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历史】清代 文安官办最高学府广陵书院 了解一下。

【历史】清代 文安官办最高学府广陵书院 了解一下。

时间:2023-12-21 04:10:47

相关推荐

【历史】清代 文安官办最高学府广陵书院 了解一下。

广告合作:0316-5018111 微信:iwenan14

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

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安微生活文生活文

一书院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场所。最早产生于唐代,宋元时兴盛起来。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一般聘请着名学者主讲,广招学子。主要研习儒家经籍,间亦议论时政,采取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术思想发展有一定影响。明清时书院仍很盛行,但多数成为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

文安广陵书院的命名是从本县的广陵城而来。远在北宋时期,作为宋辽(契丹)边界的淤口关(在今霸州市信安镇)、益津关(在今霸州城)、瓦桥关(在今雄县城西南)三关是北宋的边防重镇、军事要地。而广陵城(今文安县苏桥镇广陵城村附近,遗址犹存)在当时是“三关”的后方,为积储粮草和武器装备之所。据说当年宋将杨延昭(杨六郎)镇守“三关”时,就在这里存放粮草武器。广陵城因此远近闻名。当时东京汴梁一提文安很少有人知道,而一提广陵城却大多知晓。因而文安夙有广陵之称,文安的书院命名为广陵书院。二广陵书院是清代文安的最高学府,曾先后两次由官府出面创办。第一次是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县杨朝麟创办。地点在旧县署(今平安小区)西侧。书院大门朝南,上方横匾上写着“广陵书院”4个大字。里面有高大宽敞的书舍10几间,四周绕以围墙。规模还是相当大的。杨朝麟知县兼任院长,不惜高薪聘请本县最着名的学者讲学,还从京城聘来1名少年时代就文誉满胶东的太学生毛九来先生主讲。书院突出礼仪教育,制定了具体的课程规划和奖惩制度。到这里研习的学子,有童生,也有秀才;多数是本县的,也有少数外地的。每天都有几十名学子在书院里研习。研习的重点是四书、五经、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杨知县在政务之余,经常与学子们研讨经书义理,探求为文之法,勉励学子们发奋努力。有时大家也议论一些土俗民情、地方利害之事,知县察纳雅言,以此作为施政的参考。杨知县每月还把学子们集中在一起,亲自拟题让大家作八股文,这就是所谓“月课”。月课之后,他与毛九来先生共同把学子们的文章批阅一遍,评判优劣。文字精进者,大加奖赏;文字低下者,指摘纰缪,令学子改正。1年之中,学子们写出几百篇文章。他们从中选出合乎文理、附合经传的文章30篇,细加评阅,集成1书,用自己的薪俸付梓印刷,发行各地。广陵书院从此声名远扬,誉满畿南。入夏以来,乡试之期临近,杨知县便向学子们重点传授以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为内容的七篇策论的写作技法。参加顺天府各州县学院的统一命题测试。测试完全按照科举考试的要求,把应考生员的姓名糊起来进行。除了本院学子,其他生员也可以报名参加。测试中,杨知县与本县教谕(县级掌教育的学官)齐承嗣(静海人)、训导(此指协助教谕的学官)张炜(新安人)一起监场。3人坚守岗位,彻夜不眠。考完以后,杨朝麟知县先阅卷,默定等级,随即申报顺天府府尹钱公裁决。钱府尹阅后赞叹不已。把广陵书院的讲习成绩列于全府各州、县学院之首,发榜昭示各地。从此,广陵书院的名声大振,从巡抚(清代为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学政(省级掌教育的学官)到各府、州、县政府长官、学官,没有不知道广陵书院造就人才神速的。一些朝廷名官,如霸州的郝惟讷(官至吏部尚书)和本县的王景祚(官至大理寺卿)、纪愈(官至工科掌印给事中)等,都是在广陵书院研习过的学子。还有胡一敬,广陵书院学习时,岁考考了第1名,被贡入国子监(国家最高学府)肄业。为了保证书院的经费,杨朝麟知县还捐献自己的薪俸买了近60亩地,让人租种,租金全部归书院使用。后来,杨知县离任,有些后任知县和热心公益的人,或捐资金,或捐田地,为继续办好广陵书院做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书院每况愈下,大约维持了60多年就停办了。

100年后,于同治三年(1864年)知县曹大俊第二次创立广陵书院。这一次的地点移到西城门内西大街南侧,规模比第一次更大。大门朝北,高大的门楼上方横着一块书写着“广陵书院”4个大字的木制大匾。院子里一排排高大的房屋耸脊翘檐,林林总总。主要建筑北起第一排有储藏室、讲堂;第二排在穿堂的两侧各有1个讲堂;第一排与第二排之间,相对应的是藏书楼和接待室,藏书楼共2层,每层3间。这些建筑都建在1米多高的平台上,前廊后厦,青瓦屋面,蔚为大观。第三排大约有30多间小考房,是学童县试的地方。据说还做过院试(童生考取秀才)的考场。这些都是最早的建筑。书院每年都要根据实际需要修建房屋。到光绪时,书院东侧又增加了厨房、崇正斋公塾、山长公塾先生办公室和学生宿所。建筑物之间有花草树木,还有大小操场。布局协调合理、环境优雅宜人。书院四周绕以恒墙,总占地面积达18000平方米。这样宏大的规模,在当时顺天府所属州、县的书院中首屈一指。正如民国本《文安县志》所描述的那样,“规模宏敞,甲于顺属”。值得一提的是附属于广陵书院的崇正斋公塾。同治十一年(1872年),文安闹大水。为了收养灾区儿童并使之受到启蒙教育,翰林院编修吴大澄和工部主事顾照熙从京城慈幼善堂领取捐赈款项,禀明直隶总督李鸿章,来文安筹办了公塾两斋:东边叫养心斋,在东城门内关帝庙;西边叫崇正斋,在广陵书院。从此,崇正斋成为附属于广陵书院的一所义学。义学建成后,吴大澄又捐银100两作为公塾的永久经费。先生的薪俸和儿童的膏火(助学金)都由捐款生息解决。清末书院的院长改称山长。山长除主讲书院外,还总揽院务。这次广陵书院最出名的山长是状元翁同龢。翁状元是江苏常熟人,他与知县曹大俊是咸丰时的同科进士,彼此非常熟悉。曹知县仰慕翁状元的才华,便聘请翁公担任广陵书院山长。翁公欣然应聘,把自己两个季度的薪水慷慨捐献,给书院购置了桌凳。且讲学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有典有则,深得学子们的欢迎和敬仰。先后应邀担任广陵书院山长的还有本县副贡贺家骏、本县举人宋芗稷和大城县进士吕栻梿。山长贺家骏、宋芗稷和武举郭梦熊、岁贡刘峻峦等人一起,经常协商筹划书院的有关事宜,为书院经费的筹措和章程、制度的制定等永久之计,付出了很大代价,花费了很多心血。广陵书院在曹知县、翁状元和贺家骏等山长以及其他热心公益的人共同努力下,越办越好,知名度越来越高。来书院研习的学子,除了本县的之外,还有河间、任丘、大城、霸州等邻近州县的。最盛时达上百人。这些学子一般是受过启蒙教育,经过县试、府试的童生,还有的是院试后的合格秀才。但不管是谁,都必须有人保举、经过山长命题考试,合格者方能入院。书院分为县试童生、府试童生和院试合格秀才3个等级,分别在不同的讲堂里研习。山长根据不同等级的科考科目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学。学子们以个人钻研学习为主,有时“子曰诗云”地相互问答,有时到藏书楼借书阅读,有时山长集中讲学。研习内容除了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外,每旬必作时文(八股文),每天必习书法。八股文是清代科考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在“起股”至“束股”的4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叫“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所论内容也要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得自由发挥。清代科考由童生试(考取秀才)、乡试(考取举人)到会试(考取贡士)、殿试(考取进士),均考八股文。因此,作为准备科考的场所——书院,必然重点讲习八股文。广陵书院山长每旬都要求学子们写一篇八股文。写完后,山长都认真进行评改,发现合乎规范的优秀文章,必集中学子在讲堂上讲评,在学子中传阅,并给予作者优厚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励和调动学子们研习八股文的积极性。清代科考还非常重视书法,有“书法重于策论”之说,尤其是道光以后,更为注重。据陈康祺着《燕下乡脞录》记载,科考“专尚楷法,不复论策论之优劣。而读卷诸公评骘楷法,又苛求之于点、画之间。”因而,广陵书院特别重视楷书训练。每天让学子们练习大、小楷,山长每天用红笔评判,指摘败笔,圈画合乎规范的习字,使学子们的楷书技法不断提高。这次广陵书院从创办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高等小学校,共历40年。其间培养了多少学子,难以统计;考取了多少秀才、举人甚至进士,不知凡几。现在有案可稽的有担任广昌县(今河北涞源县)训导的光绪丙子科(1876年)举人王淑培;有“博极群书,文名播畿辅”的光绪己卯科(1879年)乡魁(第一名举人)蔡如梁;还有李晓瀛、颜农山、宫莪卿等人,皆学有所成。此外,撰修民国本《文安县志》,创办文安第一所女子高小的清末举人陈德沛先生也是广陵书院的学子。陈德沛先生之父陈暄、岳父贺家骏和宋芗稷是忘形三友(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把酒论文,谈论古今。陈德沛从小就受到3位长辈的教诲。且家居广陵书院附近,贺、宋二位山长又很喜欢这位神童,德沛学童时得以入书院亲聆2位前辈讲学,遂成为本县民国时期文教事业的名人。自同治三年之后,文安连遭水患,民不聊生。且书院的房子需要维修,山长须发薪水,学子得发膏火(俗称灯油钱)和奖励。书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费。经费从何而来?主要是靠捐献。除了上文提到的为书院捐筹款项的曹大俊知县、郭梦熊武举和4位山长之外,还有3位知县:一是同治十年(1871年)任知县的江苏上元进士谌命年,他一上任,就遇到付花里(指今大留镇镇北、王、刘、巨四富华)绅士们请示把本地每年应出差役(每年折钱8吊)捐给书院,谌知县欣然应允。并与同仁发动民众,千方百计筹款,购置卢各庄圈地两顷出租,租金作为书院的经费。谌知县卸任后还移居广陵书院,修理内外房屋。二是同治十年、十二年任知县的江西德化恩贡丁符九,他捐筹款1000吊,与本县热心公益的州同衔秀才穆向荣等人商议,购置留寨村民4顷多地出租,每年得租金420吊,作为书院的永久经费。他还捐款资助广陵书院内的崇正斋公塾等义学。三是同治十一年任知县的江苏江宁进士管近修,任期内为书院捐款。此外,为书院捐款的还有本县举人任炳奎和葛承炳,一些村镇布市和牙行的税收也捐献给书院。为纪念捐献者,书院特勒石立碑,碑立于书院穿堂西讲堂北窗外西墙山内。三清代文安的最高学府——广陵书院,两次开办的时间大约共100年,其间相隔大约也是100年。前后时间跨度达200年。200年时间书院的办院宗旨、讲习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多大变更,但笔者介绍这些方面时,前后差别较大,不过是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情况有所侧重、避免重复而已。从书院改为高等小学校至今也有100多年,社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陵书院这个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时间的推移,其流风遗韵荡然无存,令人有“梓泽兰亭”之慨。然而,无其物不妨存其辞,广陵书院毕竟是本县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抛开它服务于封建科举制度这一点,在很多方面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故撰此文,企望以此慰藉先贤,启示后人。(原名《清代文安最高学府——广陵书院》)

来 源:文 安政 府 网

广告合作:0316-5018111 微信:iwenan14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