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写作好帮手!
1500字范文 > 大埔典故:各乡镇地名的由来!(大埔人请收藏)

大埔典故:各乡镇地名的由来!(大埔人请收藏)

时间:2019-05-23 17:49:05

相关推荐

大埔典故:各乡镇地名的由来!(大埔人请收藏)

扫描下方二维码,小编拉你进群

来源:大埔焦点

大埔:在广东省梅州市北部、韩江中游,邻接福建省。县人民政府驻湖寮镇。东晋置义招县,隋改万川县。唐为海阳县地,明始置大埔县。农产有稻、甘薯、甘蔗等,山区产木材、竹、松香等。工业有机械、化学、建材、制糖等。高陂陶瓷器着名。建有八一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

湖寮镇:因古人在镇中心湖边搭棚寮以居,故名湖寮。东晋义熙九年(4)在湖寮村(今古城)建义招县城,安置北方移民,原居民对客户一视同仁,故别称同仁。清称同仁村,民国时置同仁区。1949年后先后设湖寮区、乡、公社。1961年县治自茶阳迁此。1980年分设湖寮公社和镇,1983年公社改设区,1985年镇区合并设湖寮镇。地处韩江支流梅潭河河谷盆地。

茶阳镇:明代建县城于茶山之南(俗称阳),故名。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大埔县治此。1949年为茶阳镇,属附城区。1957年改名埔城镇,1958年改公社,1959年复设埔城镇。1961年县治迁湖寮镇。1963年改名茶阳公社,1980年分设茶阳镇和茶阳公社。1983年茶阳公社改设区,1985年镇、区合并设茶阳镇。

西河镇:因漳溪河流经旧县城(茶阳)西门,故名。明属漳溪、永安两社,清属保安、维新两甲。民国沿用。建国后设西河区,1958年设西河公社。1961年、1978年岩上、东塘先后分出另设公社。1983年并东塘设西河区,1986年建镇。

百侯镇:相传古时旧寨里、马山顶等山设有为兵防报警用的烟墩,俗称堠,因堠用白石砌成,故称白堠并以此名镇。民国后谐音成百侯。1949年属大埔县三区,1952年属九区。1955年改设百侯区。1957年分设侯南、侯北、大东三乡。1958年复设百侯区,1986年建镇。

枫朗镇:镇人民政府驻枫朗圩,人口 2680。据传古时枫朗岭有大枫树,故名。宋时称枫朗汛。明、清设兰沙甲,民国时又称白云。建国初属枫朗、大埔角两乡,1958年合并设枫朗公社。1973年、1978年双溪、大埔角先后分出另设公社。1983年大埔角并入设区,1986年建镇。

光德镇:镇人民政府驻富岭,人口 1330。明属源高甲,民国时始称光德。建国初属高坡区。1957年设光德乡,1958年并入高坡公社。1961年析置光德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桃源镇:镇人民政府驻桃星(上街),人口820。为县侨乡。境内瓷土丰富、质好,故清前称泥源,后称黎源。民国时桃源、象墩合并设桃源乡,属高坡区。建国后仍属高坡区,1958年属高坡公社。1961年析置桃源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高陂镇:昔因在韩江支流高处筑陂圳灌溉得名。清乾隆年间以乌槎、高陂等村设源高甲。民国时设高陂区署。1949年属大埔二区。1952年改设高陂公社,1980年析置高陂镇,镇郊仍为高陂公社。1983年改区,1985年镇区合并建镇。

三河镇:以大靖溪及梅江自此东西合于韩江,故名。《方舆纪要》卷103大埔县:三河镇“在县西。有巡司,洪武九年置,又三河驿亦置于此。嘉靖中筑城,周不及三里。万历末司废”。清代为三河坝市。

大东镇:因在大埔县东得名。民国前称大产、大塘头。建国初属侯云区。1957年析置大东乡,1958年省入百侯公社。1961年析置大东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建乡,1993年设镇。

洲瑞镇:因由洲田、百瑞2个村组成,各取一字得名。清代属大麻社和源高甲。民国时属高坡区。建国初属县第二区(高坡区),1952年设洲瑞区。1957年古野分出另设乡,1958年并古野乡设洲瑞公社。1961年古野又分设。1984年改区,1987年建乡,1994年设镇。

银江:因境内山多林密,江水如银得名。清属大麻社,民国属大麻区。建国后仍属大麻区。1952年析置银江区,1958年并入大麻公社。1962年分设银江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建乡,1993年设镇。

青溪镇:镇人民政府驻上沙坪,建国初属埔北区。1957年设青溪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建乡,1993年设镇。

如有遗漏

欢迎老乡们留言补充!

赶紧扩散给更多人知道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