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怀疑(天才与疯子系列)

怀疑(天才与疯子系列)

时间:2019-06-14 15:44:46

相关推荐

怀疑(天才与疯子系列)

导读与背景介绍:

因为昨天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尤其是那个我“疯狂荒诞”的部分。也正是自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去一直在旧的公众号当中发一些过度情绪化以及可以代表我过去的种种不理性、怪诞的文章,我就决定把它们全部销毁,然后另起炉灶,改头换面。好在幸运的是我当时注销掉旧账号后及时的把上面发过的文章保存在云笔记当中,这才给我现在留下了一个宝贵的机会,一个可以重新回顾自己过去困顿、迷茫阶段的机会。我细数了一下,过往的旧账号里一共大小文章共发了20篇左右,历时也几乎跨越了两年。如果仔细揣摩的话,是可以从中看出我的自我认同、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流动的变化过程。这可能就是让我现在愿意重新把它们发出来的原因。因为这至少说明我开始愿意去接受过去曾经有过的那些所谓我一直加以摒弃的内容以及特质。而且我也认为把我的这个部分真正的呈现出来,可能才可以多少算是一种自我真实表达的范例。我准备把过去旧账号里的所有内容全部搜集整理到一个新的集合系列里,现在暂时起名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游走于两端之间的我》。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我想起了很久前高铭写的一本关于真实精神障碍患者的思想思维实录——《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正巧我过去写的东西也至少带着一些“疯狂”以及“不可思议”的成分,并且我自己也算是一个标准的精神障碍病患。所以这个系列也算是一种记录我过去种种偏离“正规”的思想实录,同时多少也带有一些调侃的意味。我会在每篇旧文章之前写下我现在对此的重新理解以及一些简短的类似于导读的介绍,这样也方便有意阅读它们的人可以多少了解到我当时写作的原因和背景信息。不管怎样,我这样做的同时,也算是一种新的对自我内心的拷问。所以可能就算没有人真正愿意读,但于我来说也已经完全足够了。

我会采取时间上的反方向顺序,从离我现在最近的文章开始算发起,这样不至于让人觉得太难以带入与理解。除此之外,也是因为我对我最早文章的特别的不自信,现在回看最早的时候写的东西,多少会惊讶于当时语言的“稚气”。

下面这篇短文写自8月19日,首发于我以前的旧公众号——永无止境的NZT。记得当时写这篇文的起因源自我那年夏天接的一个个案心理咨询,那是我第一次接真正意义上的面谈咨询。到现在为止,我依然可以清晰的回忆起当时做完这个个案咨询后的内心感受——那种挣扎、纠结、自我审视、自我怀疑,以及对心理咨询的更加现实真实的直接体验。后来,也正是因为这次咨询带给我的种种巨大的内心冲击,使得我不停的反刍,关于自己能力和准备程度的问题。后来当我意识到我内心还不足够去承担咨询师这样的角色身份时,我决定停下脚步,首先看看自己到底哪里还有所欠缺,然后再去充实这个欠缺的部分,最后再开始继续接个案。当时给自己规划的是三个月的提升时间,不过后来未曾想到,这一停就几乎有一年多的时间。看起来我似乎是在用一种回避、拖延的方式对待这个事情,但其实这一年多的时间我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同时我也用这一年多的时间去相对理清了自己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在我看来,对此我是上升了一个巨大的台阶。并且我现在也更加的明确自己当年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到底是什么地方让我没能继续坚持下去。

这篇短文题目为《怀疑》,我认为这可能是一种预言,预示着我在这过去的一年当中必定要和我内心的这个部分一起工作。我也很庆幸自己从中走了过来,并且似乎也修通了这个议题。当然了,我肯定不敢夸口说自己已经完全摆脱掉了“自我怀疑”,因为这个部分也是属于我的——一个无法分割的部分。它有它存在的理由,只是我很少再过度的沉浸在其中以至于几乎忘记了自己在每个当下到底在哪里。如果换一种说法,我认为那就是现在我的这个“自我怀疑”的部分升级了,它变得不再那样过于的歇斯底里,不再那样过于的脱离实际,不再那样过于的情绪化,不再那样过于的具有攻击性,而是变得更加的友好、和善,并最终被我的自我觉知所同化。


怀疑

写于:8月19日

首发于公众号:永无止境的NZT 作者:康华

那天发生的一幕幕依然在我脑海中不断上演,虽然想要摆脱,但很难做到。也许我适合接受的个案最好不是那种有过于强烈的竞争心理。不过,在咨询中出现这种竞争心理又是很难避免的事情。所以这也许是我现在需要修通的一个方面。

对人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不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和享受的事情。至少对我来说不是的。让我感到疲累,并且也让我感到些许恶心。因为我逐渐惊讶于我看到的东西,人性中更加深层的一面。这就像做外科医生的实习生必须要在真实手术前进行解刨分析一样。真实的东西是最美丽的;但真实的东西也是丑陋的,不忍直视的。现实总是不完全按照人的想象去构造,总会有令人感到诧异的地方。没有一个人是预先设计好的模子,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在里面。曾经听到李松蔚谈到他是很享受和人进行咨询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那种新鲜的刺激感是他的最爱。对此,我只能做到去感受刺激,但昨天的经验我很难去享受。这就好比我小时候对大人口中的香烟如此的好奇,急切的拿来尝试,但最后只能在承认它很刺激的情况下心生厌恶。

可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说明我其实是不喜欢心理咨询的?还是说它根本不适合我?现在直接来回答,恐怕为时过早。我喜欢和人有高度链接的时候,那种体验,似乎总可以让我感受生命的延展与深邃。同时我的思维和意识的边界得以扩张,产生一种共鸣和共振的状态。可是,真正美妙的东西不正是因为他的稀缺才更加凸显出体验时的珍贵吗?它的意义和价值,不正是因此更加明晰可见吗?追求快感和美妙的体验也许并不应该被作为正常的终极目标,甚至也不可以作为中途的一个停靠站和目的地。它也许只是旅途中的一个意外的附属品,一个本来不值得被期待有的东西。它可以算作一个礼物、一种馈赠,或者什么都不是,只能属于沿途中的最常见不过的一瞥,终究会过去。

那我在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呢?我究竟为什么要做它?他能给我带来什么?

对此,过去我总是会给自己一个确定的直接回答。可是现在,我只想反问自己:“人难道只有在明确了做一件事能得到什么回报后才能去安心的做它吗?明确那些具体的回报对我又有什么意义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