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襄阳东津新区:古庙(寺 庵) 宗祠(馆 亭)汇集

襄阳东津新区:古庙(寺 庵) 宗祠(馆 亭)汇集

时间:2021-03-09 05:32:52

相关推荐

襄阳东津新区:古庙(寺 庵) 宗祠(馆 亭)汇集

古庙(寺 庵)、宗祠(馆 亭)是供奉祖先、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房舍或亭宇。东津历史悠久,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古庙(寺 庵)、宗祠(馆 亭)。今多不存。

随着东津新区的建设,这些古庙(寺 庵)、宗祠(馆 亭)的遗址也将失去。在此将搜集到的部分古庙(寺 庵)、宗祠(馆 亭)的资料,汇集备查。

1、刘沟八角庙

八角庙位于三合村13组,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庙舍八角飞檐,青砖红琉璃瓦。庙的八个部位都雕有八卦图案,庙前有廊,八根圆柱(红色),庙内正殿供佛祖神像,坐丈余,两侧供四大天王像,两级台座。正殿两侧是偏殿,左侧是撞钟室,右侧是慈善斋,四周设有边廊,殿正南是厨房和僧室。1956年拆毁。

八角庙遗址北散落有三通修庙功德碑,一通立于雍正十年(1732年),一立于通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一通立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碑文如下:从来天地无私,善者福而恶者祸;天地有感,顺者昌而逆者亡。忠孝千古不殁,节义万载可风。如襄郡岘首记羊子风流,鹿门思庞公旧隐、孝子谷、夫人城。古今来,杰士名流如在临江,观鸭水翻绿;游山,赏檀溪跃白、文选台、叠翠峰,山城间胜景奇观长存。

如我本郡八角庙近临江东,遥接襄南,历年久远,实古刹焉。其庙宇神圣焕然未颓,始而至今未塑东岳神像,众等久怀修塑之念,未伸诚敬之心。今有善士李文斗、刘应惠纠约众姓各捐资帛,新塑泰山神像一堂,永远供奉,俾后世朝礼者有所瞻仰焉。于是乎记。

鹿门郭维志题并书。首人众姓捐资明细(从略)。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十七日立,住持首人赵元耷。

2、王嘴老罐庙

老罐庙位于三合村九组后山梁上。此庙始建于嘉庆年间,分正庙和前殿,规模宏大。相传是王在国出资兴建,为积善庙,因此又称王家庙。

王在国与老罐庙。在三合村提到王在国很多人不知道,说到王老爷儿,妇孺皆知。王在国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去世早,和母亲在汉江里打渔、摆渡为生。俗话说“人无外财不富”,传说王在国和母亲曾在江中打捞起一箱财宝,从而发家。

王在国想,飞来之财,不能独享,要造福大众。于是,他拿出钱财,建起了一座壮观的庙宇。庙建成后,有一股像老罐状的青烟,绕庙四周盘旋,很是神奇,老罐庙由此得名。因为在老罐庙祈福免灾很灵验,因此到老罐庙上香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极为旺盛。日本侵华时,老罐庙被毁坏。

东津上洲《刘氏族谱》记载:刘公先祖联姻王嘴王家,后有“刘王一家”之说。族谱中提到的王咀嘴王家,据王老爷后人讲,就是他们这一王家。

欧庙纪事碑提及“老官庙”。在襄城区欧庙镇水洼村发现一块记事碑,此碑为竹巴、新城两处百姓于同治四年四月十日所立。碑文记述了清代襄阳知县杨宗时审判的一宗土地纠纷案。因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秋汉江洪水泛滥,河道由东向西迁移引发了土地纠纷。

碑文中记录了水患、行政区域的划分、土地测量等情况。其中有地界的划分情况:“上指河西石灰窑山头之泰山庙为界,下指河东王家嘴山头之老官庙为界,用直不用圆。”

3、罗营梧桐庙

梧桐庙位于东津镇肖营村罗营自然村,为罗姓后人为纪念其先祖罗艺、罗通等所建,也有说叫五童庙,为纪念五个童生所立。当年梧桐庙香火颇盛,占地2亩余,庙前原有多块石碑,后被拉去修了石桥。所修石桥位于今内环东线5号下穿东南,施工时被掩埋。

4、侯营泰山庙

侯营泰山庙,又称侯家庙。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毁。庙碑被拉去当田间水沟上的过桥石,后被东津新城基建工程掩埋。

侯营泰山庙碑文:碑额:福缘善庆。正文:昔阴陟文曰,欲广福田需凭心地,盖言心能造福,福缘生心,如吾乡之有。泰山庙由来久矣,其寺中费用往往难继,因心有所感,欲捐资以助而未逮也。

今与兄弟相商,愿将岗地五亩施给寺僧以为香火,之所资非媚神求福也,亦不过行其心所安耳。其地界东南至大路心,北至本姓其地,粮随带四升勒注贞珉,以志不朽云尔。顺九云喜。施主 侯金合、侯金祖、侯金声 子 侯玉琳、侯玉瑞、侯玉瓒、侯玉珩。大清咸丰庚申年桂月吉日。

5、堰坡泰山庙

堰坡过去有座泰山庙。修庙功德碑现藏鱼梁洲圈子会馆,碑文述及的是东津堰坡捐资修建泰山庙的事。

【链接】堰坡泰山庙碑文。碑额:功德不没。正文:世运不能有盛而无衰,功业不能有成而不败。然衰者,宜为振;败者,宜为兴,此千古不易之大势也。先是朱家堰坡有社祠曰泰山庙,建绩汉东,气接鹿门,势迎重峰,诚一方之胜境也。自重修以来,庙宇大有可观。不谓同治五年,霆军适至,屯聚已久,庙宇尽为隳。

斯时,朱族老幼莫不为之感叹,追忆前此之庙华,奈大业之已颓。欲得当年之制作,恐人力有未齐,所以大难之后未敢即兴。延至于今,岁近丰稳,后起者不敢废先人之功德。适由本坊主持商议朱族老幼恢复旧制。于是老幼咸曰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先辈既为一姓之佛堂,后人敢取他族之经营,故未经议论。

俄顷之间,乐输捐赀三十有余,现有蓄积八十有余,倘若不足,更得军屯以为帮助,而庙宇赖以再修,外殿各加整饬,中殿亦改作,不逾月之间而殿宇之光华复睹,更兼内外诸位神亦并创造神棚,更换金身,庶乎神有凭依而吾等之怀亦略酬一二矣。

迄今告竣之期,众等请叙于予,愚惭不能文,原述始末,用垂片石以志不朽云。儒生朱光烈撰并书。接着为捐资情形(从略),立碑时间为:皇清光绪元年(1875年)冬月上浣之吉日。

东津镇堰坡村、朱彭村朱家岗及岳底村朱家垱三地朱姓同宗,祖上弟兄三人,其中堰坡村为长房,朱彭村为二房,岳底村朱家垱为三房,据传与今江西上饶朱姓同字派,朱家垱过去有族谱碑,惜未见。所传字派为:思绍光宗耀,长发家继固,久志楚毅强,勤俭为根本,礼仪务端详,谨慎保身哲,忍让处四方,诚能祖忠信,必克称善良。

6、老营泰山庙

老营泰山庙位于老营南街。上世纪七十年代曾作为东津区院岗公社政府办公用房,后拆毁。现在庙址上,居民建起了楼房。后院空场地上,庙砖、条石、础石(俗称磉石)及其它建筑构件随处可见。今老营二社村六组一古井上,有一通莲海瑚和尚墓碑,过去用作汲水辘轳。

莲海瑚和尚墓碑。碑额:万古流传。碑中榜:圆寂恩师上莲下海瑚老和尚墓。碑右侧:师系蔡邑夏氏,幼年削发广宁,长游枣邑,遂于泰山庙而隐居修养焉。及其老也,复归广宁而广宁屡出不法之僧,一败灭尽。

余师目视,心感庙宇废坠者,修之;田园典卖者,赎之。不数年而口口口然一新焉。於斯时也,方期寿享于长年,孰意魂归于大梦,竟于咸丰拾一年(1861年)三月初一日而圆寂焉。能不令人悲口口口口口。碑左侧落款为:孝徒口口,大清同治二年(1863年)腊月中浣之吉日立。

7、老营仁圣庵

老营仁圣庵位于老营泰山庙西北。现存仁圣庵碑,碑体硕大。碑藏于老营街一居民家中,碑座散落在原庵址(原老营总支院后)处。此碑大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立,记载了修建仁圣庵的功德名单及捐资。

【链接】原庵址附近乾隆年间石碑文字:“大清乾隆丁卯年(1747年)孟冬月,敕赐金陵天隆寺传南山宗第六世圆寂亲教师上问下略要公律师塔铭,合庵大众监院绪明等,徒绪航、绪灯建立。”

8、中洲邱家庙

中洲原有邱家庙。建庙功德碑现藏鱼梁洲圈子会馆,有拓本。碑额为“万善同归”,碑右为捐资修庙事由,碑左为捐资人名单及金额,碑后亦有文字,描述了庙址、庙产等情形。

9、下洲水洼庙

下洲水洼庙遗址位于今下洲联小。1951年庙尚存,被改建为当地学校用房,后学校扩建、新建教学楼拆除。原有修庙纪事碑,遗落它处,不知所踪。

10、明朝龙王庙

老营和畜牧场羊桥过去曾有龙王庙。明朝《襄阳郡志·襄阳县·古迹》载,龙王庙六处,一在新城里,一在蔡村里(今老营),一在唐河里,一在牛首河南里,一在牛首河北里,一在羊桥,洪武初耆民张应成等俱仍旧址重修。

11、清朝羊桥寺

过去羊桥曾有座羊桥寺。清朝同治《襄阳县志》载,羊桥寺,在城东五十里,相传晋羊太傅兵经此处聚石为桥,因名羊桥,府志山川门有阳桥山,云山近桥,故名。查无此山。

12、清朝清虚庵

清朝乾隆《襄阳府志》、同治《襄阳县志》均载,清虚庵,又名甘耳冲,在城东五十里,即徐庶故里。

13、张营圆桶寺

圆桶寺遗址位于侯营村张营自然村西南(今会展南路北侧),南距唐庄村后畈自然村1000米,西距内环东线约1000米。护寺寨沟呈环岛式分布,占地十余亩。

岛内庙基台地被附近村民取土拉平。原寺中石条拉至遗址南200米处修建通往后畈自然村石桥,最长的近5米,宽60厘米,厚30厘米。据附近上年纪的人回忆,国民党时期,“大布衫队”常据此寺骚扰乡民,寺中有井,被消灭的“大布衫队”多弃入井中,今井早已不存。

14、李湾苏三庙

李湾苏三庙遗址,东距魏家湾约300米,西距李家湾约200米,淳河至李湾的村级水泥路从庙址的南部穿过。庙址座落在汉水的东岸,淳河南岸的山坡低部,北为冲积平原。庙址范围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现地表暴露有大量残砖、瓦片、瓷片等。庙为清代所建。

15、团山颤颤寺

庄冲村西侧的团山上过去有座庙,当地老百姓叫颤颤(方言,读shan)寺。传说,当年真武祖师爷来襄阳后,看中汉水之东的团山,想在团山建庙修行,于是他报梦让东津一带香主建庙。

庙建好后,祖师爷往山头上一坐,把山坐了一个大坑,寺庙顿时颤颤晃动,无奈只好转向武当山。寺庙因此得名“颤颤寺”。

16、合力村双庙

双庙位于合力村双庙畈自然村东500米,其北面为安子岗坝,南为邓畈坝。现庙址耕地。因有两庙相邻,故称双庙。后该地遂称双庙畈。今有一通修庙纪事碑。

双庙畈古碑碑文:从来古之宫殿亭阁均有由而建,寺观台楼犹有因而兴。想我等各祠之始建也,远与庞居、鹿门共相华美,近与七佛、法海鼎立犄角,此汉东之一大观也。

迨至代远年湮,廊庑有颓败之形,墙垣有崩塌之势,在旁观者,目观而神伤,岂吾等坐视而袖手乎?因而集众公议,各捐己赀。残者修而缺者补,颓者振而发,兴前后殿,安东西两廊,不日将有焕然一新乎!于是众姓日夜守司,不惮风霜之劳,诚心向善,敢辞雨雪之苦,并力合作,鸠工造化,不日告竣。

因勒片石,以志不朽云。是为序。首人、众姓(陈、席姓居多,也有叶、王等姓。)。大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立。

17、岳岗曹王庙

岳岗曹王庙是岳岗村曹姓、王姓宗族庙。上世纪四十年代被国民党军队拆除用于修工事。庙址位于岳岗村曹庙自然村(今岳岗村二组),过去村集体建有仓库,后成村民宅基地。原庙占地面积近2亩,为四合院式建筑,有前后殿和东西厢房(前后殿房屋进深2丈多)。

院内地面用长宽40厘米大青方砖铺就,一通刻于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宗族碑(长80厘米,宽40厘米,厚15厘米)嵌于院内墙壁。

宗族碑碑文:曹王庙者,襄东一古刹也。因代远年湮,墙壁倾斜,四门族人不忍坐视,乃各门捐洋壹百圆,鸠工庀材,□为修整。工竣又题录先辈王公建极□□□□之宗派,重□修□,勒诸贞珉,永传后世,以志不忘耳。宗派:国成万士,道立一人,克家有子,绍先乃孙,治化清泰,能贤英明,忠厚之庆,祖光宗荣。

曹王一家:祖子女四,一女三子。女长居首,嫁与曹家。兵荒马乱,抽丁入伍。祖怜子幼,让曹婿替。女泣而阻,祖与女约:“曹代弟征,视同己出,祖产为四,各地八百。两姓合派,如为一家。”后婿战死,千里之遥,以辫葬之,果如前约,分为四门,长居曹庙,次居东王,三居王咀,四居西王。

18、刘公纪念馆

刘公纪念馆,位于东津镇上洲小学内。该馆在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咸丰三年)基础上改建,分为:襄阳辛亥革命纪念馆、辛亥元勋刘公纪念馆和刘氏宗祠三部分。其中,刘氏宗祠分为两个厢房,左厢房陈设刘氏历代名人照片、简历,右厢房陈设与襄阳民俗有关的各种实物。刘公纪念馆门前院内立有刘公铜像、刘公简介碑及上洲刘氏宗族沿革碑。

《刘氏族谱》记载,刘氏先祖约在元末明初(元顺帝时期),由江西大槐树迁到汉水流域,先祖将仅有的一口铁锅砸成三份分给三个儿子,长子到郧阳,二子到襄阳,三子到沙阳,故有“破锅刘家”之称。

到襄阳的一支,在大旺洲跑马射箭、插草为界、种田植桑、招收流民。农忙耕地,农闲经商,经商以生产和加工豆制品(豆腐等)为主。先祖联姻王家咀王氏为妻,有“刘王一家”之说。

刘氏家族逐渐发展壮大,明清之际已成为名门望族。刘氏家族名人辈出,刘公是其中之一。今此宗族整理有48派字辈如下:而起定可,荣光耀发,作善志祥,有德必昌,安怀贤泰,福泽宏长,明达谦益,礼道顺康,立本远大,世守义方,尔登高尚,维振朝纲。

刘公(1881-1920)名耀宾,字仲文,东津镇大旺洲(今上洲村)人。1902年东渡日本求学,1905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捐资出版《民报》,鼓吹革命。1907年筹组共进会,谋划发难长江腹地,后被举为第三任会长。

19回国,与孙武策划共进会与文学社合作,筹备起义,被推为总理。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总监察,参与制定《鄂州约法》;后任北伐左翼军总司令兼河南安抚使。护法战争时,策动襄郧镇守使黎天才起兵。19病故上海。

19、孟氏祠堂

孟氏祠堂位于东津镇后岗村二组。,后岗村孟浩然后人拟集资兴建“孟浩然故里”,但未果。今有三通石碑立村中。“孟浩然故里”“孟浩然后裔居住地”两碑,均为原襄樊市市委书记、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杨斌庆所题写;另一通为孟浩然肖像及生平碑。孟氏后人保管有孟母段氏墓志铭及孟浩然世家辈字等资料。

孟氏世家辈字:始祖:孟浩然(689-740年);二代祖:孟仪、甫(浩然二子);三代至十七代不详;四至四十五代为:有万□希,应善光□,培必其思,天三林邹,正大光明,唯善着福,家道农昌。(注:孟浩然自述世家说,“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据考证,孟浩然为孟子三十九代孙。)

20、樊氏祠堂

樊氏祠堂位于东津镇樊坡村,原祠堂规模宏大,现仅剩三间屋架式老房屋(清代)。祠堂内供奉有樊氏祖宗牌位,陈列有两通樊姓宗谱碑(一为清代乾隆四十七年即1782年所立,一为所立)、一通清代一品振威将军碑及樊姓后人开“清明会”所立功德碑若干块。

【链接】樊姓宗派。大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孟秋所立字派:人有同心,恭成其事,克体先志,时际辉宁,培建启佑,中和致敦,德义世立,正大光明,广居笃守,应兆崇新。后续字派:华胤乾坤,效贤树勋,修缮治平,彦秀书文。

21、淳河村程姓宗族祠堂

淳河村程姓宗族祠堂于清明修建,位于霸王联小东北(俗称程家台子),占地近2亩,有三间仿古式坡房,为一处庭院式建筑。

程有宗墓志铭于东津镇上洲村发现,现存淳河村程姓宗族祠堂。铭文如下:襄城之南、汉水之东洲,名大旺。有程公,讳有宗,字子六者。□上游而卜吉焉。

公之先世自大明迁居此洲,递传十数代至公。父讳志义,母赵孺人,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子时笃生公焉。公于雍正壬子年蜚声艺苑,身列成均。享年七十一岁,于乾隆五十七年正月初七子时寿终。

公之元配张孺人,生男一,讳士凯,襄庠生,媳刘氏。生孙男二:长灏,媳张氏;次瀚,媳王氏。重孙大纶,生孙女二:长适梁讳以栋;次适欧阳讳楚书。续配任氏,生男三:一讳士模,媳覃氏;一讳士桢,媳赵氏;一讳士材,媳李氏。生孙洪、溶、海、江、湖、沛;洪媳刘氏,溶媳江氏,海媳赵氏。重孙大经。

今择吉于孟冬月二十七日寅时,茔建宅兆于阳宅之南,扦作艮山坤向兼申寅分金焉。因誌曰:吉地神司,善人天相,公之积德,叔敖媲美,公之佳城,滕公无让,□□云烟,万千气象。请勒片石,永垂久长。大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十月二十七日寅时誌,野云山人拜手撰。

22、岳底村曾姓宗族亭及碑

岳底村曾姓宗族亭及碑于新建(立),位于曾营南、王河通往大埠的道路西侧。其字派为:希言公彦承,宏开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懿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前三十辈是乾隆皇帝于乾隆九年(1744年)二月二十四日告示孔颜曾孟四姓做行辈的,凡是四姓家族都要遵照这三十个字行辈取名,如果有不按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乾隆皇帝的告示刊存在孔庙诗礼堂内。

后二十个辈是孔子的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于民国九年(19)继前三十个辈又续了后二十个辈,报北洋政府内务部颁示,四姓续用字派刊载在洪宪快报上,北京图书馆现存有此报纸。

23、上营村李姓宗族亭及碑

上营村李姓(李实家族)宗族亭及碑位于上营村四组原老井位置。亭内立有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岁次辛已孟夏月上浣之八日所立宗族碑。

【链接】碑文:盖闻天下事欲久不变者,必有明人创其先智者,随其后方可昭其久远不昧者矣。惟我李氏之派是也。我始祖李公讳海自明初迁于斯地,至清道光以上而派不乱。

因咸丰拳匪出,教党兴而我一门各出己意,私立字派,至今百有余年而未统一,致令祖同孙派,孙同祖派,迨至光绪二十四年,我西垣先生有见于斯,不忍使派如此紊乱,方立新派二十四字以继久远。

不意世局不静而中止。今我族人李成芳、成志、延卿、荣勋、书勋、德勋、兆祥等继续此志,向合族商议而众族皆乐意相从购碑,请工将二十四派笔书勒石以昭万世不朽者也。晚生李德勋撰书,余经手人(略)。

二十四派为:鸿勋兆庆、高学耀庭、蒸民纯笃、德茂隆品、祥家万载、攀裕后昆。李实乃勋字派,族名为李栋勋。

24、上营村王姓宗族亭及碑

上营村王姓宗族亭及碑位于王家巷即上营村五组和六组,东靠东王路。于清明修建,所立宗族字派为:三家玉世、成正德方、同心继续、克绍先烈、朝廷选举、安邦定国。

25、合力村席氏始祖墓园

合力村席氏始祖墓园位于合力村邓畈自然村。此墓园是在原合力村席姓始祖席应荣的老坟墓基础上扩建而成。周边照壁上嵌刻有《始祖墓修葺记》、《祭祖词、席氏辈份》、《席氏历史人物》及《席氏源流考》等石刻。

(本文有些内容来自碑文,因原碑时代久远,多有模糊不清,难免有误;错误地方,请指正,予修改)

(杨立武 朱家红记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