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19世纪末 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

19世纪末 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

时间:2019-08-03 10:49:45

相关推荐

19世纪末 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

问题补充: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

A. 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

B. 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

C. 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D. 中国已被支解的具体表现

答案:

A. 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

B. 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

(答案→)C. 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D. 中国已被支解的具体表现

解析: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表现,ABD项说法正确,但并不是实质,不符合题意;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既不同于半殖民地,也不同于殖民地,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形式,故C项正确。分析: 考点1:戊戌变法 ※背景:

1.社会危机严重

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变法过程:

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

※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附: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①封建危机严重;

②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思想文化传统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19世纪末 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A. 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B. 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C. 走向殖民地的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