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世界客都集客家文化大成 围龙屋体现儒家天圆地方观念

世界客都集客家文化大成 围龙屋体现儒家天圆地方观念

时间:2022-02-25 12:31:44

相关推荐

世界客都集客家文化大成 围龙屋体现儒家天圆地方观念

记者胡明扬撰稿/摄影

世界客都集客家文化大成

围龙屋体现儒家天圆地方观念

广东东北部的梅州,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更是海外客家华人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称为「世界客都」。客家「围龙屋」,在梅州保存最多、最完整,总数达两万余座,都有2、3百年到5、6百年的历史。

中国5大特色民居之1

空拍「围龙屋」。此种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体现出客家人作为汉人的一种儒家文化的观念。

来到梅州客家村,随处可见一座座造型特殊的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5大特色民居建筑的之1,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围龙屋的建筑设计,与当时梅州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不得不聚族而居,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梅州客天下景区的「客家小镇」,

保存各种客家建筑、饮食及民俗。

围龙屋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扰劫,村民把大门、半门一关,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抗击。围龙屋在整体造型上,就是一个太极图。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普遍为「3栋2横1围层」。最小的围龙屋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围龙屋建筑体现出客家人作为汉人的一种儒家文化观念,聚族而居,而且讲究风水。建筑是以中间的堂屋为中轴线,边上再做对称的横屋,后面做一个半圆形的围龙间,前面再做一个半圆形的水塘,体现儒家文化里面的「天圆地方」。

聚族而居 团结御敌

再来就是聚族而居。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客家人来到南方山区以后,寸土寸金,只能在山间一些盆地开创小山村,不像祖先以前居住的北方大平原,在生存资源很紧张的山区,如果不聚族而居,很难面对现实的生存环境,因此才会衍生出客家人的围龙屋建筑;不但外观和周边环境要有水塘、绿化、风水,住着舒服,也强化居住在这里的家族要团结。客家人对祖先的重视,也表现在围龙屋里面。围龙屋前面的水塘是聚财的,后面龟背形的小山包、叫「化胎」,是管婴儿的。中国人有句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传统的围龙屋里面,「化胎」是用鹅卵石铺成上面一层;象征意义是,每一个鹅卵石相当于这个家族的一个子孙,所以上面有千千万万个鹅卵石,意喻这个家族以后有千千万万个子孙,家族会发扬光大。

梅州客家民居圆形土楼式建筑

保存客家文化精华

梅州是客家人形成、聚居和繁衍地

在中国汉民族8大民系中,客家人是唯一非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也没有自己的省份,分布范围遍及海内外,影响深远。据统计,全世界约有8000多万客家人;而梅州是客家人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

世界客商中心,提供全球客家人聚会场所

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宋德剑教授指出,客家人的形成,和中国历史上自北而南的大迁徒移民有很紧密的关系。第1次迁移是魏晋时期,五胡乱华;第2次是唐末的安史之乱、黄巢之乱,把客家移民向南方又推进了;第3次就是宋末元初、蒙古人南下,这也是梅州客家文化形成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清末民初,梅州客家人向海外迁移,是客家文化向海外传播很重要的时期。今天客家人分布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主要的始发地就是梅州。互相融合形成的族群文化宋德剑表示,一般说客家人或者客家文化,简单的定义,就是历史上中国北方的中原汉人与南方的土着,在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互相融合形成的一个族群;客家文化也就是互相融合形成的一个族群文化。历史上大量北方移民一波波向南方迁移的过程中,北方移民最早进入赣南;在赣南生存发展几百年后,当地土地空间资源已经饱和,先民又向更南一点的闽西迁移;当闽西的资源饱和,就向最南面以梅州为中心的粤东北迁移。宋德剑说,所以大家把赣南、闽西、粤东北,称为客家人的大本营,赣南叫「客家的摇篮」,然后在闽西发展壮大,最后在梅州落地生根成熟,梅州变成客家文化集大成的地方。当时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客家文化表现最成熟的地方梅州为什么被尊称为「世界客都」?宋德剑分析,因为梅州在客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中国大陆客家文化集大成的地方,是客家文化表现最成熟的地方。另外,梅州又是客家人走向海外的起点,所以今天海外的客家人把梅州作为他们心目中的故土家园。梅州不但把客家文化的精华保存下来,而且把客家文化的精华传播到全球。随着客家人的迁移以及客家文化的形成,以中原的古汉语作为最底层语言,不断融合客家人主要聚集地南方土着的语言,形成有特色的客家话。

饮食反映认同中原文化

而在饮食文化方面,梅州客家最具代表性的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反映客家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盐焗鸡是把新鲜的鸡用盐腌制,客家人解释,因为当时长途迁徙,新鲜的鸡会坏掉,腌制后方便长时间储存。

盐焗鸡 图/取自网路酿豆腐是因为客家人在北方吃惯了饺子,来到南方梅州,没有麦这种原料,但是有大豆,就用大豆做成豆腐,在豆腐里包上肉馅,相当于家乡的饺子,寄托对家乡食物的思念。客家人将五花肉加上配料进行制作,再将肉垫在梅菜干上蒸煮,制作了一道色泽油润、香气浓郁的美味佳肴。时过境迁,这种菜肴逐渐名扬四海,就是我们时常品尝到的「梅菜扣肉」,号称岭南3大名菜之1,历史上作为宫廷食品而被称为「惠州贡菜」。

梅菜扣肉图/取自网路

展现客家硬颈精神 梅州抗日3杰名留青史

客家人传统有择善固执、坚忍不拔的「硬颈精神」,梅州「抗日3杰」丘逢甲、谢晋元、罗福星,是代表人物。其中,最为台湾人熟知的丘逢甲,在中国近代史中,更是扮演重要角色。

丘逢甲 图/取自网路爱国诗人丘逢甲据丘逢甲在梅州蕉县的家族后人丘仕康介绍,丘逢甲是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祖籍梅州市蕉岭县,出生于台湾苗栗;当时是甲子年,父亲就给他取名逢甲。小逢甲6岁能诗,7岁能文,14岁参加童子试即考取秀才,因为当时他年龄最小,交卷最快,得到亲临考场巡视的福建巡抚丁日昌赏识,誉为「东宁才子」(台湾在明清时别名东宁,当时台湾隶属福建管辖)。丘逢甲25岁赴福州乡试中举,次年(1889年)至北京赴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丘逢甲看不惯朝廷腐败,无意在京师做官,以「亲老需侍」为由返台,举办新式学堂,从事教育工作。光绪(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奉旨督办团练;次年清军战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组织义勇军抗日20画夜,无奈弹尽援绝战败,只好携家眷渡海返回梅州。他离台前作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传颂一时。丘逢甲回到广东后继续办学,主讲韩山书院、东山书院、景韩书院等;1908年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教育司长等职。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丘逢甲被推举为副议长。他在任会长和副议长期间,非常关注广东的民生,发表很多文章,号召禁烟、禁毒品。丘逢甲也亲身参与革命,以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身分,在19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掩护并拯救了很多同盟会成员,躲避清政府的追捕。19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广东宣布独立,推胡汉民为都督,丘逢甲被选为广东3位代表之1,赴南京选举孙文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民国元年(19),丘逢甲因积劳成疾,中途请假南返,2月25日卒于广东镇平县(今梅州市蕉岭县),享年49岁,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罗福星、谢晋元 可歌可泣梅州「抗日3杰」的罗福星,祖籍也是广东梅州。

罗福星生于荷属东印度爪哇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之后随父母回到广东嘉应州(今梅州);18岁随祖父来台湾,居住苗栗。罗福星为同盟会会员,曾参与广州黄花岗之役。中华民国成立后,日治时期(19)他赴台湾成立同盟会支部,进行地下抗日运动,被警方破获,判处死刑,史称「苗栗事件」。

罗福星 图/取自网路

梅州「抗日3杰」的谢晋元团长,抗战时带兵死守四行仓库事迹,可歌可泣。谢晋元是广东蕉岭人,毕业于黄埔军校。淞沪会战最后阶段,谢晋元带领800名英勇孤军,死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完成掩护50万国军撤退的任务。此战役广为外国媒体报导,对赢得西方同情中国军民爱国情绪、唾弃日本侵略,具有重要象征意义。

谢晋元 图/取自网路

文:【记者胡明扬撰稿/摄影】

编辑:昆洛洛

图片来源:网络

小编微信:shijieribao-Nika

(欢迎交流和提供新闻爆料

100000+人已关注泰国《世界日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