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刘宝瑞大师《官场斗》揭示冬至翻褂子是旧俗 还要吃馄饨

刘宝瑞大师《官场斗》揭示冬至翻褂子是旧俗 还要吃馄饨

时间:2020-03-17 07:19:35

相关推荐

刘宝瑞大师《官场斗》揭示冬至翻褂子是旧俗 还要吃馄饨

曾几何时,听相声也得要翻译解说,不守着一柜子书听不懂相声。传统相声里那么多的语言、民俗、文化瑰宝,由咱们捡起来,拂去岁月灰尘,诚心收藏起来吧。

所谓“民俗”,是指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传统心理习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内所保留的传统行为。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曲艺之所以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相当大的部分在于曲艺和民俗的相互介入与相互影响。

众所周知,曲艺是以说唱故事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形式。在讲述每段故事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它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又往往和当地民众的传统心理等有关。如《柳敬亭传》中就写到:明末的说书家莫后光对柳敬亭说——“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这就说明,艺人们己经懂得自觉地运用民俗事象来丰富和表现作品的内容,使其更加生动逼真,更易于为群众所接受。

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曾专门谈到民俗学的研究范围,认为举凡民间的婚丧、节日、祭祀、巫术、医药、娱乐、社团、饮食、建筑、服饰以及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等生活事象皆在此例。而在流传至今的大量传统曲目中,我们会发现曲艺对这些生活事象都有所涉及并有充分的再现。就以最受群众喜爱、传播面最广的相声为例,大量的传统段子中都有民俗存在。

艺人有句行话叫作:“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形形色色的生活事象即民俗,必须描述得真实可信,再加上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段,这样才能吸引一批又一批更多的听众(观众)。因此,从客观上来讲,相声作品中所反映的翔实、生动的民俗内容,真可称得上是民俗学的一部小“百科全书”了。

例如传统相声《婚姻与迷信》其主旨固然是批判和讽刺,但其中透露出的婚嫁方面的习俗就是极为完整的民俗资料。这种结婚的场面,在许多曲种的曲目中经常出现,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再如传统相声《化蜡钎儿》,讲的是三个不孝的儿子为了争夺老太太的“遗产”而互相比着大办丧事。这其中就反映了过去丧葬方面的习俗。我们也应看到,尽管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的活动己开展多年,但在某些偏远落后地区仍残留有不少类似的习俗,只不过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而相应产生了一些变化,今天的相声演员(作者)敏锐地捕捉了这一正在进行中的民俗现象,予以艺术地再现,以达到批判和讽刺的目的。这就是现阶段的民俗在相声中的反映。

此外,如传统相声《夸住宅》就有对居住习俗的描绘,从建筑格局到房子的内部陈设,虽说为了琅琅上口有故意拼凑之嫌,但基本上表现了大户人家的房屋设施,包括对这理想住宅的主人公的生活习惯,也都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而单口相声《小神仙》,就活脱脱描画出了一个满嘴胡言,骗人钱财的算命人的模样,闻者立刻会联想到北京天桥、天津南市、南京夫子庙、开封相国寺那类地方摆摊算卦相面的人。相声作品讽刺的是这些自以为手法高明实际上演技拙劣的算命人,而我们不仅从中得到教益,也同时了解了过去的风俗。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曲艺艺术,长期以来,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性格、情趣等,它以非正统的地位,保存了生动史料,弥补了正史的不足。相声艺人们根据当时的现实生活创作的段子,其实就是民俗资料的一种特殊的保存方式。

明日冬至,忽然想起刘宝瑞大师的《官场斗》里也说到了“冬至”。

刘宝瑞先生的《官场斗》,罗锅给八旗兵丁讨了四个月的封赏之后,和珅跟刘墉说:

我和珅也不是不管八旗兵丁啊,我到时候我还要讨赏。什么时候啊?每年到“冬至”郊天这天,皇上去祭天坛,到那个时候,皇上头一个穿貂褂。第二天,文武百官这才敢穿。祭天坛是怎么个仪式呢?在这个封建时候,这一年所杀的这些个人,犯罪的这些个人名字,怎么怎么个事情,到时天坛那儿烧去,玉皇就知道了。那天最冷,皇上从天坛回来,我给八旗兵丁讨赏。皇上穿暖和了,八旗兵丁怎么办呢?到那时候再讨赏,我是不管吗?如今,您先讨了,等到冬至,我还讨不讨?你说,啊?!

翻褂子

十一月叫作冬月,据说是因为冬至节永远在旧历十一月里而得名。冬至过去称为冬至节,行之久远,可以追溯到周朝。

太和殿 1917-19 SindyGamble

至清朝,每岁冬至,大祀天于圜丘,皇帝亲诣行礼,前期皇帝诣斋宫,卤簿大驾全设。此为大祭。冬至郊天,祭陵。

冬至郊天大家都知道,不过《官场斗》里有个细节,说皇上冬至头一个穿貂褂。第二天,文武百官这才敢穿。

《燕京岁时记》里有翻褂子的条目,说了这件事,但时间可不是冬至日,而是冬月初一:

冬至月初一日,臣工之得著貂裘者,均于是日一体穿用,谓之翻褂子。

《醇亲王载沣日记》里更是在每年都能看到:

十一月初一日,。。。。。换穿貂褂。

可见臣子们都是初一换穿,没有臣子们先于皇上穿貂的道理。想来官场斗里这段文字可以商榷。

刘宝瑞先生说祭天坛仪式是这么说的:

在这个封建时候,这一年所杀的这些个人,犯罪的这些个人名字,怎么怎么个事情,到时天坛那儿烧去,玉皇就知道了

1901年 日 小川一真《北京城写真》

其实这还真不是空穴来风,齐如山先生的《中国风俗从谈》里讲:

冬至礼节大致有三种,一是祭天,二是祭陵,三是录囚。前清的刑法最重者是凌迟。常刑最重者为斩罪及绞罪,每种又分三等:一是立刻行刑;二是秋后处决;三是冬至再定。所有的案子,都由刑部汇齐造册,具折奏请皇上定夺,皇上览此种折奏与他折不同,他种折奏都是在宫中批发,此则须御殿,穿素服,同办丧事一样,届时刑部尚书也穿素服陪侍,是以人命为重的意思,且永在冬至行之。

冬至馄饨

冬至现在都吃饺子,反正是立冬也得吃饺子冬至也得吃饺子,要不耳朵就是保不住。

但是直到清末,书里记载的可还是冬至馄饨夏至面:

18-19世纪 清国京城市景风俗图

仝冰雪整理黄开文的《解说老北京》,

清宫冬至馄饨夏至面。清代冬至,大祀南郊(天坛)。清帝还宫,后膳进馄饨,是斋后取暖之意。

《帝京岁时纪胜》

冬至,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

《醇亲王载沣日记》里在宣统元年的冬至日记录道 :

初十日(长至,一九),上门。戌初三刻二分,冬至,十一月中。移上书房成哲亲王字方于中所。得赏馄饨四盒

吹灰及一天长一线

冬至除了开始描画九九消寒图,还有些有趣的习俗传说,读来只有一个想法,过去的人还真挺会玩儿:

《北平俗曲十二景》

冬至月数九天,当头月儿圆,风筝带风琴,锣鼓响连天,怕得是在空中抽咕冷子断了线。踢毽抖空竹,琉璃喇叭欢,手打太平鼓,口琴满街串。买来的走马灯,点上滴滴转。

《中国风俗从谈》里说了吹灰,您要没事可以试试,不过这么重的雾霾,再吹灰不知道会不会招人骂:

唐朝宫中及司天台预埋竹管于地,上口置葭灰少许,冬至前此灰不动,待一交冬至节之时刻,此灰立刻被吹飞起,因冬至节阳气上升也。

老人们都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虽然刚开始数九,但是天慢慢长了,《淮南子》云距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这话看着就觉得春天不远有盼头了。

冬天总会过去,但是刘宝瑞大师的《官场斗》是没有结局了,不过,翻褂子、馄饨、吹灰、录囚,这些老北京的民俗还是从残缺的经典中流传了下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