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好片叨比叨】让子弹飞一会儿

【好片叨比叨】让子弹飞一会儿

时间:2022-11-21 16:38:39

相关推荐

【好片叨比叨】让子弹飞一会儿

虽然已经过去好几年的时间,但是《让子弹飞》依然让人记忆犹新,尤其是在《一步之遥》两级分化的口碑对比之下,让子弹飞的艺术表现力更为凸显。

影片根据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章改编。民国年间,花钱捐得县长的马邦德携妻及随从走马上任。途经南国某地,遭劫匪张麻子一伙伏击,随从尽死,只夫妻二人侥幸活命。马为保命,谎称自己是县长的汤 师爷。为汤师爷许下的财富所动,张麻子摇身一变化身县长,带着手下赶赴鹅城上任。

有道是天高皇帝远,鹅城地处偏僻,一方霸主黄四郎只手遮天,全然不将这个新来的县长放在眼里。张麻子痛打了黄的武教头,黄则设计害死张的义子小六。原本只想赚钱的马邦德,怎么也想不到竟会被卷入这场土匪和恶霸的角力之中。鹅城上空愁云密布,血雨腥风在所难免……

在电影《让子弹飞》中,导演姜文通过种种符号的交织,为影片的内涵增添了不少内容,令人不禁对此加以深究。

一辆列车在马匹的拉动下快速地沿着轨道前进,这样的场景,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统共出现过两次,这一场景即是《让子弹飞》中的“符号”之一。从电影的发展角度来说,这一符号使得电影首尾呼应,引人深思,而从文化符号的意义上来说,“马拉列车”其实正是民国时期的一种体现。不止如此,“马拉列车”还有着另一层寓意,根据影片中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出,在轨道上拉动这列火车正好是十匹马,而这其实也象征着“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于“马拉列车”这样一个含义丰富的“符号”,电影《让子弹飞》开始了它的叙述。

除此之外,在《让子弹飞》中,几乎所有的主要角色都有着一顶属于自己的礼帽,汤师爷的礼帽是黄色环软呢帽,张牧之是白色硬毛毡礼帽,黄四郎则是大白硬质牛仔帽,每一顶帽子都成为了一项“符号”,从侧面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昭示出了影片的情节发展方向。

当新任县长“马邦德”走马上任到达鹅城时,黄四郎只让自己的两个手下带着自己的礼帽来“礼貌”地欢迎和给这位新县长来了一个“下马威”,当黄四郎输给了张牧之后,他问张牧之:“如果我一开始不是找人给你去捣乱(送去那顶帽子),而是自己亲自去接你,后果会有什么不同吗?”,张牧之回答说“那帽子挺好的,我挺喜欢的”,黄四郎却诡异一笑地回复说“那不是最好的,我家里还有更好的,转头送给你”在两人的聊天结束后,黄四郎来到了碉堡的堡顶,他面带冷笑地将帽子抛向空中,大喊着“张麻子!”炸毁了碉楼。

而在影片的尾声中,去往“上海”的列车尾部,一个戴着黄四郎同款“礼帽”的人留下了一道背影,并且看向张麻子,给他献上了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敬礼......

黄四郎的“礼帽”,在剧情中其实既象征着“权力”,也象征着一种“统治地位”,是黄四郎赖以统治鹅城的“文化秩序”的“符号”代表。如果说汤师爷统治鹅城靠的是“印”,张麻子靠的是“枪”,那么,黄四郎靠的就是这顶“礼帽”了。

也正是因为这顶“礼帽”,鹅城的百姓们即使有了“枪”,心中也仍存有对“礼帽”所代表的旧秩序的畏惧,因此,为了彻底打倒黄四郎,张麻子既需要打烂他的“枪”,更需要打破他的“礼帽”,而这正是为什么张麻子要给鹅城的百姓们发银子、枪械,甚至要杀掉黄四郎的替身的根本原因。

影片全程其实就阐述了一个地方的事——鹅城,为什么要叫“鹅城”,不叫“鸭城”、“鸡城”呢?从一个观影者的角度看,这是导演对影片中百姓的实际形象的比喻。从影片的整个情节来看,百姓们正如同这“鹅”一般,哪一方强大便跟着哪一方走,在“黄四郎们”强盛时,百姓只能忍受他们的压迫,只能无奈接受“黄四郎们”的卖官售爵、私设公堂、制贩毒烟;在“张麻子们”强盛时,百姓便“枪在手”,跟着“张麻子们”造起了反,抢起了“黄四郎们”的“碉堡”。从头到尾,百姓们始终有如“鹅”一般,只知道跟着强者走,完全没有自己的对于未来的思考。

鹅城的黄四郎是被推翻了,但革命真的成功了吗?所以,在故事的结尾,张麻子骑着马缓缓前行,战斗胜利了,家产分完了,兄弟也都走了,“新”的“火车”开了过来,“张麻子”才要重新上马,沿着轨道,追寻着那列去往“上海”的列车,将革命真正的进行下去,继续追求实现他最初来到鹅城时想要实现的目标——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想了解更多精彩剧集

请持续关注“联通视频权益助手”

好礼多多!优惠多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