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山水在我眼中 诗歌在我笔下

山水在我眼中 诗歌在我笔下

时间:2024-04-15 20:33:13

相关推荐

山水在我眼中 诗歌在我笔下

山水在李白眼中,诗歌在李白笔下。李白一路行走,一路吟唱,大唐的山水就变成了他笔下的模样。大唐的山水也随着他随手写就的每一首诗歌开始流金泛银。倘若李白没有出川,走过大唐的山水,倘若大唐的山水没有打上李白的logo,那么它们将会多么地寂寞啊!看过江陵的古城,听过江陵的民谣,拜会了“道教上仙”司马承祯,江陵也就不再值得李白留恋。李白和吴指南对着江陵手一挥,继续乘船向长江中下游出发,一路风景如画,两个人也快活若仙。李白的轻舟来到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打卡赤壁、鹦鹉洲、黄鹤楼等5A级风景名胜,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门票一说,要不然单只门票钱就会让李白望而却步。初到湖北江夏的李白,看着滔滔流向天际的汉水感慨万千,胸中的情绪开始荡漾开来,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睡到夜半时分就被迫醒来,他是那样地思念那些在夔州城一起喝酒聊天和诗的老朋友,其后再也不能寐的李白提笔写下《江上寄巴东故人》: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东风吹客梦,西落此中时。觉后思白帝,佳人与我违。瞿塘饶贾客,音信莫令稀。诗外是奔流不息的汉水,是身在异乡李白。诗里是云起雨飞的夔州山水,是对故人的思念和渴盼。一泓江水,两处思念。江夏有名楼曰黄鹤楼,登黄鹤楼可俯瞰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来到历史名城江夏,岂能不登黄鹤楼,岂能不看鹦鹉洲。黄鹤楼位于长江南岸湖北武昌的蛇山之巅的黄鹤矶头,濒临万里长江,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了望守戍的“军事楼”,后来才慢慢地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同时黄鹤楼有道士骑鹤飞仙的传说,更是使之名声大振。这样一座有底蕴、有传说的黄鹤楼,让一心好向名山异水行的李白岂能舍下,岂能不登!李白和吴指南登上了黄鹤楼。李白站在黄鹤楼头,把酒临风,登高望远:只见奔流的汉水之上,龟蛇对峙,气象苍莽;再遥望有“东南枕大江,北控月湖”之称的汉阳城,晴川历历,烟树如画;俯视鹦鹉洲,流水环绕,碧草如茵。如此景象让李白飘飘欲仙,仿佛要乘风归去。心下兴奋异常的李白,本想赋诗一首,打发胸中高涨地快要炸裂的情怀,可是事不凑巧,因为早已有人在楼壁之间题下佳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看到最后,只见诗名《黄鹤楼》,题诗人崔颢。看罢此诗,李白感觉自己好像瞬间被闪电击中了一般,脑海之中,变得一片空白。片刻之后李白才回神来,口中连连称秒。李白觉的此前自己胸中所想的确多有不如,看完此诗后再想的也不能超越,于是甘拜下风,长叹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此搁笔不写。对于崔颢,李白之前“未见其人只闻其声”的时候,就已心向往之,此时再看到他题写的《黄鹤楼》,心下更是佩服。既然不能超越你,那就粉你。李白对崔颢路转粉后,对心中的不忘这位大神可谓念念。后来的后来,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的时候,就仿照崔颢《黄鹤楼》的风格,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的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一经发布,就被世人广为传颂,成为轰动一时的佳作。这就是知己、对手,相互碰撞的火花。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黄鹤楼》风格像不像?岂能不像,李白写作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一方面的确是有感而发,另一方面更是向心中的大神崔颢致敬的。崔颢画了一只“一去不复返”的“黄鹤”,李白就跟着描了一只远去的“凤凰”,这两只鸟儿如果那天能够相遇,或许应当能够“比翼双飞”,创造一段千古的佳话。或许,崔颢并不知道,李白成了他的超级粉丝,向他写诗致敬。又或者说是李白把他当成了潜在的对手,暗自写诗与他较劲,但是,对于李白来说,他应该是真的将崔颢引为了知己,用文字在和他心中的这位大V隔空唱和。李白粉崔颢,其实真的一点都没有粉错。宋代学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崔颢得《黄鹤楼》是这样评价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你看,崔颢的《黄鹤楼》就是这样的气度不凡。作别江夏之后,李白和吴指南溯湘水而上,来到岳州州治巴陵郡,打卡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古称云梦、九江、重湖、太湖等。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湖中心有座葱翠常绿的小山,名叫洞庭山(即今君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八百里洞庭,含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涯际,真是气象万千,烟波浩渺。洞庭湖的奇异景象让成长于蜀山之中李白沉醉了,沦陷了,正当李白胸中诗情汹涌,准备咏叹几首好诗的时候,一件让李白始料未及的事发生了。李白的同行好友吴指南死了!吴指南横躺在洞庭湖畔,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生动无比的声息。关于吴指南的死因现在已难以考证,一说是因病暴亡,一说是打架被杀。但不管是哪种原因,总之吴指南是死了,再也不能回到李白身边,陪他畅游大唐的山水了,李白为此伤心欲绝。李白身穿素白色丧服先是大哭流泪,继而泣血,如同失去亲骨肉兄弟一般。那些经过洞庭湖畔的行人,看到正趴在吴指南身上痛哭的李白,都能感受到李白来自骨子里的哀恸,继而跟着潸然泪下。此时的李白是无所畏惧的,据说老虎来了,都没有吓退李白,反而是老虎踟蹰不前,最后退去了。几欲哭晕的李白将吴指南安葬在洞庭湖畔,带着无尽的哀伤和悲痛离开了岳州州治巴陵郡。三年后李白专程回到这里,挖出吴指南的遗骸,用刀将其尸骨一根根在湖中刮洗干净,然后背到湖北的鄂城,借钱将吴指南厚葬。洞庭湖,李白的伤心之地。在洞庭,李白已无心停留,更无心写诗,他只想快点离去。徒增伤感的地方,真的不如离去。李白泣别亡友,顺江而下,直奔东南第一大繁华都市金陵(今江苏南京)而去。船出湖南,很快就到了江西。湖南和江西紧挨着,就像是蝴蝶的两个翅膀,挨的那么紧密。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就在江西省庐山市境内,是李白此行的必经之地。关于庐山,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秀峰又甲匡庐”的说法,后有“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的赞誉。不管是哪种说法,中心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庐山之美都在“秀峰”。秀峰,为庐山五大丛林之一,古人游庐山,大多游的是秀峰,李白也不例外。只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秀峰不在庐山景区内,而在庐山南麓、鄱阳湖之滨的江西星子县内。庐山最出名的是瀑布,山上大大小小瀑布不少,有香炉峰瀑布、三叠泉瀑布、碧龙潭瀑布、石门涧、大口瀑布等,但其中名气最大的是秀峰里的香炉峰瀑布。在庐山盘桓数日的李白,这一日来到了香炉峰前,看着紫烟袅袅的香炉峰,望着从天而降的瀑布,心中有感而发,写下《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香炉峰,紫烟袅袅,仙霞氤氲;九天上,银河飞漱,匹练如娟。这是大唐最美的瀑布,没有之一。这个美丽绝伦的瀑布,李白看到了,便成了诗。在李白登上庐山把它变成诗后,香炉峰瀑布的名气便到达巅峰,此后当地人称之为李白瀑布。庐山瀑布,就此古今无双。人的一生里,或许也要像李白那样去一次,方能没有遗憾。李白下庐山登船,船行江上,人立舟头。江风扑面而来,吹皱了李白的心,他的心亦如渡船两边的江水,一波一波荡漾开来。经过秀峰瀑布的冲洗,再经过长江流水的洗涤,李白心中因故友逝去而郁结的忧愁也随之荡漾开去。李白的路在前方,他一直在马不停蹄地追赶。顺江而下的李白送走了庐山瀑布,又迎来了一道通天的巨门。通天巨门由“夹江而立”两山,对峙而成。这两座山是长江东岸当涂的东梁山(博望山)和西岸和县的西梁山,远远望去这两座山宛如天设之门,因此得名天门山。天门二山又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浩荡奔流的长江,令一泻千里的长江到此就打转北去,不曾冲毁天门之外的烟雨温润的江南。长江流到天门山这里还拥有了一个温婉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名字——楚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千百年来,山和水在天门山碰撞,水如巨龙奔腾,大展舍我其谁的骄势——冲断天门;山似天门耸峙,任楚江怒涛劈断身躯也要显露横刀立马的威武,让它打转而去。长江水就这样一路向东流着,山是山,水是水,直到李白到来,这里的山水就变成了一首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山断江开,东流水回;碧水青山,红日白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是美丽动人的山水画,透着“绝好画意”,诗是意境开阔飘逸的山水诗,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一天,李白应该是带着酒的,或许还痛饮了三杯,酒入豪肠,七分被他啸成了剑气,纵横江上,还剩三分,绣口一吐,化作这首佳诗。

倘若大唐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或许山水的诗,已挤破大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