沿用小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工程采用议标方式交扶贫专业工队实施的政策。支持脱贫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维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提高劳务报酬占比,鼓励脱贫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收益。

(二十二)支持返乡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带就业,引导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工商业主、“新乡贤”等返乡留乡下乡创新创业。在过渡期内,经认定的“扶贫车间”小微企业继续享受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政策。

(二十三)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重点解决脱贫地区保留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高质量推进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体系,完善农村客运和物流基础设施,统筹管护和运营好农村公路,打造内畅外联的农村交通网络。统筹推进脱贫地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到2025年,在脱贫地区新改建“四好农村路”4000公里。

(二十四)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行动。采取新建、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提升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保障水平。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备用水源建设、抗旱应急供水和水质检测工作,健全供水工程管护长效机制,保障脱贫群众供水水质。加强脱贫地区农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到2025年,脱贫地区农村饮水集中供水率稳定在95%左右,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2%以上。

(二十五)实施农村电网和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支持脱贫地区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网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推进风电、光电等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优先将光伏帮扶项目接网纳入电网升级改造。到2025年,脱贫地区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坚固耐用的现代电网。

(二十六)实施通信网络设施改善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4g覆盖,优先推动太行山、吕梁山片区,以及使用需求大、人口密度高、基础条件好的行政村和农村生产作业区、旅游景区、产业项目区等有条件地区实现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实现全省行政村4g网络普遍覆盖,到2025年,基本实现乡镇级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5g网络覆盖。

(二十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逐步调整并扩大政策支持覆盖范围,拓宽保障方式,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建试点,不断提高全省农房抗震安全水平。到“十四五”末,全省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十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按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一部署,支持脱贫地区统筹开展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特色风貌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脱贫地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明显的美丽乡村。到2025年,所有脱贫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效覆盖自然村比例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至少提高5个百分点,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以上。

(二十九)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按照“就近就便服从就优”的原则,加快推进小学向乡镇以上集中,中学向县城集聚,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保持教育帮扶政策稳定,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增加脱贫地区公费师范生供给。

(三十)提升健康服务水平。持续巩固基本医疗保障成果,夯实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持续做好农村大病专项救治,做实做细慢性病签约服务的基础上,完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制度,推进“一站式”结算。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建设,持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支持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健全完善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政策。持续加强重大疾病综合防控、重点人群健康改善。

(三十一)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对特困人员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定额资助,对返贫致贫人口过渡期内定额资助。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大病保险继续对困难群众进行倾斜支付。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保障措施。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将脱贫攻坚期省、市、县投入的资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资金等其他保障措施资金统一并入医疗救助基金。

(三十二)完善农村养老和儿童关爱服务。加快推进农村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深入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打造一批标准化中心敬老院和区域性养老中心。优先保障高龄、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需求,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实现精准供养,做到不漏一人。将符合条件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

(三十三)提升公共文化综合服务实效。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脱贫地区倾斜,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提升服务实效。延伸公共文化“微阵地”,在重点帮扶县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标准化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建立健全常态化流动文化服务机制。搭建公共文化“微平台”,及时精准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推行“互联网+”文化服务模式。创优公共文化“微服务”,开展电影、戏曲、歌舞等传统民间文化到乡村、进万家巡演活动。树立扶志扶德“微典型”,深化感恩奋进教育,弘扬尊老孝亲美德,以优秀传统文化感召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三十四)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充分利用相关行业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度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分层分类做好帮扶救助。到2025年,符合条件的特定人群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三十五)组织实施好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坚持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鼓励子女通过缴费提高父母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各地政府按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代缴全部保费。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时,对上述困难群体和其他已脱贫人口可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从起,脱贫地区重点人群补充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三十六)强化农村低保兜底政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对脱贫户及低收入家庭中一、二级重度残疾人,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重病患者继续实施“单人保”政策。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继续按“单人保”政策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过渡期内,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

(三十七)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救助供养标准与低保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标准挂钩联动、同步调整。提升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供养能力和服务质量,确保有入住意愿的特困人员实现集中供养。

(三十八)增强临时救助制度可及性和救助时效性。对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及时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作用,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

(三十九)统筹用好社会救助资源。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精准识别,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引入志愿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慈善机构参与社会救助。

(四十)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领导地位,不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创新党建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发展壮大脱贫村集体经济,增强村党组织凝聚力。

(四十一)推进移风易俗。发挥群众自治的基础作用、法治建设的保障作用、道德建设的教化作用,形成“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长效机制。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到2025年,脱贫地区农村形成优生优育、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崇德向善、勤俭节约、孝亲敬老的社会新风尚。

(四十二)持续深化平安乡村建设。着力加强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和系统治理,深入开展“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村创建,着力化解群众身边因上访、事故和案件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不断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四十三)财政投入政策衔接。过渡期内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省市县根据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重点用于特色产业发展。原深度贫困县提取3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全部留县级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整理。有关县要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统筹县级可支配财力,支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资金偿还。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通过现有支出渠道支持。过渡期前3年脱贫县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逐步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确保以工代赈投资落实到项目,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不得低于财政资金的15%。现有财政相关转移支付继续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对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周转金、政府采购等政策,调整优化并继续实施。全面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四十四)金融服务政策衔接。继续发挥再贷款精准滴灌作用,落实好扶贫再贷款展期政策,运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投入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加强存量扶贫小额信贷管理,脱贫攻坚期内签订的扶贫小额信贷合同(含续贷、展期合同),在合同期限内各项政策保持不变。制定出台过渡期内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有关政策。持续开展特色农业保险和防止返贫致贫保险。推动全国性银行业机构结合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加大县域地区信贷投入。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建立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户增收致富的挂钩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抵质押物范围,鼓励依法合规开展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具抵押融资。继续加大支持脱贫地区企业上市工作力度。

(四十五)土地支持政策衔接。过渡期内,每年继续对脱贫县单列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原深度贫困县计划指标不足的由省级协调解决。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交易政策。年底前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在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

(四十六)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继续执行。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继续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政策特别是“三放宽一允许”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脱贫地区和重点帮扶县基层事业单位工作。继续落实职称向基层倾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爱岗敬业的一线教师进行职称评审时,不对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论文等作硬性要求,以实际工作业绩评价为主。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向脱贫地区和重点帮扶县基层流动。支持脱贫地区和重点帮扶县职业院校建设一批集实践教育、社会培训、企业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省级高水平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继续支持脱贫地区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困难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面向全省选派科技特派员。

(四十七)做好领导体制衔接。健全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构建责任清晰、执行有力的领导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全面统筹协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及时研究有关衔接工作重大问题,制定重要政策,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对重点帮扶县、重点帮扶村,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双签”责任书。压实行业部门帮扶责任。

(四十八)做好工作体系衔接。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按照机构队伍总体稳定、机构职能调整优化的要求,一体谋划、一体推进省市县三级扶贫机构调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的地方要进一步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各地结合实际调整优化机构职能,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平稳有序推进。健全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基层组织力量弱的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对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村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对特别软弱涣散的村整建制选派干部。单位包村帮扶、驻县大队长选派随驻村帮扶点调整相应调整。制定和落实好关心关爱帮扶干部的相关政策。

(四十九)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高质量、高标准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将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纳入省市县“十四五”相关专项规划,统筹政策、集中资金重点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规划中,产业就业、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优先向脱贫地区和重点帮扶县布局。

(五十)做好考核机制衔接。脱贫地区和重点帮扶县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借鉴脱贫攻坚做法,实施严格的考核评估,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相衔接。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的重要依据。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市县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建立常态化督导机制,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地。

推荐巩固脱贫新进展心得体会五

按照省委、省政府“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县20__年全面脱贫的要求,7月15日第16次县委会明确决定:把扶贫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中心工作,作为总抓手来推动其它各项工作。围绕实施“1347”扶贫攻坚战略,从7月15日以后全县扶贫攻坚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成立了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成立了团风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成立团风县扶贫攻坚指挥部,下设指挥部办公室,由副书记蔡伟兼任办公室主任,副县长段文俊等兼任副主任。下设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社会扶贫四个工作专班和综合协调、宣传报道、业务指导、督查组、考核组五个工作组,同时要求各乡镇相应成立扶贫攻坚指挥部,成立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设立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增加到3名,专职专干。

二是制订了全县扶贫攻坚计划。围绕20__年全面“脱贫摘帽”的奋斗目标,科学制订全县三年脱贫工作规划,细化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县里脱贫规划为“1347”工程,即横下一条心、利用3年时间、通过四个一批方法,完成7万人脱贫。计划20__年脱贫10个贫困村、28174名贫困人口,20__年脱贫33个贫困村、21234名贫困人口,20__年脱贫29个贫困村、21243名贫困人口。现已将贫困村脱贫计划落实到村,贫困户脱贫计划已下达到乡镇村,村级正在落实到贫困户。

三是选派了驻村帮扶工作队。7月31日,我们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要求,精心选派了292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和98个重点村、后进村、难点村第一书记,并动员45家重点民营企业开展村企共建,做到了“五个全覆盖”,即全县所有村扶贫工作队全覆盖,贫困村、后进村和难点村派驻第一书记全覆盖,县领导联系乡镇包重点村全覆盖,县直单位参与精准扶贫全覆盖,重点民营企业联系重点村全覆盖。该项工作得到了省委办公厅的肯定,见《督办通报》第25期。7月31日上午,县委召开了千人动员大会进行动员,并举办了业务培训。当天下午,800余名工作队员全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目前,工作队基本完成贫困户识别、复核、确认工作。

四是进行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和督办。8月24日,县委书记刘应文在马曹庙镇主持召开了全县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会议参观了马曹庙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传达了全市精准扶贫现场会精神,各乡镇党委书记分别就各自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表态发言。会后,各乡镇分别召开了县直机关、各村支部书记、县驻村第一书记、县驻村工作队队长、联络组长参加的精准扶贫动员大会,围绕“四个一批”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时间节点进行了具体安排。9月2日,攻坚办再次组织5个督查组对全县驻村工作队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督办。

五是召开了县委县政府高规格会议。8月21日和8月26日分别召开2次县委会,专题研究精准扶贫相关工作。8月28日召开了县委四届九次(扩大)会议,讨论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会上县委县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任务军令状,县扶贫攻坚办公室与扶贫工作队签订了“驻村帮扶责任书”。这次会议从思想上进行了誓师动员,从工作上进行了督促落实,引导和推动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扶贫攻坚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展精准扶贫上,把干部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

六是拟定了相关政策支撑文件。除了出台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之外,拟定了《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团风县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团风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工作方案》、《团风县精准扶贫时间表和路线图》等相关政策文件,还有几个文件正在积极拟办修订之中,准备近期出台。

七是创办了小额信贷扶贫试点。县扶贫办与县农商行联合创办扶贫小额信贷试点,通过市场手段运作扶贫开发,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撬动信贷资金,拉动社会资金,解决贫困户借款难的问题,创新了市场主体帮带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7月23日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创新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肯定了我县扶贫小额信贷“12345”扶贫模式(即搭建“一个信贷平台”,突出贫困人口和市场主体“两个主体”, 严格评级授信、项目推荐、贷款发放“三个步骤”,确保指标落实、项目直扶、帮扶带动、验收考核“四个到户”, 打造瞄准特困群体、落实特惠政策、形成扶贫合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壮大特色产业等“五项特色”)。目前这项媒体宣传的“金融扶贫团风样板”工程,已向282户发放贷款3220万元,落实帮扶贫困户315户、1812人。

八是开展了扶贫攻坚的密集调研。县“四大家”领导分别带队到各自的扶贫联系点开展精准扶贫调研,通过走访座谈、解剖典型等方式,认真听取群众脱贫的愿望和想法,总结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理清扶贫思路、完善脱贫举措。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县卫计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分别对因病致贫人口、农村低保(五保)人口、扶贫移民搬迁对象等进行专题调研,为制定完善精准扶贫规划和政策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同时认真准备接待,圆满完成了省市各级领导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任务,其中省委领导傅德辉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九是正在开展各种精准扶贫示范点建设。1、扶贫搬迁示范点城投公司率先已争取到6.3亿元农发贷款,计划县级办6个示范点,每个乡镇办1-2个示范点,然后全面推开;2、办产业扶贫示范点和市场主体帮带贫困户示范点;3、培训转移贫困户劳动力示范点;4、电商扶贫示范点。各示范点创建工作由指挥部下设工作专班和牵头单位以及各乡镇具体负责落实。

二、存在问题。

前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各乡镇各部门之间相比,有的乡镇和部门领导认识高、动作快、效果好,有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工作专班和牵头单位没有进入工作状态,没有尽到工作职责和牵头之责,导致工作被动滞后。二是工作推进速度不快。相比兄弟县市罗田来说,我们工作总体推进速度稍缓,没有掀起扶贫攻坚的高潮态势,没有真正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三是工作成效不明显。相比上级领导的要求和贫困群众的需求,工作成效不很明显,工作特色不突出。

三、下段工作建议。

一是落实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全县贫困户重新精准识别完成后,要落实全县各级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并实行包保责任制。在分类锁定贫困对象后,要依据贫困户家庭情况、资源禀赋、身体状况、技能条件,按照“一户一法”的办法因户施策,制定 “六个一”精准脱贫计划: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个发展项目,一户一种致富技能,一户一个包扶干部,一户一个脱贫时间,一户一个帮扶措施,建立精准帮扶台账。

二是落实市场主体帮扶机制。目前正在调查摸底全县市场主体的情况,落实市场主体帮扶机制,积极推动产业扶贫,方式主要为以下五种:一是龙头企业+贫困户,二是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是家庭农场+贫困户,四是专业大户+贫困户,五是电商平台+贫困户。

三是层层落实减贫计划。各乡镇的减贫计划要到村到户到人到年度。工作要做到落实“三化”:1、落实信息化。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联网贫困信息大数据平台,逐户分析致贫原因,逐条录入指标信息,逐类制定帮扶方案,全方位帮扶,全过程监督。2、落实清单化。逐村逐户制定脱贫计划,建立脱贫“任务清单”,制定帮扶“责任清单”,形成核查“进展清单”,明确“问题清单”,实行跟踪销号管理。3、落实图表化。制作精准扶贫工作手册,乡镇、村绘制精准扶贫路线图和产业发展规划图及时间表。

四是建立八个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由各牵头单位负责制定七个政策支撑文件,一是产业扶贫方案(县农业局),二是搬迁扶贫方案(县住建局),三是医疗救助扶贫方案(县卫计局),四是教育助学扶贫方案(县教育局),五是培训就业扶贫方案(县人社局),六是民政兜底扶贫方案(县民政局),七是整合资金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县财政局)。另外承担村级道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电力保障等十项重点工作的部门要分别制定各自的行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五是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按照四个一批的措施,加大扶贫工作推进力度。一要尽快制定政策支撑体系,通过政策的引导来推进工作;二要继续办点示范,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典型引路的作用,要培育和建立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三要全面推开,重点突出推进产业扶贫和搬迁扶贫两项重点工作。

六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按照省政府《关于创新建立贫困县资金整合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x政办发(20__)x号要求,以精准扶贫为引领,彻底打破“撒胡椒面”和“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困局,化零钱为整钱,集中财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用精准扶贫规划为引导,以重点项目为主导,制定明晰统筹资金的来源渠道、使用平台、资金额度、内容进度、责任单位等,做到内容明确具体、资金流向清楚、责任分工明确。建立“以县为主体、省级支持配合,以财政资金为主体、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参与”的资金整合机制,合力推动精准脱贫。

七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对下加强氛围营造,对上加强联络沟通。充分发挥新闻宣传部门,牢牢把握精准扶贫舆论导向,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地宣传报道我县精准扶贫政策、先进典型等方面情况,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参与精准扶贫的热情和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扶贫,探索老板捐资扶贫、能人带动扶贫、大户帮助扶贫、招商引资扶贫、部门结对扶贫、合作组织服务扶贫等“六大”社会扶贫模式,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脱贫攻坚工作总结篇4

20xx年来,在县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州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在县直各单位大力配合下,全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20__年11月3日习总书记在湘西自治州考察时提出的“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和20xx年6月18日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市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提出的“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要求,按照省委徐守盛书记提出的 “五个突出”要求,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目标,以整合资源为主手段,以金融扶贫为主措施,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抓好教育扶贫”三大任务。创新工作思路,夯实工作举措,合力推进扶贫攻坚进程,全县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今年,县委、县政府将扶贫开发作为全县年度四大重点工作之一,纳入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各类项目资金优先向贫困村延伸下沉,择优选择确定建设内容、实施区域、扶持环节等,做好“四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救助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加强“五个突出”即突出兜底保障全覆盖、突出基础建设补短板、突出培育产业强支撑、突出教育培训拔穷根、突出异地搬迁挪穷窝。把有限的资金及时有效统筹整合集中使用,促进贫困户增收,确保扶贫攻坚取得实效。

一、吃透精神、吹响号角。

今年,我县始终将扶贫开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强力推进,今年3月26日,县长杨志慧主持召开第26次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保靖县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办法》(第26次)。3月27日,县委书记卢向荣主持召开第4次常委会,研究全县驻村扶贫工作(〔20xx〕第四次(议题之四)),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专职副书记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扶贫开发办主任等县领导为副组长的驻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的办公室,抽调了专门的人员,安排了场地和工作经费。3月30日,县长杨志慧主持召开了20xx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全年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保靖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第26次))。4月14日,县委书记卢向荣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标准化厂房建设(县委常委办公会议纪要〔20xx〕第8次)。5月22日,县长杨志慧专题调研驻村扶贫工作,对联系点驻村扶贫进行安排部署(县长办公会议纪要〔20xx〕第14次)。7月 10日,县委书记卢向荣主持召开县委常委办公会议,研究高新科技园标准化厂房建设(县委常委办公会议纪要〔20xx〕第14次)。7月30日,县委书记卢向荣主持召开了20xx年精准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工作座谈会。8月13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符家盛主持召开了扶贫开发暨驻村扶贫工作推进会,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周胜益就如何做好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出了具体要求。精心编制了《精准扶贫知识要点》,开办了《保靖驻村扶贫工作简报》和《保靖县驻村扶贫专栏》,下发了《保靖县20xx—20__年驻村扶贫工作方案》、《20xx年度县直和乡镇驻村扶贫工作考核办法》、《保靖县扶贫募捐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暂行)》、《保靖县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办法》、《20xx年度扶贫开发考核办法》、《20xx年度保靖县扶贫开发办工作要点》、《关于下达20xx年减贫计划的通知》、《关于20xx年保靖县落实精准扶贫机制减少贫困人口工作意见》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明确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选拔干部基本条件之一。同时,在各级媒体宣传扶贫开发和驻村扶贫50余篇,营造了扶贫开发浓厚氛围。吃透上级精神,针对目标,明确措施,分解任务,全面吹响扶贫攻坚冲锋号。

二、四级联动、全面覆盖。

今年来,采取省、州、县、乡(镇)四级联动的工作模式,组织驻村工作组67个256名驻村干部(省直工作组4个8名,州直工作组9个31名,县直工作组54个217名,共涉及省直单位4个,州直单位15个,县直单位130个)。按照州“1+1”驻村扶贫模式(采取“一次性布点,一加一帮扶”的方式,每个扶贫工作组确定两个贫困村,前三年建设一个贫困村,帮扶一个贫困村;后三年建设另外一个贫困村,巩固已扶持的贫困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实现对全县 130个贫困村重点覆盖。同时任命了16名乡镇党委副书记,16名工作队长或联络员,67名村第一书记。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驻村扶贫办公室,并安排乡镇干部协助省、州、县工作组,为工作队员开展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全县组织实施“千名党员帮千户、万名干部帮万户”工程,采取一帮x方式,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全县2.1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县级干部帮扶8-10户,科级干部帮扶6-8户,机关工作人员帮扶4-6户,村组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原则上帮扶1-2户),其中县扶贫办、文化执法局工作组36名党员干部实现了对阳朝乡仙仁村、米溪村185户、88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县扶贫开发办主任联系贫困户8户,走访调研贫困户,制定帮扶工作手册,做到对贫困户情况明、底子清、措施力。

三、瞄准贫困、突出重点。

近年来,积极抢抓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重大机遇,创新扶贫工作思路、举措和机制,全面推动扶贫开发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由 “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一是锁定扶贫目标。到20__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贫困发生率减少到50%以上;到20__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贫困对象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瞄准重点地区。坚持把130个贫困村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针对基础薄弱村、边远特困村、库区移民村、产业空白村、人口空心村等不同特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整村推进,努力做到“扶持一片、脱贫一片,扶持一个村、脱贫一个村”。三是瞄准重点对象。贫困人口识别严格按照在农村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或在城镇购买商品房(不含因灾重建房屋和移民搬迁购房)的农户不纳入;拥有空调、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赠予的除外)的农户不纳入;拥有大型机动车辆、轿车、船舶、工程机械及大型农机具 (赠予的除外)的农户不纳入;家庭成员(父母或子女)有财政供养的农户(含村干部)不纳入;现有生产经营规模较大,长期雇用他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 (含个体工商户或经营企业)不纳入;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农户不纳入;人为造成承包地荒芜的农户不纳入;具有生产自救能力但不愿从事扶贫开发、好逸恶劳或严重违法违规的农户不纳入;拆户拼户、空挂户、带帽户不纳入;不是自愿申请的农户不纳入这“十个不纳入”的标准,坚持“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表决、村委会审查和公开、乡(镇)政府审核和公开、县扶贫办复核公告、县人民政府审批”“两公示一公告”“七道”程序,逐村逐户登记造册,全面完成了196个村8.5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登记识别与建档立卡工作。同时,按照“四个一批”分类要求,严格程序要求,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分类建档。四是瞄准重点工作。今年来,我县争取20xx年度财扶资金达八千余万元。今年我县全年计划减贫13800万人,我县下达了20xx年减贫计划的通知,将减贫任务分解至各乡镇,并与各乡镇签订减贫责任状,截止目前,通过发展产业扶贫、危房改造、金融扶贫、雨露计划、劳务经济等措施,全县减贫 13800人,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21.71%。瞄准贫困村,制定了十三五规划,瞄准贫困户,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同时,完成十三五扶贫专项规划;硬化村间道93公里,超额完成年度任务155%;归集资金1448万元,用于标准化厂房建设,为72个贫困村建立了村集体经济;归集资金495万元,用于“五小水利”建设。五是突出扶智培训。今年来,安排雨露计划资金190万元,按照省州扶贫办要求,分期分批组织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村书记等学员到长沙、安江等学校参加培训,共培训100余人次。安排资金125万元,资助304名贫困大学生圆梦大学。同时,安排资金60万元,在夯沙乡夯吉村、梯子村实施危房改造60户。

四、整合资源、集中投入。

一是整合涉农资金。转变扶贫工作思路,探索新型工业化带动扶贫、新型城镇化带动扶贫、集约化带动扶贫模式,大力整合资金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下达20xx年度第一批驻村扶贫项目资金的通知》(保贫字〔20xx〕12号)文件。全县第一轮67个贫困村共落实项目729个,资金20456万元,其中归集我办扶贫专项资金3400余万元,所有项目均已竣工。二是用好专项资金。推行项目公开公示制度,对省州批准计划组织实施项目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一律实行公告、公示和报账制,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检查、监督和审计,定期、不定期组织扶贫、财政、发改、审计等有关部门开展扶贫资金检查,做到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今年省扶贫开发办下达我县财政扶贫资金五千余万元,平均每个贫困村四十余万元。我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依托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加大土地改良、产业培育力度,引导贫困户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三是带动社会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截止目前,香港郭氏基金会已在我县开展扶贫试点8年,先后投入资金7500万元实施项目323个;香港沃土发展社开展扶贫试点7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946.5万元;新加坡连氏集团拟投入资金180万元,改善我县4个村农村饮水设施。四是抓好对口扶贫。今年,岳阳市帮助我县发展教育和卫生,引进资金537万元,其中投资486万元修建岳阳小学1栋。两年来,共派送了17名基层医疗业务骨干到岳阳市一医院、二医院、妇保院免费进修学习,涵盖内科、儿科、妇产科等11项科目;选派了7名中小学副校长到岳阳市鹰山小学、九中、十中、洞氮小学挂职学习;20xx年4月,保靖县17名骨干教师到岳阳市鹰山小学、岳阳楼小学交流学习。20xx年 5月,岳阳市十二中学来保靖岳阳中学指导交流。通过交流学习,提高了办学理念、教学质量,加深了两地之间的感情联系。

五、结合实际、改革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跳出农业抓扶贫,跳出农村抓扶贫,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开辟通过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扶贫新路径,鼓励社会各界、金融企业、扶贫经济组织、能人带动脱贫致富。一是试行“一点一区带全县”精准扶贫模式。采取“一点一区带全县”(一点:在阳朝乡米溪村探索黄金茶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设;一区:在夯沙乡夯沙村、梯子村、吕洞村探索旅游扶贫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法推进精准扶贫,创新了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制帮扶相结合的扶贫新机制,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基地+能人大户+贫困户”扶贫新模式。阳朝乡米溪村精准扶贫试点相关制度基本建立完善。夯沙乡以生态文化旅游精准扶贫试点区为契机,坚持生态文化旅游、扶贫开发和特色农产品发展相结合,对“五行苗寨”实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实施了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生态环境、社会事业4大类18个扶贫开发项目,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二是探索完善产业扶贫新模式。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游则旅游的基本原则,重点抓好茶叶、烤烟、柑橘、生态畜牧、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完善“龙头企业+股份合作组织+基地+贫困户”、“经济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家庭农场或能人大户+贫困户”等合作帮扶、委托帮扶模式,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如葫芦镇试行通过怡品黄金茶产销专业合作社扶持大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黄金茶产业,可带动该村93户358人增收脱贫。县扶贫开发办工作组采用委托帮扶模式,委托保靖县和平红提产销专业合作社开发红提基地200亩由贫困人口投资建设并受益,可帮助6个贫困村908户2991人增收 1670元。三是“撬动杠杆” 试点金融扶贫。今年,我县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启动后,坚持“贷款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思路,制定下发了《保靖县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保靖县金融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和《保靖县金融产业扶贫贷款贴息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借助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金融杠杆作用,积极探索金融产业扶贫的新路子、新办法,全面落实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措施,切实解决贫困农户产业发展的资金困难,确保实现贫困农户增收脱贫。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建档立卡户21011户,其中参加金融扶贫评级的19279户,参评率达91.76%,获得有效授信8132户,31670人,授信金额18211万元,发放小额贷款3000余万元。

推荐巩固脱贫新进展心得体会六

是扶贫攻坚决战胜利的最后一年。十里墩镇始终坚持一标两保三保一安全的基本思路,在全年扶贫的基础上,切实提高扶贫户的扶贫质量,巩固扶贫成果,稳步推进未脱贫户如期脱贫。十里墩镇扶贫攻坚成果巩固报告如下:

第一,基本情况。

十里墩镇现有贫困户1239户3406人,其中未脱贫17户27人,已脱贫1222户3379人,-脱贫375户1435人。

第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梳理情况,区分类别。

以村为单位,召开两委会议,逐户梳理,综合分析判断。根据政策落实情况,扶贫户可分为享受政策和不享受政策;根据贫困户的思想状况,可分为合作与不合作,从而确定扶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明确重点,以难点为主。据统计,全镇14-已脱贫户375户中,45户合作度不高,有一定抵触情绪。

(2)注意方法,找;

第一,坚持村为主的工作机制。明确两委包片、包户责任,开展大访问、大调查、大整改、大推广活动;第二,找到合适的机会。访问时以疫情防控、人口普查等为切入点,详细了解14-脱贫户的基本情况,一达标两不愁三保一安全情况,同时填写表格,签字确认,固定材料;第三,获取周边信息。多渠道广泛了解他们的社会关系,为后期思想工作开辟道路。

投石问路,探明底细。

第一,亲友试探。选对人上门通知,进行劝导,让他们知道自己曾经是贫困户,为村干部正式入户宣传做好铺垫;二是村干部谈心。时机相对成熟,村干部走访家庭,正式通知,耐心劝说,深入交谈,深入了解贫困户的思想动态,准确把握贫困户的期望,找出诉求,找出原因。

(4)研究对策,解决问题。

第一,制定计划。各村(社区)召开两委会议,分工包村干部参加,制定准确。

实、管用的“一户一方案”;二是落实责任。树立全镇一盘棋思想,镇村联动,打破村两委包片的界限,组建合适的专班,开展工作,合力攻坚;三是整合资源。整合低保、临时救助、关工助学等项目,大力倡导社会捐助,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出台政策。本着“缓解矛盾,争取配合,稳定大局”的原则,党委研究出台具体政策,围绕核心指标,因户施策,缺什么补什么。

目前,全镇7个村(社区),已有4个村(社区)全面完成了14-度贫困户入户走访,手册发放等工作,剩余3个村(社区)正在推进,总体局势平稳。十里墩镇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作发言材料

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收官之年,十里墩镇始终坚持“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的基本思路不动摇,在全年脱贫基础上切实提升已脱贫户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稳步推进未脱贫户如期脱贫为目标,深度思考,研究工作举措,确保已脱贫户稳脱贫、不返贫。现将十里墩镇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作汇报如下:

十里墩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39户3406人,其中未脱贫17户27人,已脱贫1222户3379人,在已脱贫户中,-脱贫户375户1435人。

(一)梳理情况,分清类别

以村为单位,召开两委会议,逐户逐人梳理,综合分析研判。对已脱贫户按政策落实情况,分为享受政策和不享受政策;按贫困户思想状况,分为配合的和不配合的,由此来确定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明确重点,主攻难点。根据统计,全镇14-度已脱贫户375户中45户配合度不高,有一定抵触情绪。

(二)讲究方式,找准切口

一是坚持“村为主”工作机制。明确两委包片、包户责任,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活动;二是寻找合适契机。走访时以疫情防控,人口普查等为切入口,详细了解14-已脱贫户的基本信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情况,同时填写表格,签字确认,固定材料;三是获取外围信息。多渠道广泛了解他们的社会关系,为后期的思想工作开辟路径。

(三)投石问路,探明底细

一是亲友试探。选择合适的人员上门告知,进行劝导,让其知晓自己曾经是贫困户,为村干部正式入户宣传做好铺垫;二是村干部谈心。在时机相对成熟的情况下,村干部入户走访,正式告知,并耐心的劝导,深入谈心交心,深度了解贫困户思想动态,准确掌握贫困户的期盼,摸清诉求,找准原因。

(四)研究对策,解决问题

一是制定方案。各村(社区)召开两委会议,分工包村干部参加,精准制定务实、管用的“一户一方案”;二是落实责任。树立全镇一盘棋思想,镇村联动,打破村两委包片的界限,组建合适的专班,开展工作,合力攻坚;三是整合资源。整合低保、临时救助、关工助学等项目,大力倡导社会捐助,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出台政策。本着“缓解矛盾,争取配合,稳定大局”的原则,党委研究出台具体政策,围绕核心指标,因户施策,缺什么补什么。

目前,全镇7个村(社区),已有4个村(社区)全面完成了14-度贫困户入户走访,手册发放等工作,剩余3个村(社区)正在推进,总体局势平稳。

推荐巩固脱贫新进展心得体会七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致贫返贫,切实提升脱贫质量,按照中省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要求,现就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全市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01万户79.91万人,已脱贫24.27万户76.57万人,剩余1.74万户3.34万人。99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镇坪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剩余9个贫困县区全部达到脱贫摘帽标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当前,全市脱贫攻坚已到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时期,工作重心已由注重脱贫向脱贫和巩固提升并重转变,巩固脱贫退出户、出列村、摘帽县成果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中省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做到责任不变、政策不变、力量不减、力度不减,一手抓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一手抓脱贫成果巩固提升,确保到底全市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确保实现全面稳定脱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重点围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生态脱贫、安全住房、基础设施、驻村帮扶、扶贫扶志、项目资金管理、扶贫资产管理等方面制定实施方案,抓好工作落实。

(一)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配合,重点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健全带贫益贫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工作,推动产业扶贫项目长期有效、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二)巩固提升就业扶贫成果。由市人社局牵头,重点抓好就业技能培训、公益专岗开发、劳务扶贫协作、新社区工厂提质升级、创业就业体系拓展等工作,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实用技能、实现1人稳定就业。

(三)巩固提升教育扶贫成果。由市教体局牵头,重点抓好落实教育资助政策、落实控辍保学措施、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等工作,保障贫困家庭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有学上、上得起学。

(四)巩固提升健康扶贫成果。由市卫健委牵头,市医保局、市税务局配合,重点抓好贫困人口参加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医技人才队伍建设、医疗保障政策完善、大病集中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确保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

(五)巩固提升兜底保障成果。由市民政局牵头,市残联配合,重点抓好社会救助、残疾人保障、社会组织助力等综合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实现兜底保障全覆盖。

(六)巩固提升住房安全成果。由市住建局牵头,市搬迁办配合,重点抓好农村住房安全质量监督、动态管理、政策保障、及时帮扶,确保符合条件和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应搬尽搬,应改尽改,稳定实现安全住房有保障。

(七)巩固提升生态脱贫成果。由市林业局牵头,重点抓好林业产业培育、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聘用贫困劳动力担任生态护林员等政策举措,确保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八)巩固提升基础设施成果。由市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重点抓好交通、水利、电力、网络扶贫工作,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基础设施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全面完成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任务。

(九)巩固提升驻村帮扶成果。由市委组织部牵头,重点抓好优化帮扶力量、加强教育培训、严格管理考核、强化激励保障等工作,确保驻村帮扶队伍不撤、力度不减、工作不断。

(十)巩固提升扶贫扶志成果。由市委宣传部牵头,重点抓好“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和典型示范,持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内生动力。

(十一)巩固提升项目资金管理成果。由市财政局、市扶贫开发局牵头,市审计局及相关部门配合,重点抓好扶贫领域资金全口径监管、扶贫项目大排查、扶贫审计监督全覆盖等工作,确保扶贫项目资金管理规范、使用精准、发挥效益。

(十二)巩固提升扶贫资产管理成果。由市脱贫办牵头,市财政局及有关部门配合,重点抓好扶贫资产确权登记、运行管护、收益分配、资产处置等工作,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高效运转、长期受益。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由市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重点抓好创新服务管理机制、强化产业就业支撑、保障搬迁群众权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区综合治理等工作,制定并落实系列专项工作方案,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贫困村人居环境是脱贫成果的重要体现,各级各部门要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关要求,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制定并落实专项工作方案,重点抓好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全力打造干净整洁、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一)全面查漏补缺。3月底前,各级各部门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重点排查“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等方面突出问题,建立排查问题台账,落实整改责任。

(二)完善长效机制。4月底前,各级各部门对已经建立的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进行梳理完善,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制度更加稳定、系统、全面,形成纵向层级推进、横向目标协同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格局。

(三)加强统筹衔接。各级各部门加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规划、政策、措施对接,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群众生产生活改善。

(一)夯实工作责任。各级各部门要不折不扣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要求,层层明确任务,级级压实责任,确保工作力度不减、帮扶力量不减、扶持政策不减、资金投入不减。要切实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实施方案的落实落地,扛起主体责任,健全完善返贫监测、动态帮扶、风险防范等有效机制,细化实化巩固提升具体举措。

(二)加大政策支持。各级各部门要主动对接中省部署,统筹各方资源,保障政策供给。市、县区财政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统筹安排资金支持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加大对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户政策帮扶,为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提供坚强保障。

(三)强化工作指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与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相结合,逐户排查帮扶缺项,精准落实政策措施。要围绕各自职责,加大督促指导,密切协作配合,合力推进落实。要聚焦重点难点,加大对挂牌督战县区、镇村工作指导,确保补齐短板弱项。

(四)严格督查考核。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将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列入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脱贫攻坚年度考核和重点督查内容,定期开展督查督导,对落实不力的严肃通报问责。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着力营造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浓厚工作氛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