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古汉语“四声”和现代汉语有什么区别?其实很多内容都属猜测

古汉语“四声”和现代汉语有什么区别?其实很多内容都属猜测

时间:2023-05-09 14:16:32

相关推荐

古汉语“四声”和现代汉语有什么区别?其实很多内容都属猜测

古汉语中的“四声”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联系也有区别。

但值得注意的,这两种“四声”都是指当时官话而言的,比如现在的普通话,其他方言是不在研究范围之内的。

因为涉及到汉语的语法,所以一些不太难的专有名词需要重新解释,小学时候老师教授的那些常识就不够用了。

我们今天系统地、通俗地来讲解一些“四声”的知识。

“四声”指的是字的声调,汉语中用以决定字义

无论是古汉语的“四声”还是现代汉语的“四声”都是指声调。声调是由音的高低来决定的,即“音高”。

以“音高”来作为决定字音的要素之一,并区别字义,这是汉语的特性。

现代汉语里,“四声”指的就是普通话里“1234”四个声调,专业一点的称呼叫做“阴平”、“阳平”、“上(shǎng)声”、“去声”,可以称为“阴阳上去”。

为什么要限定普通话呢?

因为方言当中声调不是这么划分的,比如苏州话有七个声调,广州话有十个声调。所以,这四个声调的适用范围是普通话。

古汉语中的四声指的是古代官话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平”发展到现在基本上就是“阴平”和“阳平”的总称,比现代普通话中多出了一个“入声”。

这个“入声”在南方方言当中有很多的保存,最简单的比如说数字中,“七”、“八”、“十”等等都是入声字,而这在北方方言里已经消失了。

“入声字”后来被散派到其他三个声调之内,并且几乎没有任何的规律可言。除了部分“入声字”可以看出痕迹之外,其余的只能死记硬背。

这也就是为什么语言学家往往都是南方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北方人很难理解入声字。

“四声”发现的历史以及读法,至今存疑

可以确定的是,汉语中“四声”是很早就存在的,只不过当时的人都没有注意到。直到南朝齐梁时期,因为一些文人天天想着怎么样把诗歌写得好听,于是开始研究了汉语的语音。

本来就是几个文人聚在一起讨论作诗的心得,结果一不小心就发现了汉语的这个大秘密,原来声调的配合可以让汉语说起来更好听。

于是,周颙就写了一本书,叫做《四声切韵》,第一次提出来“平上去入”四声。

而沈约也写了一本书,叫做《四声谱》,同样也是讲述“四声”的文献。

这两本书不是语言学的专著,当时是为了写诗用韵而创作的韵书,但都失传了。

《梁书·沈约传》中有一个故事蛮有趣的:

沈约等人发现了汉语这个秘密之后,非常得意,以为自己比古人厉害得多。但是因为这种理论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就是现在语言学都很难学,所以当时能学会的人并不多。

这些学不会的人中就包括了皇帝。

皇帝就问周舍:“啥是四声啊?”

周舍灵机一动,回答:“四声啊,就是天子圣哲。”

这个回答不得不说很巧妙,这四个字就是“平上去入”各一个,顺带还拍了一下皇帝的马屁。

但是,皇帝最终也没能学会这种理论。

关于古“四声”的读法,现代人的结论都是推测

古代没有留声机,很难说得准他们到底是怎么读的,所以近现代学者研究古“四声”的时候,所得出的结论只能说哪一个更合理,并不能说谁就一定正确,因为没有办法去验证。

这里我们要先介绍一个名词,叫做“调值”,也就是声调的数值。

汉语的声调不像英文那样,有重音、次重音等等非常鲜明,汉语的声调比较平滑,研究语音的时候,一批近现代的著名学者共同创造了一种确定普通话“调值”的标准,那就是“五度标调法”。

很简单,像五线谱一样,从上到下五条线,分别标上数字“54321”,5最高,1最低。

普通话中“阴阳上去”四个声调的调值是多少呢?参考它们的写法就知道了:

阴平为55,阳平为35,上声为214,去声为51.

值得注意的是,比如去声虽然是51调值,但读得时候不是从5直接降到1,而是经过了54321平滑下降的过程。

地方方言中很多字的读音和普通话不一样,就是因为调值的差异。

比如阳平调,普通话和北京话都是55调值,而天津话就是11调值,虽然都是平声,但天津话听起来就很低。

但是古汉语中的“四声”到底读成一个什么样子?

很遗憾,我们现在只能知道调类,就是这些字都属于“平上去入”哪一种,而不知道它们具体的调值。所以这种基本信息现在根本无法知晓。

我们只能根据前人的一些很不靠谱的描述,根据共性来推断。

比如唐朝有个叫做处中的和尚,在《元和韵谱》中对这四种声调做了一个较为形象的表述: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起,入声直而促。

明代也有一个和尚叫做真空,他写了一个《玉钥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描述,也就“平声”“入声”还可能想象到一点边际,其他的什么叫“高呼猛烈强”、“分明哀远道”?这些都不可理解。

而古代的语音也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就像建国前后的语音都有差别一样,明朝末年有一个叫做袁子让的人就公开批评过真空和尚的说法,他就认为这种描述和他所用的语言不一样,所以并不准确。

于是,袁子让在《字学元元》中提出了自己的描述:

平声铿锵;上声苍老;去声脆嫩;入声直朴。

可以看到,这种描述依然让人云里雾里,于是他就又用了一个比喻对此进行解释:

平声似钟;上声似鼓;去声似磐;入声似柷(zhù)。

用乐器来形容声音,实在是不怎么形象,目前依然得不到有用信息。

这些弊端直接促成了近现代语言学家们创造“五度标调法”,从此汉语官话才有了固定可描述的调值标准。

所以说,古代“四声”和现代汉语的“四声”肯定是有差别的,也有一些很明显的客观对比,比如调类中古代多了“入声”等。

但还有很多方面是无法确定的,因为现在根本就不知道当时古人是如何来读这些字的吧,很多结论都是较为合理的推测。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待晓儿

鲁迅笔下“两棵枣树”的描写,嘲笑的人不懂其背后的故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