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一文搞清古代诗歌体式的发展与演变

一文搞清古代诗歌体式的发展与演变

时间:2024-05-15 16:20:50

相关推荐

一文搞清古代诗歌体式的发展与演变

初学古代诗歌的朋友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诗歌体式的分类非常多样。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有骚体、楚歌体、乐府体,有古体诗、近体诗,有绝句、律诗等等,各种体式不一而足。那么这些体式都是怎么来的呢?这就不得不从诗歌的发展演变说起。

一、先秦——诗歌的起源

我国诗歌起源极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人们在生产劳作和宗教祭祀过程中,创作出配合音乐舞蹈吟唱的歌谣,这些歌谣便是诗歌的源头。由于上古时期文字尚不成熟,这些歌谣很难得以记录和保存,因此我们今天也就无法知道最早的诗歌到底是什么样子。

1.《诗经》的出现与四言诗的形成

到了周代,这种情况得以改变。官府为了制作礼乐,便派遣专门的官员深入民间,采集各地的歌谣。朝廷和贵族们在各种祭祀、狩猎、出兵、宴客等重大活动中,也会创作诗歌来进行吟唱。人们把这些诗歌编辑成册,记录保存下来,称之为《诗》。后来孔子又对《诗》进行增删修订,保留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共311首,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样子,这部《诗》也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诗三百》被奉为儒家经典,所以又称为《诗经》,这种称呼一直流传至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它的体式从二言到八言不等,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四言。因为四言诗无论是句法结构还是节奏顿挫,都是最简单且初具节奏的一种体式,所以成为我国最早的诗歌体式。我们所熟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都是典型的四言诗。

2.屈原的悲歌与《楚辞》的兴起

到了战国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的诗体——《楚辞》。《楚辞》与《诗经》有着明显的区别。《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由官方收集整理,带有明显的集体意志。《楚辞》则出现在长江流域,以屈原为主要创作者,呈现出强烈的个人色彩。

屈原乃楚国王族后裔,对楚国有着真挚的情感,也正是这种情感,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他出生在一个不该出生的年代,秦国崛起,六国衰落。他忧虑于自己国家的危亡,主张联齐抗秦、变法图强,一度得到朝廷的重用。可是,他的才华横溢,他的锋芒毕露,引起了很多人的忌妒,于是谗言四起,君臣相疑,最终被驱逐流放。于是,楚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是却造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这也许就是历史的讽刺吧,但凡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无不命运多舛、仕途多艰,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莫不如是。

屈原眼见自己的国家病入膏肓,自己却无能为力,在忧愁幽思中写下了宏伟灿烂的《离骚》。公元前278年,痛苦绝望的屈原怀石投江而死。

屈原走了,但是他留下的诗篇却光耀古今,被后人竞相模仿。人们把这些风格相近的诗歌编为一集,称为《楚辞》。《楚辞》在形式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便是“骚体”和“楚歌体”。

“骚体”以屈原的《离骚》而得名。相较于《诗经》以四言为主,《离骚》的句式比较长,最常见的便是“兮”字前后各六个字,比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种篇幅的延长,使得诗歌呈现散文化的趋势,到了汉代,便发展为另一种文体“赋”。

“楚歌体”则是以《九歌》而得名。《九歌》比《离骚》篇幅短得多,句式也要短。它的句式有“兮”字前面三个字,后面两个字;也有“兮”字前后各两个字,或各三个字等等。而最常见的便是前三后二和前后各三个字两种。比如“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其中,前后各三个字的体式成为后世七言诗的起源。

二、秦汉——乐府的时代

秦代传世很短,诗歌几乎没有大的发展。就连汉初,诗歌体式仍然是延续《诗经》的四言和《楚辞》的“楚歌体”。

直至武帝时期,西汉国力日渐强盛,统治阶层不再崇尚节俭,而是开始追求奢靡享乐。官方的音乐机构——乐府,大量采集民间歌谣,加以整理,配乐演唱,以供贵族娱乐或祭祀之用。这些乐府采集的民歌,后来便被人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相比于《诗经》和《楚辞》体式更加灵活多样,既有四言体,也有楚歌体,更多的还是杂言体。比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正因为“乐府诗”的灵活多样,约束较少,所以很受后代诗人的欢迎。李白就喜欢以乐府旧题作诗,白居易更是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在“乐府诗”流行的同时,西域胡乐开始传入中国。中西合璧的结果就是产生了新的音乐样式,为配合新的音乐样式,便出现了新的诗歌样式,这种新的诗歌样式就是五言体。这一新兴样式迅速受到人们的欢迎,出现了许多名篇佳作,比如《白头吟》、《陌上桑》、《江南》、《孔雀东南飞》等等。但乐府中的五言体尚不成熟,体式也不固定,因此只能说是乐府诗的五言化而已,还称不上真正的五言诗。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社会动荡,许多底层文人游宦无门、漂泊流离,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和艰难的生活条件,他们急欲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诗歌的创作中来。五言诗由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形式和内容越来越成熟,《古诗十九首》便在这时产生了。这时,五言诗已经完全成为一种迥异于“乐府诗”的新诗体。

三、魏晋南北朝——古体诗向律体诗的转变

魏晋南北朝诗歌上承建安时代,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等人将乐府诗推向新的高峰的同时,将五言诗完全推向成熟的境界,七言诗也在此时发端。

这一时期也是一个文学觉醒的时代,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更加追求形式美和声律美。在形式上,曹植、谢灵运等人大量运用对偶,使诗歌的形式更加严密工整。在声律上,随着佛教的盛行,梵文传入中土,人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渐注意到汉字的发音问题,声韵学开始兴起。

对偶和声律的运用,必然推动古体诗向律体诗发展。齐梁时代的周颙、沈约等人把汉字的发音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又提出诗歌创作的“四声八病”说,诗歌格律由此逐渐形成,律诗、绝句等诗歌体式开始出现。

四、唐代——诗的盛世

唐代的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四言、五言、七言、乐府诗这些已经成熟的体式,并将之进一步拓展革新,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唐人将这一类诗歌体式统称为古体诗。一方面,又将南北朝以来初具雏形的格律诗发展完善,使之臻于成熟,形成了形式精美的律诗、绝句,唐人称之为近体诗。

在诗歌理论发展完备的基础上,唐代的社会稳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又为诗歌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等一大批天才诗人的涌现,则理所当然地将各种体裁的诗歌都推向了顶峰,大唐也因此成为诗的盛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