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他是明末著名诗人 文武双全 十五岁起兵抗清 十七岁英勇就义

他是明末著名诗人 文武双全 十五岁起兵抗清 十七岁英勇就义

时间:2022-08-29 07:24:32

相关推荐

他是明末著名诗人 文武双全 十五岁起兵抗清 十七岁英勇就义

在当今社会,十七岁的年纪正值繁花似锦的青春妙龄,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对未来对人生都有着无限的希望与憧憬,仿佛将来的人生蕴藏着一万种的可能,等待着你去一一实现。但在古代社会,十七岁是已经可以开始结婚生子、成家立业的年纪了,在现代人还在对未来懵懂迷茫时,古人这时候就已经开始为了家庭、理想和事业努力奋斗啦。

更有一些人,在同龄人还在学堂安稳读书,在父母的庇护下享受生活时,他早早就已经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生命的指针永远被定格在了十七岁这个代表着希望与美好的年纪。这个人就是明末著名诗人、抗清将领——夏完淳。

01 少年才子,心系家国

夏完淳于崇祯四年出生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父亲夏允彝乃江南名士,在当时颇具文名。所以,夏完淳自幼就接受了最正统最优质的儒家教育,一开始拜复社领袖张溥为师,十二岁的时候又拜当时的文坛大咖陈子龙为师。由于夏完淳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五岁就能熟读经史,七岁就能写诗作文,因此在当时就有“神童”之名。

夏完淳不仅在学问方面深受父亲和老师的影响,在政治与思想方面更是一脉相承。当时明朝的国运早已日薄西山,内有农民军起义,外有异族侵扰,可谓是四面楚歌、朝不保夕。夏允彝和陈子龙这帮人在当时不仅富有文名,同时也在明政府任职,平时也很关心朝堂局势和战争情况。在父亲和师长的影响下,夏完淳也逐渐形成了忠君爱国的价值观,并将“抗清”视作自己人生奋斗的唯一目标。

在同时代的同龄人还在为了自己个人的未来苦读八股文时,夏完淳就已经拥有了更为开阔、更为远大的人生理想。在现代同龄人还在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浑噩,想着放学去哪里玩时,夏完淳每天和家人讨论的,都是当前的政治局势与战争形态。他思考的从来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兴亡。

02 兵败被捕,英勇就义

弘光元年,当时崇祯帝早已吊死在煤山,南明政府蜗居江南,企图苟延残喘。那一年,夏完淳十五岁,他正式参军入伍,跟随父亲与老师起兵抗清。起义失败后,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投水殉国,只剩下夏完淳一个人,继续跟着陈子龙等人从事抗清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多么艰苦、多么危险,他都没有动摇过半点信念,这是自幼就被刻进骨子里的信仰。

无奈个人的信念再强大、能力再突出,也无法与时代的大趋势抗衡。明朝势微,清朝强盛,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很难因为少数人的影响而改变。在某次行动中,夏完淳不幸被清军所捕,随后被押往南京受审。然而,无论敌人如何威逼利诱,年轻的夏完淳都凛然自若,丝毫不为所动。

为了更好地劝降,清政府方面派出降将洪承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夏完淳挺立不跪,假装不认识他,故意说道:“亨九先生(洪承畴)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魂!”一番慷慨陈词,反倒说得洪承畴羞愧难当,当即哑口无言。

夏完淳自知命不久矣,于是在狱中写下了一首《别云间》,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故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以及对故土、对亲人的依恋难舍之情。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前三联都是在表达诗人对家国破碎的悲愤之情,以及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尾联透露了诗人仍然对抗清抱有极大的期许和愿望,他希望自己死后魂魄归来,再来瞧一瞧这片故土山河,希望到时候能够看到后继者们可以继承先驱者的遗志,直到完成复国大业。写完这首诗后不久,夏完淳就从松江被押往南京受审,由于拒不投降,最终英勇就义,享年十七岁。

在夏完淳短短十七年的人生路途中,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奔走,虽生不逢时,但也算死得其所。他的生命长度虽然很短,但他的生命弧光却异常得丰满充盈。有一句话叫做: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虽然夏完淳的肉体早已消亡,但他的精神与气节却永远保留在了史书上,他的精神生命终将永恒不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